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何輝
(廣寧縣人民醫院外二科,廣東 肇慶526300)
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屬于臨床常見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甲狀腺組織增生以及甲狀腺激素水平紊亂,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甲狀腺癌屬于惡性腫瘤,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1],甲亢合并甲狀腺癌會對患者心功能及肝功能造成損傷,目前,臨床上治療甲亢合并甲狀腺癌主要采用藥物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易反復,手術治療預后較好。臨床常采用的手術方式有全甲狀腺切除術及次全切除術,次全切除術難以判斷甲狀腺殘留量,復發風險較高[2],近年來,臨床發現全甲狀腺切除術相比于次全切除術對于病灶部位清除更徹底。本研究分析全甲狀腺切除術和次全切除術治療甲亢合并甲狀腺癌的效果及對心臟功能和肝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50例甲亢合并甲狀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n=24)和實驗組(n=26)。對照組男15例,女9例;年齡37~64歲,平均(45.62±2.66)歲;病程1~8年,平均(4.24±0.11)年。實驗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38~63歲,平均(46.21±2.83)歲;病程1~7年,平均(4.23±0.17)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甲亢合并甲狀腺癌診斷標準;自愿接受手術治療;認知能力正常;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臟等重要器官嚴重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次全切除術:沿腺體外側處理上極,分離并結扎上動靜脈、中靜脈、內側懸韌帶,然后處理下極并結扎下動靜脈,切除峽部全部及兩側腺葉,手術操作過程中注意保護下動脈主干及喉返神經,最后放置引流管并縫合。實驗組給予全甲狀腺切除術:分離并暴露甲狀腺腺體,首先處理甲狀腺上極,切斷并結扎上動靜脈、中靜脈,然后采用囊內結扎的方式結扎下動脈,充分暴露后背側后切除甲狀腺側葉以及峽部和對側的全部腺葉,手術切除過程中盡量避免損傷喉返神經與甲狀旁腺,切除完成后充分止血并放置引流管,最后縫合切口并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和運動。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手術前后心臟功能和肝功能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效果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短暫性甲狀腺功能減退情況。采用飛利浦彩色多普勒儀監測超聲心動圖,以患者術前、術后高峰充盈率(PFR)及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評估患者心臟功能。采用ELISA法檢測患者術前、術后血中丙氨酸轉氨酶(ALT)及谷氨酰基轉移酶含量(GGT)評估患者肝功能。并發癥包括甲狀腺旁腺損傷、切口感染、聲音嘶啞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短暫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發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心臟功能及肝功能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PFR、LVEF、ALT、GG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實驗組PFR、LVEF、ALT、GGT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術后,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甲亢合并甲狀腺癌患者常處于高代謝狀態,心臟負荷高,易影響心功能,同時,患者體內產生的甲狀腺激素也會損傷肝臟,影響肝功能[3]。目前手術治療是甲亢合并甲狀腺癌常用的治療方法,臨床常用的手術方式有全甲狀腺切除術及次全切除術兩種。次全切除術在手術過程中保留了部分甲狀腺腺體,患者術后甲狀腺功能正常,但由于甲狀腺周圍有豐富的神經及血管,次全切除術手術中病灶清除不徹底,易復發,全甲狀腺切除術病變部位清除相對干凈,注重血管和神經剝離及保護,術后不易復發,但手術操作復雜,術后需給予甲狀腺素替代治療[4]。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心臟功能及肝功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and live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心臟功能及肝功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and live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
組別對照組實驗組t值P值例數24 26 PFR(L/s)術前5.32±0.38 5.33±0.41 0.090>0.05術后4.46±0.24 3.85±0.25 8.801<0.05 LVEF(%)術前69.85±1.67 69.79±1.53 0.132>0.05術后67.28±1.06 65.37±1.14 6.139<0.05 ALT(U/L)術前119.86±21.37 121.15±19.69 0.221>0.05術后70.12±11.25 30.35±7.36 14.663<0.05 GGT(U/L)術前74.65±20.16 75.12±19.89 0.083>0.05術后46.54±11.52 31.69±9.86 4.878<0.05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P<0.05),短暫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全甲狀腺切除術手術過程中甲狀腺被膜解剖更精細[5],可避免損傷周圍血管及神經,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次全切除術術后甲狀腺功能正常,無需服用藥物,而全甲狀腺切除術切除了全部甲狀腺,甲狀腺功能喪失,術后需給予甲狀腺素替代治療,發生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可能性更大。此外,本研究中,術前,兩組患者PFR、LVEF、ALT、GG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實驗組PFR、LVEF、ALT、GGT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全甲狀腺切除術術后心功能及肝功能恢復更好,分析原因為甲亢患者機體處于高代謝狀態,心臟負荷較大[6],對肝臟損傷也較大,而全甲狀腺切除術較次全切除術清除甲狀腺更徹底[7],甲亢癥狀可得到有效控制,從而減輕心臟負荷,改善患者心功能,控制甲亢,有效緩解機體高代謝狀態,進而改善肝臟的損傷。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全甲狀腺切除術雖然手術操作復雜,但只要熟悉甲狀腺解剖[8],操作過程仔細,避免損傷甲狀腺旁腺及喉返神經,感染的風險較小,安全性較高[9]。
綜上所述,全甲狀腺切除術治療治療甲亢合并甲狀腺癌效果明顯優于次全切除術,可明顯改善心臟功能和肝功能,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