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偉
摘 要: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作為歷史文化的見證者,古建筑和古園林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古建筑和古園林在經過了戰火的摧殘下,留存至今,很多結構和材料已經風化破損。如何做好古建筑和古園林的保護與修繕,成為當前城市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很多地區由于過度的經濟開發,導致很多古建筑和古園林遭受嚴重的破壞,甚至消失,其損失不容忽視。基于此,文章對古建筑與古園林的保護與修繕進行分析,在明確相關要求和不足的基礎上,針對性提出保護修繕措施,以求更好地繼承與保護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保護修繕;古建筑;古園林;文化遺產
古建筑和古園林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在世界的建筑領域和園林領域都有著極高的地位。但是,古建筑與古園林在漫長歷史中,受到自然或人為因素影響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害,甚至完全毀滅。因此,黨和政府對古建筑與古園林保護修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明確了保護與修繕的目的和意義,力求保護、繼承古代勞動人民的成就,對于當代社會發展同樣有著借鑒和促進作用。
1 古建筑和古園林的歷史價值
我國的歷史悠久,古建筑和古園林承載著豐富的文化特色,類型多樣,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依據,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中之重。古建筑和古園林文化意義較為特殊,可以激發人們智慧、啟迪心靈、陶冶情操,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
中華民族在歷史變遷中,歷經了多個朝代興衰,通過對古建筑和古園林研究分析,有助于把握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思想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尤其是生活環境的差異,包括建筑建造技法、建筑功能和外觀等。不同時期的古建筑和古園林客觀反映了某個時代的特點,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人類歷史上非常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古建筑和古園林中集合了多個朝代先進的建造工藝,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經濟、政治、科技和文化水平,這些信息對于歷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無論是古建筑還是古園林,其文化內涵較為深刻,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木材或是磚塊表面呈現的簡單信息,它們是歷史文化重要的載體。古建筑和古園林無論是施工技術、使用功能還是外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饋出不同時代的情況,因為建筑是客觀存在的,相較于歷史文獻所呈現的信息更加豐富、直觀、生動,所以加強對古建筑和古園林研究的意義深遠。而在當前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很多古建筑和古園林遭受嚴重破壞。因此,做好古建筑與古園林修繕保護十分必要,有助于建筑結構更加穩定,更加完整,提升整體的觀賞價值。但是,保護與修繕期間不可避免會受到客觀因素影響,導致古建筑原本外觀或結構發生變化,因此古建筑的每一次保護修繕,都會導致一定的歷史文化消失,最終古建筑將失去研究價值,淪落為單一觀賞性的建筑。
2 古建筑和古園林保護與修繕的原則
2.1 完整性原則
無論是古建筑還是古園林,都屬于歷史遺存,與周圍的環境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周圍環境發生不同程度的破壞,那么這些物質文化遺產同樣也會遭到損壞。所以,首先要確保古建筑的完整性,在保護古建筑和古園林的同時,做好重要街巷、樹木、橋梁等景觀保護。在客觀歷史遺跡保護基礎上,也要關注生活習慣、文化藝術和生產方式等精神文化保護,保護歷史文化的完整性。
2.2 動態性原則
古建筑和古園林的保護與修繕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員具備較強的責任意識,尊重歷史,在保留實體同時深層次挖掘其中的歷史文化價值。所以,保護與修繕中不僅是對某一時期元素的留存保護,而是需要以發展的眼光去探究歷史信息。
2.3 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原則
