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翠芳



摘 要:這批戰國包金銅馬絡飾殘損狀況十分嚴重,絕大部分表面包金殘斷、脫落。應用X射線探傷技術檢測病害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修復技術路線,采用雙組份環氧樹脂膠粘劑粘接脫落的包金。對戰國包金銅馬絡飾的制作工藝進行研究分析,發現裝飾手法是將錘打而成的金箔或金片,直接包扣、貼飾在器物表面。
關鍵詞:包金;銅馬絡飾;保護修復
1 概況
2005年3月,林州市公安局破獲桂園東區盜墓案件移交林州市博物館文物217件,其中包金銅馬絡飾49件,均呈扁圓形管狀,表面包金,背面和側面有銜接痕跡,正面紋飾大致分為三部分,中間以兩條寬帶紋為界線,分為上下兩部分,上下部紋飾為绹紋,中部紋飾為貝紋,寬素緣,背面無紋飾。長度均為2.6~2.8厘米,寬均為2.5~2.8厘米,穿孔長徑均為2.4~2.8厘米,短徑均為0.9~1.7厘米。部分包金銅馬絡飾表面留有少許皮革印痕。包金銅馬絡飾為馬絡頭皮革上的裝飾品,中空管狀部位以供穿系。馬絡頭由皮帶、節約、鑣、銜和銅泡等構成。部分文物修復前照片如圖1、圖2所示。
2014年3月,安陽華夏考古科技有限公司受林州市博物館委托,對這批包金銅馬絡飾進行保護修復。文物由于長期埋藏于地下,受土壤及地下水中的可溶性鹽、微生物、有機酸等諸多腐蝕因素的影響,器身絕大部分被泥土和銹蝕物包裹,多數包金殘斷、脫落。我們對其保存現狀、表面裝飾工藝及所存在病害種類進行調查分析。①
2 保存現狀分析檢測
2.1 圖像資料的提取
對這批包金銅馬絡飾進行詳細的圖像資料提取,分別從四個側面、正反兩面進行詳細的拍照攝影,提取盡可能多的修復前器物的影像資料,尤其重點拍攝器物有損傷殘缺或病害的地方,必要時會對重點區域進行攝影提取信息。
2.2 X射線成像檢測技術分析
對這批包金銅馬絡飾基本狀況了解之后,為了制訂完善的保護修復方案,對器物進行X射線成像技術分析,分析的目的是通過經射線探傷片,了解器物的鑄造工藝、銹蝕狀況、腐蝕程度的分布狀況。這種檢測可以指導如何對器物采用正確而有效的保護修復方法,也為這批包金銅馬絡飾的清理除銹等保護措施提供了依據。修復前X射線探傷片圖如圖3、圖4所示。
經檢測分析可知,部分器物表面土銹上留有少許皮革印痕,應予保留。土銹上留有的古代皮革印痕,也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是與包金銅馬絡飾附著出土的珍貴資料。我們認真觀察分析,認為這層土銹對器物本身沒有造成傷害,因此保留、保護了這一重要的皮革印痕,為研究戰國時期皮革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
地下保存環境和人為因素等原因,導致這批包金銅馬絡飾表面金層不同程度損害,主要可分為以下四種:第一種是金層脫落。這主要是因為地下埋藏環境引起使青銅本體的銹蝕不斷增長,逐漸將表面的金層頂起,造成部分金層脫落。第二種是金層翹起。這是由于年代久遠和埋藏或存放環境等各種因素引起的,導致表面邊緣處和銜接處金層翹起與銅體分離。第三種是銹層覆蓋。這主要是由于青銅本體與金層存在縫隙,使水分和各種鹽類滲入到縫隙中,引起縫隙內的金屬腐蝕,隨著銹蝕物的不斷增長,逐漸溢出表面覆蓋了部分金層。第四種是金層殘缺。由于這批文物非正式發掘,個別文物出現殘缺、斷裂現象,致使金層破裂或殘缺不全。有的表面殘留有少許皮革印痕,這是長期與皮革物埋藏在一起造成的污染。
這批文物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病害,為了直觀全面地顯示文物的病害信息,也為了保護過程留下的原始依據,需繪制文物病害分布圖,可根據病害圖來分析研究,制訂合理的文物修復方案。從部分文物的表面形態看,主要病害有:斷裂、殘缺、層狀堆積、層狀剝離、表面硬結物、銹蝕等。部分文物病害現狀繪制圖如圖5、圖6所示。
3 保護修復步驟與方法
3.1 制定保護修復檔案
在對包金銅馬絡飾實施保護修復之前,首先應建立文物保護修復檔案,把文物的基本信息、保存狀況、檢測分析數據、修復前后照片、病害圖分析以及所采用的保護修復方法和材料等內容,詳細記錄在文物保護修復檔案中,便于以后查找和調用。
3.2 金層加固
