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定龍 金山
摘 要:東陽,位于現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馬壩鎮境內,起于春秋戰國,興于秦漢,衰于三國兩晉,毀于南北朝。因地處江淮之地,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唐以前經濟、人文的發達,為民間文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豐沃的土壤。目前,在東陽地區還有許多的故事傳說、秧歌小調、喜話勸詞、詩摭等流傳于民間,扎根鄉土,浸入民心,在鄉親們的溝通和交流中起到了感情交融和促進作用。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是文化人類學一個新的、重要的、應用性質的研究學科,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的研究更是一個全新的有待開拓和發現的領域。今天我們研究挖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就是要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一些實際工作,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
關鍵詞:非遺;現狀;調查;保護傳承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和傳承,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積淀。擁有兩千多年歷史、數度輝煌的東陽,雖以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體的形式維系了“東陽文化”數千年不斷的傳承發展,但始終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本文主要通過對東陽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一個初步整理,以期在人類社會進程中得以不斷演變、不斷進步,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為人類所用。
1 東陽地區非遺主要類別
1.1 口頭傳承類
包括:傳說、故事兩種。
1.1.1 傳說
來自民間,以代代相承、口口相傳形式流傳古今,它與文學密不可分。東陽傳說雖然是區域性的文化遺產,但它既有文化價值又有歷史價值,既有經濟價值又有情感價值,值得我們重視。本次調查共收錄傳說32篇,可分為以地名典故為內容的傳說、以杰出人物為內容的傳說等。
①以地名典故為內容的傳說。如云山上的《仙人洞》《飲馬池》《瓢兒井》《仙人石棋盤》《八角琉璃井》《釣魚臺》《磨刀澗》《磨刀石》《杏枝北向》等17篇充滿了神奇故事的自然遺跡。②以杰出人物為內容的傳說。如歷史人物陳嬰、張相如改寫歷史;漢代皇后陳阿嬌,南朝皇后陳道止名貴天下等12篇。
1.1.2 故事
以歷史典籍及地方志書記載的人物作為依據。可分為史實故事、成語故事、人文故事、地名故事等。
①史實故事。如《東陽寧君秦嘉圖再起》《陳母良計賺得兒孫俱封侯》《東陽媳婦館陶公主的最后情緣》《東陽媳婦隆慮公主計深難保兒》《侯良富亂使邪法報應自家》等13篇,這些故事有較強的真實性,均依史料為依據編輯流傳。②成語故事。如《東陽成語故事三則》之金屋藏嬌、異軍突起、卑梁之畔3篇。③人文故事,如《劉非平亂威震吳楚》《東陽神醫徐氏父子》《保境安民的女英雄蘭鳳英》《李同興傳奇》《柯劍霞智平涂漢卿巨匪幫》《七星蛇藥》《一女嫁“三王”》《劉建造出新物種騾子》等7篇,這些人文故事既有勵志向上的,也有腐蝕人類靈魂的,均來源于生產生活,再現了那個時代背景下百姓生活的顛沛流離。④地名故事,如《永豐地名來歷》《殺人塘來歷》2篇。
1.2 文學類
包括:歷代文人描寫東陽有關的詩摭和東陽地區文人創作的詩詞。
①歷代文人描寫東陽有關的詩摭。如:《東陽道中作》《送齊明府赴東陽》《東陽山人僻居》《云山山出云》《云山晚照》《東陽城懷古》《賦得一看云山遠淮甸》等50篇,都是歷代文人墨客為贊美東陽地區人事物或傳唱精神留下的墨寶,可惜由于歷史久遠,以及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已經難以看到以前的詩人歌頌東陽的詩歌了。目前能看到的都是唐宋以后的詩人所作,如唐代詩人張繼、方干,宋代詩人晃沖之、梅堯臣,明代詩人朱日藩、吳道敏等。到了清代,東陽文化得到空前發展,東陽云山成了我國眾多詩人相互唱和的理想場所,如王試丹、孔尚任、傅登奎、楊景漣、王蔭槐、劉石齡等著名詩人都來過云山,并留下了優美的詩篇。②東陽地區文人創作的詩詞。如清代本土詩人李枝芃、李嶟父子著作的《西園集》《后圃編年稿集十六卷》《笑門詩集》《西園暮眺》《西園即事》《中秋夜對月歌》《晚行山中》《送青溪子》《春日河上泛舟》《夏夜》《過無悶園》和戚岬的《祝西園》《懷西園父子》《龍潭》《自題無悶園》《留別西園》《次韻峨士春日見懷》等共計121篇,都是對東陽繁華昌盛的贊美,對東陽大小云山景色的感嘆。其中三位詩人的詩集《西園集》《后圃編年稿集十閃卷》《笑門詩集》分別被清代四庫全書收錄傳世,以昭示后人,懷古思今。
1.3 說唱類
東陽說唱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小調、秧歌兩類。
1.3.1 小調
小調價值較大,它是歷史的畫卷、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了解先民生活的窗口。
①小調根據唱調可分為:楊柳青調、五更里調、十勸郎調、哭七七調、孟姜女調、玉美人調、泗州調、男女連唱調、對唱黃梅調等近30種。充分再現了遠古人民的文化藝術水準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語小調形式用唱腔以示后人。②小調根據來源分為:本地生產勞動中產生,如《大補缸》《擔架隊》《賣豆腐》等;生活中產生,如《姐在房中打牙牌》《姐在房中攆棉花》《姐家門前一棵槐》等;他鄉流入,如《賣油郎獨占花魁》《西北高郵鄉》《十二月孟姜女》等;嬗變之作,由當地文藝愛好者根據古調、依古聲填新詞而來,如《二十繡》《老摘石榴》《新事新辦好榜樣》《賭錢害處大》等。
1.3.2 秧歌
東陽屬溫帶氣候,四季分明,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宜水稻的生產,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以生產水稻聞名于世。為了排遣栽秧時的復雜情感,表達樂觀的勞動精神,鼓舞干勁,提高勞動效率,東陽人很早就一邊勞動一邊唱歌,自娛自樂,久而久之創造出了一種歌體,叫秧歌。所有的秧歌無不展現勞動人民日夜勞作的疾苦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隨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和秧歌內容的豐富,民間藝人—鑼鼓師父逐漸介入秧歌,他們收集、整理、提煉,以專業有償服務的形式服務社會,推動了秧歌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后,東陽秧歌呈萎縮趨勢,特別是分田到戶、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插秧時間的縮短,從事農業勞作人員減少,鑼鼓師父逐漸失去了市場,會唱秧歌的人越來越少。現在的栽秧季節,在田野,很難聽到有唱秧歌的了。
通過走訪共收集秧歌30篇,如:說詞、問底、贊秧歌、對口唱、英雄贊、早上來來、風花雪月、四六連唱、五更吵鬧、十八里相送等。
1.4 民俗類
東陽地區民俗類非遺有喜話、勸詞。①喜話:有釘大船、賀喜村、安窗子、釘喜樁、豎柱、賀梁、暖梁、照梁、上梁、貼金梁、貼福子、正喜床等25篇。②勸詞:東陽勸詞是古東陽居民的勸人作品,不知何人所作,產生于何時,縱觀勸詞內容,以儒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為宗,以和諧為旨,應該是漢代以后產生的素材;從作品七字回文結構、接近口語白話文的表述形式來看,應該先在民間長期流傳,后由說書藝人整理而成。
2 東陽非遺的地域特征
