楊露周清清左茂萍朱臣昌張艷梅王進
(1.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都勻 558022;2.黔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貴州 都勻 558000;3.都勻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貴州 都勻 558000;4.福泉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貴州 福泉 550500)
2021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1]指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開展大規模、多層次職業技能培訓,完成職業技能提升和高職擴招三年行動目標,建設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021年1月25日,貴州省李炳軍代省長《政府工作報告》[2]指出:“深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加強‘貴州技工’培訓?!绷暯娇倳浿赋觯阂行蛲七M易地搬遷扶貧,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真正融入新的生活環境。中央、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將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職業技能培訓納入了今年的重點工作,作為高職院校要緊扣政策、提前響應,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主動出擊,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也是使命職責所在。鑒于此,探索高職院校如何助推易地扶貧搬遷農民就業路徑是亟待解決的首要研究課題。
在“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建成集中安置區3.5萬個、安置住房266萬多套,960多萬名貧困搬遷群眾喬遷新居,有效解決了近1/5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貴州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4萬人),搬遷貧困人口占全省貧困人口1/3、占全國搬遷貧困人口1/6,是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人數最多、任務最重的省份。黔南州易地扶貧搬遷[6]在108個安置點中有102個分布在縣城和中心集鎮,其中,縣城36個,中心集鎮66個,搬遷人口24.73萬人,占全省搬遷計劃的13.2%;其中貧困人口為19.99萬人,占全省貧困搬遷人口的13.24%、占全州貧困人口的27.16%,具體見表1。
易地扶貧搬遷是黨中央確定的“五個一批”精準扶貧脫貧工程之一,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生存環境惡劣地方的貧困人口,只有實施易地搬遷,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其生計問題。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可致富、快融入”,按照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六個堅持”(即省級統貸統還、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城鎮化集中安置、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以產定搬、以崗定搬)總體部署,黔南州奮力實施“五心”(即舒心享福、安心就業、開心融入、省心辦事、黨建聚心工程)工程[6],扎實推動“五個體系”(即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基層黨建)建設,全面提升后續扶持管理服務水平,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已經實現了“五個100%”(即搬遷安置項目、搬遷入住、1萬人以上街道辦事處設立、警務室設立、建筑業、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有力推動了城鎮發展和鄉村布局優化,初步實現了搬遷群眾“居住穩、就業穩、就學穩、收入穩、人心穩”的目標。

表1 黔南州易地扶貧搬遷情況
截至2020年11月[6],貴州省累計開展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76.16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49.15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技能培訓16.67萬人,實現就業11.72萬人。黔南州[7]貧困勞動力累計已就業17.13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13.74萬,其中有12.46萬人實現就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4.83萬人次,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培訓3.52萬人次,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10.77萬人。在安置點招引制衣、制鞋、皮革、手套、雨傘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扶貧車間”147家,穩定吸納搬遷群眾就業3320人;基地59個,吸納搬遷群眾就業1411人,實現搬遷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自2018年以來,黔南州緊扣產業發展“八要素”,圍繞“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特色優勢產業技術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訓”等項目,累計投入培訓資金約2.21億元,開展感恩教育培訓、到先進村觀摩學習培訓等農民綜合素質提升培訓328.7萬人次,農民就業技能培訓24.9萬人次,具體見表2。