對于局部起翹的金層,我們用濃度為10%丙酮溶液(paraloid-B72)和水溶貼金箔膠水進行粘貼加固。由于年代久遠和埋藏環境等各種因素,致使部分文物表面邊緣處和銜接處的金層翹起與銅體分離,對此我們采用針管吸取濃度為10%丙酮溶液注入開裂的縫隙中進行粘貼加固。對于局部金層上附有少量的硬結物,我們予以保留,如硬性剔除會使金層一同剝落,故用濃度為3%丙酮溶液對泥土和金層一同黏結加固。
3.3 清洗除銹
這批包金銅馬絡飾絕大部分的表面都覆蓋著硬結物和銹蝕物,清除包金層表面銹蝕物是保護修復的關鍵,要盡量選用對文物本體干擾小的方法和材料①,避免對包金層造成第二次傷害。針對這批器物的特點和銹層致密程度,我們采用以濃度為2%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2Na)溶液為主的貼敷法,局部較頑固的銹蝕用瑪瑙刀去除。具體方法是把脫脂棉撕成薄狀,貼敷在器物表面銹蝕上,用吸管吸取少量濃度為2%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2Na)溶液,滴在脫脂棉上進行貼敷,使其軟化,最后用去離子水沖洗,貼敷時間不超過五分鐘,每次貼敷后必須用去離子水沖洗干凈;對局部少量較頑固的銹蝕,可采用濃度為3%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2Na)溶液涂拭,待銹蝕疏松后方可用瑪瑙刀去除;對于表面土銹上留有的皮革印痕,我們予以保留。
3.4 拼對粘接
對于斷裂或殘破幾片的包金銅馬絡飾,在完成清理步驟后將殘片拼對成型,用無色透明的雙組份環氧樹脂膠粘劑進行粘接。粘接時先將殘片拼接好,然后將黏合劑涂抹在接縫處,由于其有良好的滲透性,黏合劑會滲入接縫處,使裂縫迅速黏合。
3.5 補配
對于器物殘缺的部位,我們使用聚氨酯環氧樹脂進行補配,先用聚氨酯環氧樹脂制作成與殘缺部位形狀相同的殘片,然后再粘接到殘缺部位上,待補配材料完全固化后進行打磨。表面包金殘缺的部位用金箔補全,用水溶貼金箔膠水進行粘接,軟毛刷撫平,使器物表面光滑平整。
3.6 緩蝕封護
為了提高金屬文物對保存環境變化的抵抗能力,減少基體腐蝕進程,我們用濃度為3%的苯駢三氮唑(BTA)乙醇溶液涂抹進行緩蝕處理。即用毛筆蘸3%的緩蝕液在包金銅器的內外均勻涂抹1~2遍,為了促進銅離子與緩蝕劑中的BTA得到充分反應,應先加熱后再涂抹,這樣可以加快金屬保護膜的形成速度。緩蝕處理后可在青銅器表面形成一層隔絕金屬的保護膜,為了防止這層保護膜因損壞使銅器再次腐蝕,采用濃度為3%的paraloid-B72丙酮溶液對其進行封護處理。這樣可在緩蝕保護膜之上涂一層無色、透明、折光性小的保護膜,使緩蝕保護膜更加堅固持久。部分文物修復后照片如圖7、圖8所示。
4 制作工藝研究
通過對林州桂園東區出土的金箔來研究分析,并大量查閱有關金箔文獻調研資料,大致推測出這批器物包金的制作工藝操作流程:將原始金塊熔鑄成金條,反復捶打成需要厚度的金片、金箔,裁剪出合適的尺寸,經過打磨拋光處理,再模壓紋飾,直接包扣或貼飾在器物表面,邊緣處再經過擠壓捶打或鉚釘固定,使金片、金箔不至于脫落。而青銅器表面上包附著帶紋飾的金箔,因包附不牢或器物母體腐蝕等原因,使大部分金層脫落與母體分離,這批包金銅馬絡飾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包金銅馬絡飾上紋飾有绹紋、貝紋等,也有素面無紋飾。從考古發掘資料中可以看出,金銀箔所裝飾器物類型也比較單一,絕大多數裝飾在車馬器上,如馬絡頭、鑾鈴、節約、泡飾等,其中馬絡頭飾最為常見。
5 結語
根據這批包金銅馬絡飾的腐蝕情況和科學檢測分析,我們對病害種類和表面金層的結構有了初步認識。在分析檢測基礎上制定了保存金層、穩定基體為原則的保護修復方案。在修復中遵循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等基本原則,使其恢復原來歷史風貌。這批文物經過保護修復后,已達到陳展的要求,為以后的研究和展示提供了方便。
(附記: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安陽華夏考古科技有限公司岳超紅老師及仝孝、霍慧慶老師的精心指導,對于他們在保護修復工作中提供的幫助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