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娟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為新時期博物館做好文物資源的發掘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做出了具體要求。作為博物館本身,加強館館合作,建立館際合作辦展機制,充分利用博物館館藏文物,加快交流合作,提升辦展水平。一方面為精品文物展、專題展覽等提供了豐富的文物資源,另一方面可以整合資源,多館聯合吸引更多組織機構和學術團體的關注和支持,促進博物館健康發展。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展覽
黨的十八大以來,“讓文物活起來”已成為眾多博物館開辦展覽的一種共識,并且成為社會新潮流、新風尚,為社會主義新時期博物館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整合博物館館藏資源,成為博物館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精神和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弘揚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展現中華民族歷史積淀,實現文化傳承等成為國家和人民對博物館的要求。博物館展覽是目前為止最直接也是最有效挖掘和利用博物館現有文物資源的方式,在保證文物本身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舉辦博物館文物展覽,提高展覽頻率,擴大類目廣度,實現文物價值的最大展現。隨著人們的整體素質和文化需求提升,博物館展覽工作不能僅限于單獨的、固定化的文物展,而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覽”,實現社會大眾對優秀館藏和最新發掘文物的文化共享,以達到高品質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目標。
1 博物館展覽工作現狀
目前,我國的博物館總數為5000余家,館藏文物數量高達2300萬件,整體數量龐大,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總體展出率偏低。特別是對于近年來新建的一些市、縣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少、文化價值低成為普遍現象,導致其連一個基本陳列都充實不起來。這就要求博物館提高館藏文物利用率,讓沉睡在庫房中的文物多多“蘇醒”,加強博物館間文物交流工作,使博物館文物真正“活起來”。作為張掖市第二家國家級三級博物館,高臺縣博物館位于黑河濕地新區,為漢唐風格,建筑面積5565平方米,展廳面積2723平方米,文物庫房800平方米,館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一級文物133件,二級文物177件,三級文物425件。新館于2015年5月18日正式開館對外免費開放,是甘肅省館藏一級文物最多的縣級博物館,也是甘肅省內首批免費開放的縣級博物館之一。
1.1 博物館現有資源利用度不高
我國的文物收藏工作重點集中于大型博物館,特別是省級以上博物館,包括文物的發掘工作也集中于此,而我國絕大部分博物館為市級以下中小館和一些民間博物館。藏品資源的過于集中,導致省級以上博物館館藏文物多,保管人員工作量大,眾多文物資源只能在庫房中進行保存。由于館藏文物少,缺少文物發掘和保存權限,使得很多中小館無法舉辦大型的、完整的文物陳列展覽或交流研討活動。
雖然我國博物館數量眾多,但是博物館自身宣傳工作特別是開放性方面較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地方博物館的整體陳列展覽水平不高,手段較為單一,無法形成博物館展品與觀眾的交流和溝通,缺乏活力和感染力,對社會的宣傳教育不足。特別是博物館主要建設在歷史文化名城或歷史文化景區,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或城鎮人口稠密區博物館設置較少。這些都直接導致博物館的現有展品無法充分利用,因而展覽質量不高。
1.2 博物館的整體質量不高
我國博物館數量龐大,但是整體基本處于起步階段,存在整體運行不規范、管理水平不高、陳列展覽設計不合理、專業技能人士匱乏等問題。另外加上近年來城市土地成本越來越高,新建展館基本存在場地狹小、地理位置差、分散不集中的情況,不能形成合力,缺乏歷史文化傳播和帶動作用。
由于受到政策的影響,對于國有博物館,事業單位的體制機制導致其無法開辦相應的文化傳媒公司,獲取資源手段單一,缺乏承接個人與團體業務能力,導致一些博物館資金捉襟見肘,難以舉辦大型專業化的展覽。在全國研學游快速發展的今天,作為博物館自身還徘徊于以往靜態的展覽工作,沒有將歷史文化資源特別是文物資源引入到我國整體研學游的氛圍中來,與社會的交流合作沒有有效開展。
2 讓文物“活起來”的意義
博物館文物“活起來”是指打破以往的博物館展覽模式,豐富博物館展覽內容,加強宣傳交流,達到歷史展品和文化展品交流目的,向社會充分展示中華歷史文化,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2.1 提高民眾興趣
隨著社會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是利用互聯網。由于互聯網語音、圖形等的多重展示效果沖擊,民眾本身對傳統的文化展覽、靜態的文物展示這種城市慢生活的方式日漸失去興趣。然而,博物館中的文物大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些文物展示了我國歷史上先進的制造技術,甚至有的技術已經無法復原。采用新技術、新手段,改變現有的展示模式和展示環境,提高民眾參觀興趣。
2.2 加強歷史文化傳播
在對歷史文化的了解過程中,普通群眾主要停留在中學歷史課本階段。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進一步挖掘文物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使博物館文物進一步發揮出歷史文化傳播作用。博物館除了繼續堅持宣傳文化歷史性的傳統宣傳模式,更應該發掘文物的文化內涵,在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不能將文物或博物館本身孤立起來,應從其歷史屬性、社會屬性進行深入挖掘,采用豐富的方式和手段,將文物深層次的意義較為直觀地傳遞或展現出來,提升歷史文化傳播效果,提升國民歷史文化素養。
3 讓文物“活起來”的策略
