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吟
“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在河西走廊的西端,有這樣一座城市,它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是“鐵人”王進喜的故鄉,也是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它憑借著“石油”聞名中外,同樣也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培育出了枸杞、人參果、韭菜、羊肉等特色農產品,農業發展成果斐然。然而,伴隨著農業快速發展以及工業制品的普及和基礎設施的不斷提高,玉門人也迎來了新的問題,大量多余的秸稈處理問題成為人們面臨的新的難題,簡單粗暴的秸稈堆放或者秸稈燃燒帶來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人居環境惡化等諸多問題。
在新的發展時期,為緩解秸稈處理帶來的難題,玉門市依托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著力推進秸稈能源化、商品化利用,將大量的玉米、蔬菜、花卉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通過處理,生產出農戶生產生活所需的生物質氣、生物質木炭、木醋液、木焦油等清潔能源。過去讓人頭疼的廢棄物,通過專業處理,換了一身“科技外衣”,搖身一變成為了惹人喜愛的農村新能源,為人居環境改善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新鮮能量。
暮春時節,陽光已經變得熱烈,河西的日光尤甚。隨著夏日時節的即將到來,明媚的春天邁著優雅的步伐緩慢走出舞臺,紅花熱烈,綠茵漸盛,一路上,在一望無際的戈壁中,竟也能看到盈盈綠色來。
去往柳河鎮官莊子村的路上,同行人員在驚訝河西地區寬闊平坦的同時,更驚訝所過村莊的干凈與整潔。在過去,人們印象中隨處擺放的作物秸稈、路邊焚燒的黑色污跡、泛著異味的溝渠、煙熏變黑的屋墻統統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寬敞整潔的水泥路、一塵不染的屋墻和路邊新生的綠樹紅花,周邊農戶在地里揮汗耕耘,過去人們眼中“臟亂差”的村落悄然變了模樣。

柳河鎮官莊子村
和煦的陽光照進趙玉娟家的院落,正午時分,趙玉娟的母親在家中掃地喂羊,而她剛剛干完農活,騎著三輪車回到家,將手中的農具拾掇好放在一邊,燒水洗菜,開火準備做午飯。
“我們家用的是生物質氣,火力強勁,只需要把開關一擰,馬上就能做飯,很方便,還不用花錢。”趙玉娟說。
趙玉娟家2014年就用上了生物質氣,一家每年能用500方,都是用玉米、花卉、辣椒、茄子等秸稈和農業廢棄物置換來的,基本不用花錢,不僅實現了“用氣自由”,同時還能保持家中環境整潔,生活幸福感不斷提高。
說起過去,趙玉娟笑著說:“過去這些多余的秸稈讓我很頭疼,不知道怎么處理它。現在好了,有人幫我們處理,用它還能換氣,方便極了。而且過去干完活回家想要生火做飯還得拾柴、燒柴,常常把院子里弄的煙熏火燎,墻燒得黑乎乎不說,對我的氣管也有影響,現在回家打開火就可以做飯了,跟城里一樣。”
在官莊子村,有許許多多同趙玉娟家一樣的家庭,過去他們頭疼不已的廢棄物如今卻成為了生物能源的“兌換券”,收集起這些農業廢棄物,去村子上的回收點換氣成為了他們最高興的事情。這不僅方便了他們的生活,還能夠節省生活成本,改善生活環境,可謂是“一舉多得”,隨著玉門市整市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為老百姓們“換”來了生活便利、環境美化、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趙玉娟正在使用生物質氣做飯
在甘肅盛泰嘉農牧有限公司廠區,加工生產線轟隆作響,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工作著。在秸稈炭化加工車間,可以看到一摞摞擺放整齊生產完成的生物質木炭。

