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學雷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為臨床常見疾病,具有突發、多發、無先兆、易復發、治療花費大等特點,可顯著增加患者腦梗死發生風險,嚴重影響日常工作、生活,降低生活質量[1]。近年,隨著中醫藥發展,其在治療TIA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辨證治療,能進行針對性治療,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中醫認為,肝陽上亢型TIA屬于“中風”范疇,由內風旋動引起,是由臟腑失調、腦脊受損,神機失用導致,治療應以平肝潛陽,滋陰熄風為主。本研究選取沁陽市中醫院99例肝陽上亢型TIA患者,旨在分析醒腦開竅法針刺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的效果,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沁陽市中醫院99例肝陽上亢型TIA患者(2017年2月—2019年12月),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B組、C組,各33例。A組女16例,男17例;年齡49~76歲,平均(62.71±6.30)歲。B組女14例,男19例;年齡49~76歲,平均(63.08±6.44)歲。C組女15例,男18例;年齡48~76歲,平均(61.97±6.80)歲。3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經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TIA;均經中醫辨證為肝陽上亢型TIA;無偏頭痛、腦腫瘤、梅尼埃氏病、腦梗死等疾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急性顱腦損傷;腦出血;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近1個月內接受抗血小板治療;本研究藥物過敏。
1.3 方法3組均接受西醫常規治療,包括口服100 mg阿司匹林、靜滴160 mg奧扎格雷鈉。
1.3.1 A組接受醒腦開竅法針刺治療。使用一次性毫針針刺,1次/d,7次為一個療程,2個療程間隔1 d。主穴:人中、雙內關、三陰交;輔穴:尺澤、委中、極泉;配穴:語言不利加金津、廉泉、玉液放血;吞咽障礙加翳風、風池、完骨;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手指握固加合谷。方法:直刺雙內關0.5~1寸,捻轉提插瀉法,1 min,之后刺人中斜刺0.3~0.5寸,向鼻中隔方向,重雀啄法,以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宜,然后刺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斜刺1~1.5寸,提插補法,以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宜。極泉:原穴沿經下移1寸,直刺1~1.5寸,避開腋毛,提插瀉法,以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宜。尺澤:屈肘,呈120°直刺,1寸,提插瀉法,以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宜。委中:仰臥,直腿抬高,直刺0.5~1寸,提插瀉法,以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宜。翳風、風池、完骨:進針2~2.5寸,向喉結方向,小幅度高頻捻轉補法,1 min/穴。合谷:進針1~1.5寸,向三間穴方向,提插瀉法,以第二手指抽動(或5指自然伸展)為宜。治療1個月。
1.3.2 B組接受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基本方:鉤藤30 g,茯神30 g,夜交藤30 g,杜仲20 g,天麻20 g,桑寄生20 g,牛膝20 g,石決明20 g,益母草15 g,黃芩15 g,梔子10 g。肢體痙攣、手足震顫者,加烏梢蛇20 g,全蝎7 g,蜈蚣3條;痰多頭蒙、酸困身重、舌苔厚膩者,加郁金15 g,石菖蒲15 g,姜半夏10 g,膽南星7 g;肢體腫脹者,加澤瀉30 g,茯苓30 g,豬苓20 g;濕痰熱重者,加天竺黃15 g,川貝母10 g。加1000 ml水煎至400 ml,早晚溫服,1劑/d,2次/d。治療1個月。
1.3.3 C組接受醒腦開竅法針刺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醒腦開竅法針刺同A組,天麻鉤藤飲加減同B組。治療1個月。
1.4 療效評估標準顯效:3 d內發作,但被有效控制,血液流變學指標正常或無明顯變化,或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改善;有效:3~14 d內發作,但被控制,血液流變學指標無明顯變化,或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變化,或病情進展。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2]。
1.5 觀察指標①療效。②對比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包括眩暈、視物昏瞀、半身麻木,根據病情無、輕、中、重程度,分別計0、2、4、6分。③對比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包括血液高切黏度(200 mPa·s)、紅細胞壓積、紅細胞最大聚集指數。

2.1 臨床療效3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臨床癥狀評分治療前,3組臨床癥狀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C組眩暈、視物昏瞀、半身麻木評分均低于A組、B組(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對比 (例,
2.3 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治療前,3組血液高切黏度(200 mPa·s)、紅細胞壓積、紅細胞最大聚集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C組血液高切黏度(200 mPa·s)、紅細胞最大聚集指數較A組、B組低(P<0.05),而3組紅細胞壓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對比 (例,
中醫認為,肝陽上亢型TIA是由情志失暢,肝火旺盛,導致肝陽上亢,或由痹阻腦脈經絡,氣血紊亂,橫竄四肢,引起風、火、痰、瘀上擾清竅導致,屬于本虛標實之癥,以氣血、陰陽失調為本,以熱、風、毒、火、瘀、痰為標,治療應辨清虛實。本研究在單一變量原則下,C組加用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與A組比較,發現2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C組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A組,表明天麻鉤藤飲加減聯合治療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且效果確切。其原因在于:天麻鉤藤飲方中鉤藤、天麻能息風止痙、平肝解郁;川牛膝能滋補肝腎、活血利水,促血下行;梔子、黃芩能降火清肝,折其亢陽;桑寄生、杜仲可補益肝腎;白芍能養血柔肝、斂陰緩急等。諸藥共用,能滋肝體、抑肝陽、祛肝風等[3]。且現代研究表明,天麻鉤藤飲能改善腦組織水鈉代謝水平,促進腦內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鈣沉積,保護鈉、鉀-ATP酶,從而發揮抗腦損傷的效果[4]。因此,天麻鉤藤飲加減能改善肝陽上亢型TIA患者臨床癥狀。
醒腦開竅法針刺通過針刺局部穴位,能醒腦開竅、疏經通絡、滋補肝腎。醒腦開竅法針刺內關等穴位,能益氣行血、交通陰陽、醒腦開竅,不僅能改善臨床癥狀,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危因素[5-6]。本研究對比分析發現,C組總有效率與B組無統計學差異,而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低于B組,表明醒腦開竅法針刺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肝陽上亢型TIA效果確切,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
血液流變學水平在TIA發病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血液黏稠度升高后,能減緩微循環速度,使血細胞集聚指數升高,降低血流暢通度,引起血液內脂質等物質水平升高,降低血管變硬張力,縮小內徑,造成微循環障礙,出現TIA[7,8]。本研究采用醒腦開竅法針刺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肝陽上亢型TIA,結果顯示,C組治療后血液高切黏度(200 mPa·s)、紅細胞最大聚集指數低于A組、B組(P<0.05)。可見,醒腦開竅法針刺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肝陽上亢型TIA能調節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
綜上,醒腦開竅法針刺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肝陽上亢型TIA,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調節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