3.1 博物館館際合作模式
讓文物活起來,通過舉辦館際間的合作交流,實現不同博物館間資源的流動與共享。主要是采取以下三個模式。
3.1.1 博物館之間縱向打通模式
博物館之間縱向打通模式就是平衡大博物館與中、小博物館間的資源打通。省級以上博物館文物資源豐富,文物數量多,將大博物館資源下放,與中小館實現內容共享,提升中小館的辦館水平,促進文物推廣面的提升。
3.1.2 博物館之間橫向打通模式
博物館之間橫向打通模式主要是指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展館,甚至于不同的文化展覽主題的橫向打通,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跨界”合作,跨越文化界限、歷史界限、地域等,豐富博物館展覽內容,豐富區域內受眾接觸面。
3.1.3 博物館與社會資源互通模式
將博物館資源與社會資源進行拉通,博物館自身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展出的文物突出的是其歷史屬性,而相較于社會上的展覽資源,其社會屬性和科學價值等方面難免有所欠缺,打通社會資源,與社會各界互通有無,提升辦展水平。
3.2 創新博物館辦展模式
3.2.1 吸引民眾參與
在館館合作,資源打通過程中,通過吸引民眾參與,將博物館展覽教育屬性提升到新的高度,利用博物館展品的展覽寓教于樂,突破傳統的說教模式與靜態的歷史文物展示,使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構建博物館辦館新篇章。如:高臺縣博物館于2016年5月成立志愿服務隊,共有志愿服務人員10人,主要致力于文化宣傳、青少年社會教育、社會關懷等。在一次以“我來畫文物”為主題展覽活動中,為進一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為他們搭建更加廣闊的文化學習平臺,博物館志愿服務隊精心打造了“心連心·手拉手”走進偏遠鄉村小學社會教育實踐活動。在展覽過程中,講解員通過VR、3D實景導覽模式向學生講解館藏木器、壁畫磚等精品文物,隨后學生以所講文物為素材,在白色T恤上繪制文物圖案,通過直觀、形象的繪畫形式,深度了解館藏文物及其歷史背景。
3.2.2 與傳統節日相結合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博物館展覽內容,將博物館辦展主題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拉近人民群眾與博物館間距離,讓冰冷的展品有內容更有“溫度”。高臺縣博物館曾結合母親節以“步搖熠熠生輝,慈母不改容顏”為主題舉辦展覽,由講解員講述博物館館藏發簪、步搖等女子飾品及壁畫磚中的女子妝容特點。隨后學生根據發簪式樣,和母親一起手工DIY發簪,送上最有心意的母親節禮物。利用節日氣氛,表達節日弘揚的歷史文化價值,將展品與節日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動態立體的展示效果。
3.2.3 緊跟時代潮流步伐
提升辦館水平,讓歷史文物在新時代煥發新生命,需要緊跟時代腳步,與時俱進,創新理念,創新展覽模式,改變社會大眾對傳統死板、枯燥的博物館展覽認知,通過添加時代色彩,豐富展覽內容。高臺縣博物館舉辦以“多元融合謀發展·智慧科技促農耕”為主題的展覽,由社教老師講解中國漢代至魏晉時期的農耕水利發展歷史,介紹館藏農耕、阡陌圖壁畫磚,參與活動的同學通過線上視頻會議形式,在老師指導下完成農耕科技小實驗。
3.2.4 深入發掘展現歷史文化
挖掘歷史文化,將文物從土中發掘出來,再由文物本身走入受眾心中,一直是博物館辦館初心和使命。深入挖掘文物的歷史內涵,展現當時的歷史文化,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是文物的現實價值。高臺縣博物館在以“賞古冢丹青·品魏晉風尚”為主題的展覽中,由社教老師詳細介紹館藏畫像磚,引導學生探討魏晉社會風尚,邀請專業化妝老師組織同學體驗魏晉裝扮并模仿典型魏晉墓葬壁畫磚畫面拍照,以進行古今大對比,帶領同學體驗魏晉社會娛樂生活,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古代先民的高雅情操。在以“感受長城文化·領悟遺產真諦”為主題的展覽中,由社教老師講解長城的發展歷史與長城基本概念,重點介紹高臺縣境內漢明長城的歷史信息,參與活動的同學通過學習,在老師引導下組隊開展模擬長城搭建賽。通過不同的歷史文化載體,豐富受眾知識面,展現文物的歷史文化內涵。
3.2.5 展示傳統工藝與技術
所有的展品歸根結底都可以反饋到工藝與技術本身。現代社會高速發展,構建創新型社會,更需要我們去了解歷史,特別是了解歷史傳統工藝,理解傳統技術脈絡,感受中華文明的先進與偉大,增強對歷史厚重感的理解與敬畏感,增強對歷史技術的理解和借鑒,進而促進現代科技文化的發展和進步。高臺縣博物館舉辦以“鬼斧神工,博物館里的手藝人”為主題的展覽中,講解員通過多媒體形式向學生介紹館藏精美木器,重點結合古代車輿制度向學生介紹不同時期的交通工具,感受古人高超的雕刻工藝及先民的智慧。隨后學生動手制作手推車、木魯車、木輜車等工具,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了解文物及家鄉文化。在以“魏晉工藝·織出愛國情懷”為主題的展覽中,由社教老師介紹中國紡織業的發展歷史,介紹館藏紡織品實物及有關紡織手工業的魏晉墓葬壁畫磚,參與活動的學生根據老師講解,縫制充滿愛國情懷的小背包。
4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對當前文化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不僅要加強文物保護,做好文物的搶救復原工作,更要讓各種文物、歷史文化遺產都展現到世人面前,提升陳列展覽質量,促進文物藏品資源共享,加強展覽項目交流,展現考古新成果,實現博物館文物合理利用,達到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淑媚.國有博物館與民辦博物館互補并存及合作模式研究[J].文化月刊,2019(6):126-129.
[2]陳卓.新時代博物館發展理念的幾點思考[J].東南文化,2019(2):113-116.
[3]曲慶玲.館際展覽合作與交流的幾點思考—以東莞市博物館書畫交流展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2):108-112,166.
[4]王龍,孫岱萌.展覽合作“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館際合作辦展模式探析[J].中國博物館,2017(3):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