秸稈壓塊

秸稈壓塊生產

秸稈儲存
盛泰嘉公司總經理魏永忠為我們介紹:“這些木炭就是由周邊老百姓用來兌換生物質氣的柴草秸稈、樹枝樹葉加工制成的,這些生物質木炭安全環保,用于食品熏烤不含致癌物質,在省內各地及青海、山西、廣東等地非常暢銷。”
2009年,甘肅盛泰嘉農牧有限公司(原為“甘肅西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在玉門市柳河鎮、花海鎮兩個鄉鎮投資建成了可“變廢為寶”的兩個生物質氣化站。
為了有效解決農村廢棄柴草秸稈多、樹枝樹根多、田間地頭亂堆亂放、房前屋后柴火成山等“老大難”問題,公司采取“秸稈銀行”模式進行經營,動員農戶每噸秸稈折價200元進行入股,入股農戶可隨時兌換生物質燃氣、木炭等所需產品;而不入股的農戶依舊可以利用自家的農業廢棄物以每噸秸稈換100方氣的方式推動秸稈回收利用和生物質氣的廣泛使用。
為使生產能力和社會效應進一步全面發揮,盛泰嘉公司積極研發,生產技術成熟,取得了10項發明專利。下一步,公司將繼續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升級生產技術,擴大覆蓋范圍,生產優質的有機肥“炭基肥”實現炭化還田,進一步解決土壤板結問題。
“在這十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新能源的研制與推廣,以生態保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民增加收入為前提,以科技研發、科學生產為手段,建成了生物質破碎、烘干、壓制、干餾、產氣、制炭一條龍生產線,以1噸秸稈產300方氣、300公斤木炭、300公斤木醋液、20公斤木焦油的標準將秸稈綜合利用,將秸稈資源‘吃干榨凈’。”魏永忠說。
提起公司的現代化工藝,魏永忠驕傲不已,侃侃而談:“這兩年,我們還新研發了生物質釜式干餾制炭氣油液聯產系統技術,它采用干餾炭化同氣化相結合的新工藝,在生產多種新能源產品的同時,實現了生物質炭、氣、油、液等產品的工業化生產和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有效解決了生物天然氣化技術存在的弊端,使生物質能轉換和利用技術實現了優化升級,在實現生態效益的同時,經濟效益也得到保障。”
如今,在玉門,生物能源已經成為了老百姓口中司空見慣的詞匯,新能源為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更大的便利,農戶的清潔意識與環保意識也有大幅提升,農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我們玉門的秸稈利用主要分三個方面,一個是秸稈的燃料化利用,現在主要依托花海鎮和柳河鎮建成的兩條生物質顆粒加工線,主要負責推動農作物秸稈燃料化利用;再一個是飼料化利用,主要是將秸稈進行專業處理后喂養牲畜;第三個是肥料化利用,目前正在研制開發炭基肥和其他有機肥。在項目帶動下,全市的秸稈利用率從2019年的87.1%提升到了現在的91%,秸稈的綜合利用水平持續提升,農民意識也有明顯提高,環境面貌得到改善。”玉門市農村能源和人居環境改善服務中心主任張玉龍為我們介紹。

處理生物木炭

花海鎮中渠村
近年來,在全省推進農村能源轉型升級實踐的背景下,玉門市把農村能源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秸稈資源,按照“因地制宜、綜合利用、講求實效”的建設方針大力發展生物質氣化工程。2014年至2015年,先后投資1200萬元和500萬元,在花海鎮、柳河鎮分別新建生物質氣化工程兩處,通過“生物質釜式干餾制汽油液聯產”技術加工秸稈生產出生物質燃氣、高溫木炭、木醋液等產品。
自運行以來,兩處工程年處理秸稈5000噸,產燃氣80萬立方米,產高溫木炭和木醋液過千噸,生產的燃氣通過地下管網全部輸送到周圍700戶農戶家中,成為農戶穩定、廉價的生活用能,高溫木炭和木醋液全部對外銷售。工程不僅吸納當地60名農民就業,還解決了農村柴草亂堆等問題,實現了變廢為寶。
“下一步我們將立足于鄉村振興,加大各方支持,不斷研發新技術、新工藝,加快建立政府推動、農戶參與、市場化運作、多種模式互為補充的秸稈收集儲運服務體系,強化宣傳教育,進一步加強秸稈利用的水平和層次,以綠色、生態的農村新風貌迎接鄉村振興。”張玉龍堅定地說。
廢棄秸稈變資源,生物能源可循環。鄉村風景展新貌,綠水青山帶笑顏。在玉門市的努力下,秸稈的資源化利用不僅為老百姓帶來了新能源的福音,更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邁步向前作出了積極努力。雖然目前來看,農村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開發仍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但是玉門用一根小秸稈煥發的大能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正確引導下,玉門的天空會變得更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