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悅,瞿久鳳
(1.日照市皮膚病防治所檢驗科,山東 日照276800;2.日照市精神衛生中心,山東 日照276800)
慢性濕疹患者主要的臨床癥狀為皮膚有嚴重的搔癢,該疾病屬于炎癥性皮膚疾病。慢性濕疹患者急性發病期皮膚表面會有明顯的滲出液,且存在浸潤和肥厚,該疾病復發率高且病程長,徹底根治難度較大,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有研究指出,輔助性T細胞分化紊亂與慢性濕疹等疾病的發作密切相關,輔助性T細胞白細胞介素抗原和白細胞介素-1經過誘導分泌能形成15 kD的糖蛋白IL-2,IL-2能在機體免疫應答和機體免疫功能調節中起重要的作用[2]。白細胞介素6是一種刺激因子,機體內很多細胞均可產生,其在部分疾病的發生和病情進展中有重要的作用。Gas由胃竇黏膜的G細胞產生[3]。目前國內對于慢性濕疹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2、IL-6以及Gas水平的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究慢性濕疹患者治療前后IL-2、IL-6以及Gas水平變化的特點,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2例慢性濕疹患者的臨床資料,并作為實驗組,選取同期42名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者作為參照組。實驗組男19例,女23例;年齡21~65,平均(35.2±2.3)歲;患病時間1~12年,平均(4.9±1.2)年。參照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20~66歲,平均(34.7±2.5)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實驗組患者符合慢性濕疹診斷標準;所有受檢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依從性高。排除標準:嚴重系統疾病者;精神障礙者。
1.2 方法 實驗組使用抗組胺藥物治療,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嚴格按照醫囑進行用藥。患者用藥治療期間需控制飲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過高的食物,做好飲食管理,日常飲食以新鮮的蔬菜水果等加工程度不高的食物為主。患者治療期間還需要接受心理干預,增加疾病治療的信心,使其情緒維持在良好的狀態。進行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慢性濕疹疾病的發病與疾病控制措施,進而積極配合治療。治療期間需特別注意不能抓撓皮膚,避免發生繼發性感染。采集實驗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和對組組血液樣本用于檢測血清IL-2、IL-6以及Gas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實驗組治療前后及參照組IL-2、IL-6以及Gas水平。②分析IL-2與IL-6和Gas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應用線性回歸分析IL-2、白細胞介素6和Gas的相關性。
2.1 實驗組治療前后及參照組IL-2、IL-6和Gas水平比較 治療前,實驗組IL-2水平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748 2,P<0.05),實驗組IL-6與Gas水平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694 2、9.623 1,P<0.05)。治療后,實驗組IL-2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052 7,P<0.05),IL-6以及Gas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9.638 4、9.526 3,P<0.05)。實驗組治療后,IL-2水平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065 8,P<0.05),IL-6與Gas水平略高于參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961 9、0.982 6,P>0.05),見表1。
2.2 實驗組患者IL-2與IL-6和Gas相關性分析 直線回歸分析顯示,實驗組患者IL-2水平與IL-6和Gas水平呈明顯的負相關性(r=-0.491 5、-0.501 7,P<0.05)。IL-6與Gas無明顯相關性(r=0.225 1,P>0.05)。
表1 實驗組治療前后及參照組IL-2、IL-6和Gas水平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IL-2,IL-6 and Ga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in the reference group(±s)

表1 實驗組治療前后及參照組IL-2、IL-6和Gas水平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IL-2,IL-6 and Ga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in the reference group(±s)
組別實驗組參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例數42 42 42 IL-2(ng/mL)2.15±0.92 3.47±1.13 4.57±1.28 IL-6(pg/mL)198.73±51.29 113.35±40.16 110.25±41.31 Gas(ng/mL)108.24±29.17 62.31±22.58 60.57±21.49
慢性濕疹疾病的發病因素較多,該疾病會導致機體真皮和表皮淺層發生炎癥,屬于一種變態反應。慢性濕疹患者通常會有亞急性或急性濕疹病史,初始皮疹有多樣性和滲出性的特點,患者會發生劇烈的皮膚搔癢感,之后轉變為慢性濕疹疾病[4]。患者進入慢性濕疹階段后,表面皮膚損傷會增厚、浸潤,出現色素沉著和干燥,患者的皮膚瘙癢會反復發作,若不加以有效的臨床干預,瘙癢癥狀未得到有效緩解,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均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5]。目前對于慢性濕疹疾病的發病機制,臨床上尚未有確切結論,可能與遺傳、環境以及炎性感染等因素相關。近年來,有研究表明,慢性濕疹疾病的發病與人體免疫機制相關,腫瘤壞死因子-α與炎性細胞EOS均參與慢性濕疹疾病的發病。炎性細胞EOS的殺傷力極強,會導致機體發生遲發相變態反應,慢性濕疹疾病發病受外界因素的刺激,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多種細胞因子后,大量的炎性細胞到達炎性反應部位后可釋放多種具有生物毒性的物質,如白三烯和堿性蛋白等,會導致機體發生變態反應。目前,臨床治療慢性濕疹疾病,主要使用抗組胺藥物、免疫抑制劑及糖皮質激素。
IL-2由輔助性T細胞產生,屬于免疫調節因子,其可促進T細胞增殖,IL-2還可誘導AK細胞促使B細胞分泌抗體,強化T細胞的殺傷作用,并增強NK細胞的生物活性,IL-2對于免疫細胞增殖及機體免疫功能調節具有重要作用。根據文獻[6-7]研究表明,自身性免疫疾病患者接受治療前,IL-2水平明顯低于健康者,接受治療后白細胞水平明顯上升。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實驗組患者IL-2的水平明顯低于參照組;治療后,IL-2水平上升,但仍低于參照組,表明IL-2對于慢性濕疹疾病的發生和進展有重要的影響。IL-6屬于復雜的刺激因子。機體處于健康情況下,IL-6正常參與免疫應答。而當機體處于病理狀況下,IL-6水平升高會引起免疫性的病理損傷。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治療后血清中IL-6水平明顯下降,表明血清IL-6水平變化,對于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重要的作用[8-10]。Gas屬于一種多肽,作為一種胃腸激素,能調節胃腸道功能,與多種疾病有關。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治療后,Gas水平明顯下降。
綜上所述,血清白白介素-2、白介素-6以及Gas可用于判斷慢性濕疹患者的病情變化,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