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倩雯 黃明玉

摘 要: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博物館館藏文物數量增多、類別不斷豐富,以供展陳、研究的文物范圍不斷擴大、調用次數也逐漸增多,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其中,較為棘手的問題是著錄信息不完整、填寫不規范等問題,加之尚未形成統一的編目規則和相關規范以約束、解決該問題,所以文物編目的科學化、規范化管理被列入學者們討論的重要議題。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編目;規范化
在博物館領域,文物編目(Catalogue)一般被視為藏品管理(Collection Management)中的重要一環,居于關鍵性的地位。它是將收藏的文物在完成鑒選、分類、分級之后,按照一定的次序編排成目錄,讓使用者便于獲取所需文物,并了解文物的正確解釋和有關研究資料、藏品檔案,盡力做到“予人方便”。這是一項需達到查檢方便和充分發揮文物作用的必要工作①。
編目與所有文物活動直接相關,系博物館實務工作之核心環節②,是文物研究與利用的基礎,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使用者的便利與否。黃濱在《試論博物館藏品保管標準化》一文中指出,編目本應全面、準確地反映文物之基本情況、基本特征、相關文獻、款式、圖記、題跋、流轉經過、鑒定意見等內容,文字精簡并準確,并另附文物的照片或拓片。但各館編目卡欄位的設置、書寫格式差別很大,文物基本特征等重要欄位填寫也繁簡不一③。隨后,南京博物院研究員趙洪在《藏品編目卡的標準化探索》一文中便對編目卡的欄位做了翔實的闡述,指出目前的博物館編目工作中,文物分類、定名方法、現狀描寫、計件方法、數值符號、著錄規則、簡述等等均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和規范的專業詞匯,不利于文物的研究與應用,難以組成網絡化的文物信息系統。因此,就編目卡中的名稱、數值、著錄款目、圖片以及責任者等5項內容,他提出了明確的規定和范式,如圖1所示,并指出文字表達應準確、簡明、通俗易懂、邏輯嚴謹,以避免產生不易理解或不同理解的可能性④。特別是文物名稱這一欄位,在編目領域其實有過很多討論,對其重要性以及定名方法有相應的研究。傅玉芳、任常中在《博物館藏品定名規范探討》中指出,名稱是認識一件文物的重要標志,也是規范管理文物的重要前提。定名的規范與否,直接關系著各項管理工作的質量與使用文物及相關信息的方便是否。為此,業界勢必需要制訂一個統一、規范的文物定名法則①。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科威在《關于〈中國考古主題訶表〉的編纂》中論述了實現文物信息數字化需建立規范詞表之重要性,今后將利用計算機輔助動態管理以方便詞表的擴充、修改和更新。該詞表收錄詞條12449條,是我國文博界較早的規范詞表②。較為可惜的是,該詞表并未公開發布,亦查詢無果。
進入21世紀之后,著錄信息不完整、填寫不規范等問題仍有待解決,系博物館領域討論的重要議題。我國臺灣學者張淑卿以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提出編目工作中存在文物信息不全、中文名稱過長、文物描述內容過多等問題,她認為需要探求編目規則的標準規范,有效增進使用者瀏覽、查詢、檢索以及取用的可能性③。臺南藝術大學顏上晴教授認為在文物取得、登錄、編目等作業中,應當利用程序標準以規范作業程序,強化博物館收藏作業實務,提升文物信息儲存、管理和取用的效能,助益文物信息分享與館際合作④。
近年來,在數字圖書館和博物館的風潮影響下,我國致力于將博物館的文物信息加以數字化,并投入心力制定各項標準規范,以解決著錄信息不完整、填寫不規范的問題。2001年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決定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全國文博系統開展文物資料調查工作,建立文物系統人、財、物綜合數據庫和信息網。文物資料調查項目執行機構編制了《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體系規范(試行)》⑤,2004年發布《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著錄規范》⑥,并對之前的做了必要的補充。確立了文物信息、管理信息和相關文檔、聲像信息3個指標群,其下又設立了3個指標集和139個具體的指標項。每一指標項增設了錄入方式、文本長度、數據類型,其中,錄入方式主要分為填寫與選擇,可選擇的指標項為22個,這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編目語言不規范的問題。同時,另附有22個必填項名稱列表以規范著錄內容的完整性。理論上應該完成了主要館藏的重要信息指標采集任務,為文物編目提供優質的數據來源,形成了可供查詢的基本數據庫并為未來文物信息共享與開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在實務工作中,因指標體系中多處出現分類標準不唯一引起的選項意義重疊,或因上下層次間標準變換造成信息多樣化與必選其一的矛盾。另外,文物系統下屬博物館中總文物數量與完成的文物信息采集數量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文物等級越高,展覽次數越多,研究越深入,引用越頻繁的文物,其蘊含信息的數字化程度就越高,而其他級別文物信息則較少,編目的質量也有待完善⑦。
