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
摘 要:文章從如何在博物館展覽中再現地方文化景觀入手,論述基層博物館利用展覽策劃再現地方文化景觀,從而更好展現地方文化特色,宣傳地方文化,喚起人們對家鄉的認同感、自豪感,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關鍵詞:博物館;再現;文化景觀;展覽
博物館展覽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文化景觀多屬于不可移動文物,以前相對較少體現在博物館展覽中。如今,隨著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博物館展陳觀念也應該不斷革新。在博物館里展現不可移動文化景觀成為一種趨勢,尤其是對本地方的文化景觀再現,挖掘文化景觀背后的文化價值,傳播歷史文化知識成為博物館在新時期的重要使命。
作者認為文化景觀主要滿足以下兩點:首先,它屬于文化范疇,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留下的痕跡,反映了人們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思想。而地方文化景觀則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本地區人們的共同生活、生產習慣,也反映不同區域人們的思維方式。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穩定的過程,所以稱為文化。其次,與當地自然地理情況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如在黃土高原人們習慣住窯洞,而在北京人們住四合院,重慶、貴州地區人們住吊腳樓,都是人們適應當地自然地理環境所致。在當下,博物館事業方興未艾,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新建的地方博物館如雨后春筍,地方博物館就承擔起新的使命,也就是反映當地文化景觀的不同,然后級別高的博物館對地方博物館起到總結作用。猶如一棵樹,樹枝是地方博物館,匯總到樹干的行政級別高的博物館。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而不同,從各個博物館反映的地方文化景觀就可以看出來。地方博物館是基礎,能更加詳細地敘述地方文化景觀,所以地方博物館在發展的時候要注意發揮自己的優勢,深挖地方文化景觀的歷史價值,保持自身特色,同時不可閉門造車,多注意與其他博物館的溝通交流,借鑒其他博物館展覽經驗,讓文化景觀在人民心中深深的扎根。這樣才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1 博物館展覽與文化景觀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的博物館事業走向興盛。大量的新館建設和舊館改陳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博物館數量的不斷增長一方面刺激著博物館及文博相關行業學術研究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帶動了觀眾參觀的需求和熱情,不斷對博物館業務工作水平的提高提出新的要求。自從《博物館工作條例》發布以來,博物館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科學化、法制化,陳列展覽作為博物館最重要的職能之一,是群眾了解本地博物館的重要窗口,其展覽策劃理念對社會公眾具有很大的導向作用。因此,展覽能夠起到廣泛的宣傳教育作用。調查顯示:從文化需求來看,中國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城市,是城鎮化率較高的國家,城鎮居民經濟狀況更好,受教育程度更高,對文化需求水平較高。博物館作為文化景觀的載體,對地方文化的挖掘弘揚具有重要作用。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促進博物館展覽的科學、合理、接地氣、高質量的發展,成為再現地方文化景觀的必修課。
1.1 基本陳列展示再現地方文化景觀的特性
博物館內陳列展覽分為常規的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陳列,其中基本陳列是博物館展陳的基礎,是對本地區相關文化歷史景觀總的展覽,一般情況下是在建館之初就設立了,具有穩定性、代表性。所以在設計基本陳列之初,應該要謹慎行事。基本陳列代表這個地區文物特性,簡單說:博物館基本陳列通常以本地文物、文化景觀為點串聯起來,較為全面地展現當地的文化特色,凸顯本地文化歷史的個性。固然,各地在文化景觀地區都設立了文保單位,人們也可以深入當地去了解歷史文化情況,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大多數文化景觀地點比較偏僻,參觀人數較少,無法起到最大限度的宣傳作用。如安徽和縣霸王祠地處較遠鄉鎮,西梁山革命烈士紀念地更是位于山中,參觀人數較少。