楊露等[10,11]調研資料顯示,對福泉市206戶868人搬遷農民調查,在縣外就業為30%;縣內就業為70.0%;家庭成員依靠政府平臺和自身平臺2種方式就業占比為73.8%;家庭以“務工”形式獲得收入占比為62.1%;搬遷入住后以“種田土+打零工”或“種田土+打零工+工廠上班”占71.4%;希望能從事“保安+環衛+工廠技術工人”家庭占34.5%;希望接受2種以上工種技能培訓的為92.7%,說明搬遷入住的居民希望通過更多的技能培訓后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表2 2018年以來實施培訓等情況
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8]的辦學定位是扎根基層,服務黔南,輻射貴州。現有專兼職教師600多人,在編教職工477人,專任教師332人,中級職稱137人,高級職稱103人,“雙師型”教師152人。面向全國13個省區招生,專業28個,在校生11253人,98%左右的學生來自貴州省,36%左右學生來自黔南州,2018年以來學生就業率均在94%以上。
學院有國家級骨干專業3個、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1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1個;會計、建筑室內設計、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畜牧獸醫、計算機信息管理5個專業獲得國家級骨干專業認定,具體見表3。
2021年3月20日正式成立了職業教育聯盟,成員共有88家單位,包含7所高職院校、14所中職學校、6個科研院所、6個行業協會、55家企業。職教聯盟由州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指導,黔南職院負責牽頭組建。組建范圍涉及學前教育、健康服務、裝備制造、茶產業、旅游等行業。
2020年資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3589人,有2944人參與中式烹調師、電工、焊工、鋼筋工、汽車維修工等5個工種的初級、中級職業技能鑒定;有10000人次接受都勻毛尖傳統制作藝技傳承人培訓。2019年以來承接黔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組織的非學歷培訓,技術技能培訓15865人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1411人次;退役軍人培訓266人次;基層社會服務人員培訓3241人次。

表3 學院專業群情況
2020年12月2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審議出臺的《關于高質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意見》文件[3]指出,高質量推進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突出抓好產業發展、穩定就業等工作,落實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社區管理、培訓教育等重點任務。
2020年4月29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增收工作的指導意見》(黔府辦發〔2020〕11號)文件[4]指出,外出務工和就業扶持政策(對搬遷勞動力通過有組織輸出到戶籍所在縣外省內新就業的,給予1000元的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等);培訓扶持政策(對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吸納搬遷勞動力就業并開展以工代訓的,給予每人每月500元生產經營職業培訓補貼)等。
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貴州省就業促進條例》[5]指出,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根據市場需求,組織和支持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開展創業培訓??h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有效措施,組織和引導有求職愿望的農業富余勞動力、進城就業的農村勞動者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鑒定補貼。
2019年7月15日,貴州省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9]提出,依托各類培訓機構、企業、行業專家、技術人員,以及“土專家”、“田教授”、民族民間傳承人作為師資,送教下鄉、送教入村開展培訓;圍繞當地企業、易地扶貧搬遷點扶貧車間及東西部協作企業用工需求,依托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扶貧車間等通過以工代訓的方式開展定單定向培訓,促進就業創業;根據搬遷勞動力的就業意愿和市場用工需求開展訂單、定崗培訓,對不愿外出就業和因照顧老人、小孩等特殊原因無法就業的,就近就地開展手工藝加工等培訓促進其居家就業。
4.2.1 教學內容產業化
4.2.1.1 學歷教育
學校對各專業進行課程體系改革,要求各專業必須緊扣職業教育特點,堅持市場需求為導向,把控教學內容以實際崗位群來編制。
4.2.1.2 短期培訓
培訓內容以二三產業為主,要緊跟產業走,掌握搬遷安置點周邊企業所需技能。拓展25職業技能鑒定所現有工種與鑒定,鼓勵在校學生參與職業技能鑒定,獲得多證書,促進就業能力;主動參與社會化職業技能鑒定,特別是易地搬遷農民,用技能去獲得收入,服務社會。承接人社部門分配任務的技能培訓與鑒定,如縫紉、編織、焊工、園林管護、物流等技能培訓。承接企業指定技能培訓,如電子、縫紉、果蔬栽培、保潔、保安、餐飲服務、家政服務等。