東陽民間文學除有口頭性、集體性、人民性、傳承性、自發性等共性特征外,還有一些地域特征。
2.1 楚文化東遷
春秋戰國之際,楚文明無論是在成熟期,還是在鼎盛期、衰退期,它在接受、包容其他文明為己所用的同時,也對其他文明產生影響。正是由于各區域文明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我國古代文明才在多元、復雜文化因素的融合中發揚光大,并連續發展兩千多年。①東陽在歷史上曾經輝煌了近八百年。春秋戰國時期是溝通江淮大地重要的善道隘線,秦時(公元前221年)東陽與盱眙同時建縣,秦末漢初時升東陽縣為東陽郡,史稱秦楚重鎮,兩漢名郡。戰國時代,東陽是吳頭楚尾之地,后來楚國的貴族在秦國的壓迫下不斷東遷至長江之東、淮河之尾,因而從東陽故事中不難看出楚文化中浪漫性的影子。
2.2 南北文化的交融
東陽隸屬于淮安地區,淮安恰是中國南北分界線,這使得南北方文化在此交流融合,這便是東陽向人類再現南北文化傳承中所遺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文遺跡等的歷史原因。戰國時的東陽地處南北隘線之上,是兵家必爭、游俠冒險、富人享樂、商人掘金之地。水路溝通東西,禹王河、衡陽河西連洛陽,東接邗溝,運船穿梭,百舸爭流。黃河奪淮以后,淮水入海不暢,時有大水橫行,肆虐州縣。而以農耕漁獵、靠水為生的東陽,具有較強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是周邊地區災民的天堂。水退災去,有的災民,選擇留在當地生活,其攜帶的家鄉文化便融入東陽文化之中。
2.3 新時代的影響
隨著時代變遷,歲月日新月異,東陽周邊的非遺也隨著傳人的逐漸去世和村鎮集中居住而消亡。非遺文化對東陽的影響非常深遠,對社會的進步、生產的發展和群眾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促進作用。隨著國家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非遺文化傳揚已納入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3 保護傳承意義
做好非遺民間技藝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作坊帶徒、學院培養、社會培訓、家族傳承等多種模式進行“立體”的傳承,加大傳承力度,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弘揚。①
①國內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趨勢。2004年8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中國政府正式加入于2003年11月3日在第32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通過的國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②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同時成立由文化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九部委參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構,并在北京召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開始啟動。③這些法律條文的頒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傳承與研究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東陽借勢“傳播地域文化,弘揚向上文化,彰顯群文特色,繁榮文藝創作”而為,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工作,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發散機制,使許多項目得到穩定的發展和持續的傳承,從而弘揚了非遺價值,豐富了群眾文化,彰顯了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該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對民族文化的發展與振興,對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的實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單位和部門的具體工作人員,更要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挖掘歷史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并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得以傳承弘揚,絕不能讓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我們這代人手中萎縮和消亡。
③是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客觀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域自我認定的歷史憑證,更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得以延續發展、并走向未來的人文根基和力量源泉,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發展水平,也是一個地區對外形象宣傳,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增強地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⑤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眾多流傳上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于發展的新陳代謝中,這就對我們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我們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與考驗。
④見證發展時代新文化的題中之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進一步的闡釋,給出了明確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⑥其所蘊含的特有的想象力和文化意識以及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
⑤民間文學是對當地歷史文化、生活及民眾心理的真實寫照。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很快地衰微直到消亡,但傳承下來的文化精神的精髓卻在民間積淀下來,一代一代地影響著當地民眾的心態和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民間演繹、口頭傳承方式廣泛傳唱,被后人編輯成文本形式保存下來,可以為專家學者、文藝工作者提供研究的資料和創作的素材。
4 結語
我國民間所蘊藏的故事、傳說、小調、秧歌、詩詞文學等內容,非常豐富。東陽僅是一個典型與特例。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有微觀觀察、總體收集和深入調研的必要。悠久的歷史使得民間文學與風云激蕩的社會相互依托而生,社會發展與民間文學的豐富性成正比;民間文學的保存完好程度與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等的發達程度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