古建筑和古園林修繕過程中,工作人員要正確認識此項工作的目的。修繕工作是難以完全恢復古建筑原本面貌的,需要遵循可逆性原則,拓寬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實現古建筑與古園林保護,并考量建筑相關的民俗和藝術等內容的保護。同時,應注重配套基礎設施完善,改造內部建筑功能,便于古建筑和古園林功能得到正常使用。
3 古建筑與古園林保護與修繕中的問題分析
古建筑和古園林多以磚木結構為主,使用壽命較短,長期日曬、風吹、雨淋,會出現木材、磚體風化腐爛,建筑結構穩定性大大下降,加之地震、火災和蟲蛀等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威脅到古建筑完整性。改革開放后,古建筑與古園林保護與修繕工作缺少足夠關注重視,更多的是模仿西方建筑風格進行建造。而在新世紀,古建筑和古園林的保護修繕工作被重新提上日程,納入城市規劃建設范疇,在推動城市建設的同時保護歷史文化。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多數的古建筑保護與修繕工作成果不理想,暴露出很多問題,表現有以下幾點。
3.1 保護與修繕的意識淡薄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特色,也留下了不同的古建筑和古園林。自改革開放以來,很多省市地區為了發展經濟,推動城市化建設,盲目建設高層和超高層建筑,致使很多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古建筑和古園林遭到破壞,實體建筑被毀滅,后續的文物保護與修繕工作自然無法進行。究其根本,是因為很多人沒有古建筑和古園林的保護意識。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法規和政策,加強古建筑和古園林保護,但是文化保護與經濟效益出現矛盾沖突時,仍然有舍棄傳統文化,推倒古建筑的情況出現。如在城市規劃或是樓盤規劃時,古建筑如果在規劃范圍內,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破壞,甚至完全毀滅。如果社會大眾的文化保護意識始終未能得到本質提升,將阻礙后續的文化保護與修繕工作順利展開。
3.2 古建筑修繕方法滯后、單一
經過了漫長歷史長河的洗禮,加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和城市化建設,導致很多古建筑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新時期加強古建筑的保護與修繕十分必要。但是,我國的古建筑修繕工作不僅僅是思想落后,修繕方法也存在落后的情況,形式過于單一。如老城區的建筑和街道修繕中,多選擇整舊如舊的方法,此種方法無法起到應有的保護與修繕作用,甚至會導致古建筑完整性遭受破壞,原本的價值喪失。從本質上來看,古建筑保護與修繕是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如果工作人員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不高,無法結合古建筑特點靈活選擇合適的修繕方法,建筑文化內涵無法得到留存,直接影響到最終修繕結果,所帶來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3.3 修繕工作難度較大
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國家對各地區城市化建設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重點關注的是城市經濟發展,很少會關注古建筑保護與修繕工作,即便有所關注,也屬于次要地位。部分城市考慮到經濟發展需要,不得不遷移古建筑,這就導致古建筑和古園林原本結構受到損壞,建筑功能可能無法正常發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古建筑與古園林修繕難度。需要注意的是,古建筑修繕精度較高,高等院校很少開設文物修復專業,相關專業人員匱乏,成為影響古建筑修繕工作順利展開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古建筑修繕工作薪酬待遇水平偏低,耗費精力大,工作強度大,所以少有人員投身于古建筑修繕工作中。
4 古建筑和古園林保護修繕的有效措施
4.1 古建筑和古園林的保護
4.1.1 自然原因
自然環境是損壞古建筑的主要因素之一,具體防護措施有以下幾點:
①防蟲蛀。古建筑以木結構為主,無論是古建筑還是古園林,所處環境較為潮濕,很容易被蟲蛀侵蝕,導致大梁、木樁和椽子等結構受損,造成重大的損失。我國多數的古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蟲蛀病害,針對蟲蛀的防護,多選擇工程技術與化學處理結合方法予以處理,如毒土處理、投餌誘殺以及化學藥劑毒殺等。
②防腐蝕。木結構的古建筑和古園林,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容易發生腐蝕,木質材料質地疏松,建筑結構穩固性逐步降低,因此要做好古建筑防腐處理。如,懸空寺由于懸掛在半空,建筑中心在堅硬巖石中。外觀為直角梯形巖石中插入飛梁,與直角梯形銳角相近,依據力學原理使用半插飛梁作為建筑基礎。盡管使用了先進技術,但因木質結構自身特性,難以完全抵御木材腐蝕所帶來的危害。因此,可以選擇支撐柱減少木樁整體負重,并使用化學手段來實現木材防腐處理。