2008年,國家文物局發布行業標準《文物藏品檔案規范》⑧規定了一級文物檔案的建檔工作和文物登記表的范式,對文物登記62個欄位及每一欄位的填寫規范均做了具體的著錄說明。如蘊含文物人文信息可填入“人文”這一欄,包括考古學文化、歷史人物或機構名稱、宗教、民族等,如五世班禪金印與五世班禪有關,可填寫“藏傳佛教”。2009年發布《館藏珍貴文物數據采集指標項及著錄規則》⑨,指標項共28項并分別針對這些注明了著錄說明與規則。此外,項目執行機構編制了《博物館藏品二維影像技術規范》等十多項數據標準和技術規范,建立了以文物數據采集、管理為中心的適合數字化技術要求的標準規范體系,為我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奠定堅實基礎⑩。
我國可移動文物數量多、類型廣,其基礎工作較為薄弱。所以,對我國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全部國有單位收藏保管的文物全面普查登記,建立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臺,為文物檔案登錄的標準化、規范化提供理論依據,實現全國文物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和動態管理尤為重要k。該登錄平臺規定了標準化之文物信息主要分為文物基本信息、管理信息、影像信息以及收藏單位情況等,其中,文物基本信息有14項著錄欄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編目內容不完善、著錄不規范等問題l。為確保可移動文物普查在統一的標準規范下開展,在已有標準規范的基礎之上,又研制修訂了一系列移普相關標準和規范,主要包括:《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出土(水)文物登錄要求》①《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館藏自然類藏品登錄要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收藏單位名錄編制規范》《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編制規范》等,用以指導全國的普查工作。
2013年,國家文物局發布了新版《館藏文物登錄規范》②,作為新的館藏文物登錄工作行業標準。規范新增了對登錄信息的具體說明,把文物登錄信息劃分為三個層級:文物基本信息、文物管理信息及影像信息,并針對每一相應選項做出具體的登錄要求;重新修改設置了《文物鑒定表》《入館憑證》《館藏文物編目卡》等表格的指標項,并且就編目卡中的欄位,如造型及圖案信息等均有詳細的填寫說明與制式規范。例如造型情況應包含文物的風格、樣式、顏色、材質等,圖案情況包括樣式、位置等。
隨著文物編目規范化研究進程的推進,國內大量學者開始關注元數據這一概念,望借由元數據標準以解決內容不完整、著錄不規范等問題。張俊娥、王亞林《博物館元數據標準構建研究:以蓋蒂研究所元數據標準為例》,通過對國外《藝術品描述類目》(Categorie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Works of Art)、《文物編目:描述文物及其圖像指南》(Cataloguing Cultural Objects: A Guide to Description Cultural Objects and Their Images)、《藝術與建筑敘詞表》(Art &Architecture Thesaurus)等數據標準的研究,分析了不同類型的數據標準在博物館建設中所起的作用,提出要構建適用于我國文物數字化建設的數據標準和著錄規范,為未來文物元數據的統一管理和數據共享打下基礎③。
2017年由北京大學圖書館負責承擔,敦煌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現代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家文博機構合作出臺“文物數字化保護元數據標準規范研究”,以文物元數據標準總體框架為綱領,分為研究文物核心元數據標準、專門元數據標準、管理和保存元數據規范等項內容,旨在建立我國文物元數據的各類標準規范,為文博單位開展文物元數據制定和編目著錄工作提供規范化、標準化的指導性文件④。
雖然當前國內文物領域已公開的主題詞表較少,但仍有少數學者在討論利用主題詞表以避免編目語言不準確、不規范、不一致等問題。石秀敏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數字化管理》一文中提到,故宮從自身文物管理和研究工作之特點及需求出發,通過與各類文物保管和研究方面的專家反復溝通討論,最終確定了紋飾、收藏地點、題材等18個控制詞表⑤。黃明玉在《中國文物分類主題詞表構建方法學芻議》中敘述并討論了中國分類主題詞表的發展背景及過程,以中國現行文物分類體系以及美國蓋蒂研究中心研發的藝術與建筑敘詞表為基礎,嘗試發展以中國文物概念為主體的文物分類主題詞表⑥。這表明,已有學者認識到受控詞表對于規范編目語言之重要性并且已在初步開展詞表的編纂工作。
總體看來,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博物館領域學者就編目過程中不規范的問題發表了數量相當的文章,其內容有較高的相似性,主要以討論著錄不規范、信息不完整、語言不準確這三類議題為主。隨后,國家文物局通過出臺一系列行業標準等規范以解決編目著錄不規范、信息不完整這兩類問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較為可惜的是,目前文物領域內尚未發布主題詞表,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投身到這項工作中,推動文物編目規范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