其次,文化景觀通常是一個個孤立的點,不能夠系統全面地展示地方文化,而博物館基本陳列就能夠彌補這些缺點。博物館基本陳列給人以更全面、豐富的體驗,博物館體驗手段也更多。如在博物館中,可以有實物空間的體驗,也有文化景觀再現的體驗,可以利用文字、圖片再現文化景觀,通過聲、光、電等技術手段復制文化景觀樣貌。雖然并非以實物形式的展示,但是筆者認為它有以下兩個優勢:一是能夠減少展現文物的資金,因為各文保點比較分散,沒有集中展示而浪費資金;二是集中展示能夠讓本地區本來不相關的文物找到共同點,集中統一起來展示本地區文化的獨特性,更加理性地理解本地區文化景觀獨特性,以區別其他地區文化的特性。
1.2 臨時展覽凸顯本地文化景觀的普遍性
如果說基本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展覽層層推進,那么臨時展覽就可以出奇制勝。臨時展覽形式多樣,具有較高靈活性:從形式上看,可以通過室內展板形式,也可以通過展架送展形式;從時間上看,可長可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都可以。實踐證明,舉辦臨時展覽大大增加了博物館游客的參觀量,提高博物館知名度與社會地位,對于實現博物館的社會功能,臨時展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臨時展覽展品來源多樣。就博物館來說,展品可以來自當地,也可以來自其他地方,甚至可以與國外同仁進行交流。如今,博物館都制定展覽年度計劃,臨時展覽可以走出去,向別的地區宣傳本地文化,加強各地區文化景觀的交流。以文化景觀為主題的臨時展覽,則表現為文化景觀的普遍接受性。
2 如何在展覽中再現文化景觀
如何在展覽中再現文化景觀,我認為應該搞清楚文化景觀展覽的宗旨。文化景觀展覽應該向觀眾表達關于千百年來本地區文化景觀想要表達的歷史、文化的積累,人對自然進行改造的心得。展覽前,展覽者需要對文化歷史進行吸收,不斷地搜集資料,對各地文化景觀進行考察。然后對搜集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的加工,最后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理解,再以圖片、文字、聲、光、電的形式展現給人民群眾,以達到對文化景觀含義的宣傳。博物館展覽和文化景觀密不可分,展覽是手段,文化景觀是內容,應通過以下方式相互促進提升。
2.1 挖掘文化景觀的內涵
城市是人們生活聚居的地方,經過千百年發展,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文化景觀蘊含當時生產、生活的很多信息,而且是最有力的證據。正所謂,歲月無語,唯石能言。城市的面貌不僅僅靠高樓大廈,其真正內涵是以前的文化景觀。
以前,博物館的文物放在展柜中或者庫房里供考古專家研究思考,與觀眾存在很大的距離。如今,為響應國家讓文物活起來的號召,舉辦展覽就必不可少,讓文化景觀活起來,就必須靠展覽再現,一個地區博物館的展覽應從本地文化出發,深挖內涵才能將展覽辦好。博物館展覽無論是基本陳列還是臨時展覽,必須搜集資料,包括歷史文化資料和到實地考察,再吸收為自己的知識,然后再將內涵表達出來。策展人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再深入淺出地去表達給觀眾。景觀踩點即是“去粗取精”階段中的重要一環。正是通過搜集真的資料,了解文化景觀信息,而“去偽存真”就是對文化景觀內涵的挖掘,是最重要的一步,“去偽存真”后就需要將文化景觀的內涵通過展覽形式表現出來,讓觀眾參觀了解。文保單位基本上保留了該區域歷史發展中的重點人物和事件,是串聯該區域歷史脈絡的重要節點。因此,要通過挖掘文保單位內涵,提升策展人對當地歷史文化的了解和認識,讓展覽更加能體現城市的魅力。
2.2 通過策展文本的撰寫體現文化景觀的價值
一般先是學習、理解了文化景觀的內涵后,再輸出策展人對文化景觀的理解。這時候就要寫出一份體現文化景觀價值的文本。為了更準確地表現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色和當地文化景觀的價值,應在展覽策劃過程中牢牢把握以下幾條原則。
2.2.1 緊抓文本中心議題
中心議題是一個展覽的核心,只有把握核心,設計的展覽才能思路清晰,表達準確,更加有可看性。這個核心要最具典型性的文化內涵,也就是不斷地去尋找與眾不同的特色,才能策劃出當地文化景觀價值。
含山縣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中有“凌家灘文化專題展”。凌家灘文化是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總面積160萬平方米,1985年發現,198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試掘,后于1987年、1998年、2000年、2007年先后多次發掘。清理墓葬44座、祭祀坑3座、積石圈4個以及紅陶土塊建筑、人工巨石堆等12個方面的遺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器物,除陶器、石器外,還有利用透閃石、東陵玉、灰白色玉料(雞骨白)雕琢的玉人、玉龍、玉鷹、玉版、玉勺、玉豬、玉鉞及斧、玉管微雕、玉戈、玉虎首璜等多種類型的玉器。在中國考古發掘史上占有重要而獨特的地位,為探索中華文明凌家灘遺址玉器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其墓葬可以折射出從野蠻時代步入文明時代的痕跡,以及當地社會思想、階級狀況、審美趣味和工藝水平等方面的發展狀況。遺址年代為距今5500~5300年。