③防火災。古建筑的木質結構特性,決定了古建筑極易受到火災危害,做好古建筑的防火工作十分必要。隨著時間的推移,木材愈加干燥,很容易燃燒,這就需要在古建筑周圍設置消防設施,如放置大量的滅火器、設置防火管道和蓄水池等。屋內設置煙感報警器,一旦發生火災第一時間處置。相關工作人員要定期檢查古建筑的火災隱患,涂抹防火漆,用電線路選擇暗線敷設,線路外安裝保護套,并張貼警示標語。
④除雜草。古建筑屋頂高,經常出現很多雜草,瓦縫長年積累的泥土,年久失修會滋生草類植物,清理難度較大。由于雜草生長,草根會穿破瓦頂保護層,出現漏雨,進而滲入屋頂結構,侵蝕木質結構,使古建筑穩固性、完整性受到嚴重破壞。如迎澤公園的藏經樓,其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金代,但由于缺少維護,導致藏經閣一側屋檐雜草叢生,嚴重威脅到建筑穩固性和美觀性。因此,應配備工作人員定期清掃建筑物頂部,減少雜草生長對建筑造成的危害。
4.1.2 人為原因
除了自然環境損害,還有人為損害。古建筑和古園林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古園林更是集合了水體、山石和樹木等景觀,風景優美。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加,很多古建筑和古園林區域紛紛發展文化旅游業。文化旅游產業的崛起,為古建筑和古園林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也為后續的古建筑保護與修繕工作提供了支持。但是,旅游開發也會在不同程度上破壞古建筑,如太原市晉祠中的圣母殿,有43尊彩塑,是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了保護彩塑不受損壞,目前圣母殿已經停止對游客開放,因為人的呼吸或是拍照會產生二氧化碳,破壞彩塑表面物質,損壞文物。因此,可以通過調節高峰人流,使用科技手段來關閉休整,提升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
對于因城市改造破壞的古建筑,多是盲目推動城市建設而拆毀原有古建筑,這就導致很多生硬的仿古建筑出現。對此,應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對古建筑進行保護與修繕,分析不同歷史建筑采取最適合的保護方法。
4.2 古建筑和古園林的修繕
4.2.1 依據歷史資料修復古建筑
不同古建筑的建造時間、建造材料和建造工藝不同,在古建筑修復中應以恢復原貌為目標。這就需要遵循古建筑留存的相關歷史資料,盡可能使用多種技術手段恢復其原貌。如果是不可移動的古建筑,則要重點保護文物古建筑,避免遷移過程中損壞古建筑。
4.2.2 文物修復中的四項保存
其一,古建筑中涵蓋諸多歷史信息,修繕過程中,應保留古建筑原本的形態和結構,結合古建筑原有建筑布局,恢復其平面布局、環境風貌、藝術風格和建筑造型。不同時期建筑布局,客觀反映了當時的民族和社會情況。其二,留存建筑原有建筑結構。古建筑結構直接反映出科技的發展,面對不斷提升的建筑要求,各時期建筑物結構方式也隨之變化,是建筑發展的具體表現。其三,留存原有的建筑材料。建筑結構和材料是密不可分的,伴隨著建筑發展不斷涌現新式建筑材料和工藝,彰顯了多種建筑形式特點和建筑工藝。其四,留存原有工藝技術。保存古建筑原有狀態,包括結構、形態和材料等。
5 結論
綜上所述,新時期加強古建筑和古園林保護與修繕,需要尊重歷史信息完整性,在盡可能保留其歷史文化價值前提下進行,避免過分追求外觀,而是本著保護歷史文化的目的去修繕,只有這樣才能將本民族寶貴的文化傳承下去,繼續探索歷史背后的秘密。
參考文獻
[1]覃俊,錢樂祥,吳志峰,等.“多規合一”背景下古建筑規劃保護輔助審批系統應用研究—以東莞市古建筑為例[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21(2):8-12,77.
[2]顧濤,王大千,劉瑾洲.對我國現行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標準和規范的研究[J].文化月刊,2021(1):130-131.
[3]陳娟娟,劉濤.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木結構建筑文物保護—評《中國木構古建筑》[J].木材科學與技術,2021(1):83.
[4]陳遠聲.地鐵盾構區間下(側)穿重要木結構古建筑施工技術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20(24):76-78.
[5]潘曉棠.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與發展—訪古建筑保護專家羅哲文先生[J].小城鎮建設,2014(7):4-6.
[6]劉璐璐,崔永梅,李小偉,等.新型氟硅丙烯酸樹脂鍍膜技術在榆木類木構古建筑保護領域的應用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20(6):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