4.2.2 教學手段多樣化
4.2.2.1 學歷教育
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執行,結合教師自身能力,采取多元化教學。
4.2.2.2 短期培訓
對學員進行學習能力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將學員按實際能力進行分類,因人施策、因人而教,如采取“一對一”、“一對二”,面對面、手把手、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培訓。
4.2.2.3 編寫培訓教材
編寫高、中、初級簡單易學說明書式的圖文并茂的系列培訓教材,學員按照給定的流程,經反復練習,達到技能培訓目的。
4.2.3 培訓環境真實化
完善現有的仿真實驗室,擴大其它工種仿真實驗室的建設。對有些工種技術含量要求不高的,若條件允許,可將培訓教室直接搬移到現實的工作場地,讓學員直接上手,如樹剪枝、擦皮鞋、環境保潔等,親臨今后的就業場所。加強與搬遷安置點的街道和社區緊密合作,獲得支持,將培訓教室建立在社區,讓搬遷農民不出家門就可獲得技術培訓,以此提升就業能力。
4.2.4 網絡教學促進化
展現學院大數據系的技術平臺優勢。將一些簡單的、不復雜的工種制作成多媒體,學員通過學院網絡平臺,對照視頻進行訓練;利用網絡直播(網課),讓學員在不離家的條件下,通過電視、電腦、手機,教師通過遠程監控,指導學員反復操作練習,糾正不足,并行考核,達到師生互動,實現培訓目標。
4.3.1 師資服務團隊專業化
發揮院培訓中心平臺功能,完善現有培訓與激勵機制。重視配強服務團隊(指短期培訓),即為管理團隊(負責對外聯絡、市場調研和學員管理等)和教學專班團隊(各專班師資由在校教師、企業骨干、技術工人和社會行業能手組成)。精準組建各專班,按照培訓工種分類,劃為技術型(指技術含量較高的如電子類、焊工、果蔬栽培等)和粗放型(指技術含量不高的如保潔、家政服務、巡河員等)專班。強化師資綜合能力的培養,校企交流常態化,用扎實的理論知識與精湛技能服務于培訓工作。加大培訓基地設備設施的投入,創建國家級省級州級培訓示范基地。
4.3.2 學生服務團隊制度化
發揮在校學生服務社會功能作用,加強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管理,將在校學生按年級和專業開展分類強化培訓,經培訓合格后組建不同服務專班,以生源地(縣市)為單位,服務家鄉。除在田間地頭傳播農技知識外,還應走向易地搬遷社區向新市民傳播融入城市文化、生活和創業就業理念宣講,教會新市民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如家政服務、餐飲服務、超市營業員等,掌握城市生存所需技能,摒棄陋習,主動養成良好的城市生存生活習慣。
4.3.3 就業技能培訓與市場無縫銜接化
積極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和定崗式培訓(除農業類專班外),針對易地搬遷農民的新市民特點,重點開展融入城市有關技術文化方面的培訓。融入城市的文化素養培訓;服務城市社會化需求的就業技能培訓,如保安、家政服務、保潔、倉儲保管、物流、超市營業、交通協管、餐飲服務和建筑工、裝修工、機修工、擦鞋工等。
4.3.4 職教服務團隊協同化
有效利用好職教集團作用,針對新市民的技能培訓,往往一所學校所提供的技能培訓工種品類不多,需要其它學校的共同參與,補齊短板,有效整合各所學校優質資源,為新市民高質量就業培訓提供技術服務,如需要醫學知識的養老護理、陪護員、育嬰員等。職教聯盟明確黔南職院牽頭組建職教集團,其目的是用好貴州省、黔南州各高職院校、中等職業學校、民辦職業學校、科研機構的優勢技術和師資力量,補齊各自短板,為黔南州農民、新市民提供更多更優的就業技能培訓服務,以此促進新市民擁有較強的就業能力。
4.3.5 校企聯合合作緊密化
當今企業發展創新不斷,人才規格隨之而變,工匠凸顯,高技人才短缺急需,推動校企合作走向緊密。學院繼續深化與合作企業的合作力度,第一時間掌握企業崗位群所需技能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務實聘請企業骨干、技術人員參與培訓教育。精準推薦優秀學員到企業就業。
發揮好本院25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的鑒定作用,目前鑒定所有32個工種,即車工、焊工、維修電工、汽車維修工、餐廳服務員、家政服務員、商品營業員等。發揮好黔南州內其它鑒定所的特產相互協同作用,共同培養更多更優的技能人才。
完善現有的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把鄉村振興作為學院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新機遇、新挑戰,作為學院發展的第一要務,將鄉村振興工作納入學院管理制度規定,把教師的評優推優、晉升晉級作為必備條件。鼓勵教師主動服務鄉村振興,將科研立項和論文撰寫寫在田間地頭、社區小區等,將易地搬遷新市民納入研究對象。鄉村振興已列入學院“十四五”發展規劃。建立切實可行的監督考核機制,將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推進培訓質量問責機制,將學員評價、第三方(企業)用人評價結果用于年終評優、職稱晉升等。
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高職院校應主動肩負起培育更多新市民的就業技能培訓,探索培訓路徑,著力通過教育路徑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發生,在易地扶貧搬遷“五大體系”建設中不負使命、有所作為,將鄉村振興戰略融入職業教育教學體系,補齊短板,為鄉村振興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建成一套完整的、操作實用可行的現代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為搬遷農民提供多元的就業培訓路徑,努力將搬遷新市民培育成為有文化、有素養、有技術、會經營、會管理、會服務的新型新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