2.2.2 確定文本的分中心議題
確定展覽中心議題之后,必須明確數條分中心議題,就如同寫文章,在確定主論點后再確定分論點。分中心議題必須緊緊圍繞中心議題,為中心議題服務,這樣的展覽才能脈絡清楚,無論是基本陳列還是臨時展覽,都必須從本地文化景觀的中心議題出發,分中心議題要發現各自的共同之處,深入挖掘文化景觀表達的中心內涵。當然,要想完整還原歷史原貌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通過歷史文化資料和各地的文化景觀考察,去挖掘文化景觀背后的故事,這一個個分中心議題就是背后故事的主題。
2.2.3 展覽大綱要脈絡清晰、通俗易懂、切合主題
這是一個大綱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博物館展覽是面向社會大眾的,因此,展覽大綱必須分類合理、邏輯清晰,并且通俗易懂,以便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對于觀眾來說,說明文字更為重要。展覽中的圖片文字和視頻,是幫助觀眾理解的重要手段,是觀眾最直接的“講解者”。因此,說明文字應當盡量通俗易懂、脈絡清晰、切合主題。若要介紹一處文化景觀,撰寫者應該明確該文化景觀與展覽主題的關系、想傳達給觀眾的信息以及觀眾感興趣的信息,綜合考慮,謹慎編寫。
3 含山地區的文化景觀價值
含山縣隸屬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唐武德六年(623年),分歷陽縣西部地區原龍亢縣境域設含山縣,因“群山列峙,勢若吞含”得名,素有吳頭楚尾之稱。含山縣最近一次區劃調整是于2011年8月劃歸馬鞍山市。含山縣歷史悠久,境內文化景觀豐富,歷史價值較高,有中華文明曙光之稱的凌家灘文化,有千年古剎褒禪寺,王安石的千古名篇《游褒禪山記》的華陽洞,還有使得伍子胥一夜白頭的古昭關等著名文化景觀。歷屆縣委縣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從上層設計方面精準定位,提出了文旅興縣的戰略規劃,含山縣文旅體局更是傾力打造。目前含山縣擁有2處4A級景區,9家3A級景區。新的一年,含山縣正在積極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含山縣博物館為在博物館中再現含山地區文化景觀盡心竭力,首先,在基本陳列展覽中設立三個展廳的凌家灘專題展,再現遠古人民的生產、生活、祭祀等場景,成為了解凌家灘文化必去的打卡點。其次,設立含山歷史文化專題廳,讓含山境內文化景觀系統陳列。同時,為進一步將現階段相關文化景觀再現給大家,含山縣博物館策劃了針對含山文化景觀的江東風采水墨寫生展,從各個視角描繪含山文化景觀。含山縣有如此豐富的文化景觀的底蘊、含山人民勤勞勇敢、含山歷史文化悠久,相信一定能夠在此次創建中獲得成功。
4 結語
文化景觀是人類技術和文化的結晶,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實物遺存,是珍貴的研究資料。文化景觀再現是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是對社會共同記憶和利益的保護,也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作為城市名片而建筑于當地的博物館正是這些歷史文化的“最佳解說者”,它們通常收藏有最具當地文化特色的文物,它們的展覽也大多包含著本地的文化遺存和特色的文化景觀。新時期,博物館從業者應該自覺擔起為大眾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
參考文獻
[1]中國博物館協會.2016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與文化景觀[N].中國文物報,2016-03-18(003).
[2]黃秋紅.鎖住時間—試論區域博物館在保護區域文化中的作用[C]//中國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城市記憶的變奏—中國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論文集(2013—2014).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3]林思思.以區域博物館展覽策劃提煉當地文化景觀的價值[J].溫州文物,2016(2):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