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然



摘 要:調查、分析、總結麥積山石窟宣傳推廣發布的相關系列作品,結合新媒體環境,找出其數字媒體宣傳推廣對于數字技術、互聯網、局域網等傳播渠道的運用特點和不足,提出如何有效利用現有技術手段,打破固定思維模式,為麥積山石窟未來新媒體開創新的系列作品及發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麥積山石窟;新媒體傳播
步入21世紀,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相應提高。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石窟藝術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它是佛教歷史文化的載體,從空間形態上來說,是靜止的存在。目前發展迅速的新媒體,不僅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①),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是一種環境,包含了所有的數字媒體技術形式,在石窟藝術的傳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不僅要把握好石窟藝術的價值,更要有效利用當今社會新媒體技術手段,熟練掌握運用新媒體技術,以保護、研究、弘揚石窟藝術為核心,將兩者融會貫通,用最快速、最便捷的方法讓石窟文化“活”起來,讓靜態的石窟文化遺產得到人民群眾的關注,使人民群眾能多角度了解石窟藝術文化,從而實現文化滋養社會。
本文以麥積山石窟為例,對已有資料進行整理,結合石窟藝術數字媒體傳播現狀,對石窟藝術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宣傳推廣及創新發展的價值進行初步分析。
1 麥積山石窟的藝術文化與環境價值
石窟藝術是指在石窟(建在巖石、山崖上的寺院)上進行創作的藝術。天水麥積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云岡石窟合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麥積山石窟地處秦嶺山脈西段北麓,山高142米,崖面棧道凌空,十分陡峻,其造像以泥塑為主,有“東方雕塑館”的美名。
麥積山石窟歷經四個時期:十六國后秦至西秦為初創時期,北魏至北周為其開窟造像的高潮時期,隋唐至宋為其大規模重修時期,元明清以來基本維持現狀,雖有重修重塑,但其石窟藝術發展很有限。現存221個洞窟,塑像3938件,壁畫1000余平方米,造像以泥塑為主,藝術上具有濃郁的區域特色,如本土化、民族化、世俗化等,其造像不僅從身形上接“地氣”,塑像臉龐也有著可以撫慰心靈的來自內心深處的微笑。②
麥積山石窟系統保存了4世紀以來彌足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產,不僅是古絲綢之路上人類宗教活動場所,也是佛教藝術發展繁榮的歷史見證,對研究中國佛教發展史有極高的價值。其窟龕和棧道是中國古代石窟建筑工程的代表,建筑形式豐富,其中第4窟“散花樓”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善、規模最大的仿木構石窟建筑(圖1)。
麥積山石窟地層為紫紅色砂礫巖,巖性為礫巖、砂礫巖、夾有薄層的砂巖和礫石泥巖,層理復雜,黏性小,加之處于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區,常年多雨,溫濕度的變化都可能會導致巖面風化剝落,給后期保護帶來了一定的難度。①降雨量多,氣候潮濕,使麥積山石窟周邊植被茂密,崖面上承載的佛教歷史文化窟龕建筑群,配合周邊秀麗的自然景觀,形成了“秦州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奇觀(圖2),獨特的山形在周邊群山中尤為突出,更是讓麥積山石窟成為人文與自然結合的世界文化遺產典范。
2 新媒體環境下的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環境獨特,修建于峭壁之上,棧道寬度有限,拍攝較為困難。近距離拍攝,景深不夠,全景拍攝,若想達到理想效果,利用航拍則是大多數拍攝團隊首選的方法(但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航拍也不可過近拍攝,防止造成石窟損害)。首先,在麥積山石窟宣傳發布的系列視頻作品中,我們所掌握的影像素材,因地理環境制約、人才數字技術專業水平不足、設備條件較落后等,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宣傳也就無法實現預期目標。其次,在媒體宣傳中,技術方法運用較淺,運用“熱”點較少,無法準確把握每一時態下人民群眾的需求,沒有較好突出麥積山石窟雕塑藝術的精髓,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特點和不足。
2.1 傳播形式較單一
麥積山石窟,不乏許多著名的媒體對其進行攝錄,如央視科教頻道播出的《中國石窟走廊》(圖3),獲得不錯反響,也為后面的宣傳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是,筆者認為,我們沒有利用當下的熱點,在石窟“熱”的風潮中沒有創新點,視頻拍攝過多,總是寄希望于通過某一個視頻引起人們的關注。在當下這樣一個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時代,最吸引人民群眾的信息,能感染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傳播方式,并不是長篇巨著,筆者認為是直奔主題的簡短表現形式。受眾想要看什么,想要了解麥積山石窟的什么信息,通過實時評論、線上調查、游客分析等方式進行收集整理,運用當下我們能熟練運用的相應數字技術,通過最簡單的動態網絡形式表現出來。
2.2 宣傳特點不突出
麥積山石窟新媒體的運用還處于起步階段,與其他石窟寺傳播宣傳相比有不足和欠缺。筆者認為,在利用新媒體傳播石窟文化過程中,麥積山石窟的傳播特點并沒有很好地凸顯。新媒體的受眾以年輕群體為主,刻板生硬的學術用語并不能引起他們的關注。如麥積山石窟二十四節氣的視頻發布內容(圖4),略微有點科普化,雖說要保證內容的真實性和嚴謹性,但缺少了一絲趣味性。以敦煌研究院發布的每周一簽《吾愛敦煌》為例,采用獨有的壁畫藝術,做出每一周的敦煌周簽,結合閱讀群體的喜好需求,運用趣味性或哲理性文案描述,成為受眾熱捧的系列產品之一。我們在進行麥積山石窟傳播工作中,可以運用各個造像的歷史考究,結合當下最流行的熱點或文字語言重新闡述,使受眾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造像價值和歷史意義。①
3 麥積山石窟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建議
3.1 實現傳播內容的多樣性
任何信息的發布都需要遵循真實性。首先,麥積山石窟在新媒體運用過程中須遵循的前提是真實性,歸納總結發布內容。從已有的資料出發,把石窟藝術和文化保護聯系起來,從研究著手,比較異同,提高發布內容的創新性。研究新媒體中麥積山石窟的傳播價值和創新傳播特質,發掘麥積山石窟傳播的其他形式。其次,在閱覽石窟藝術相關題材的資料時,從創作內容、創作手法、敘事方式等角度深入比較各大媒體平臺發布的紀錄片及短視頻,以更好地跟隨時代發展腳步,取長補短,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石窟藝術新媒體道路。
3.2 注重傳播內容的原創性
原創性是一種區別于之前時代的,在內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革新的一種創新。如敦煌研究院發布的敦煌壁紙系列,每月一期,就含有原創性,它把原有的媒體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間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卻是原創。原創并不是一味脫離事實,不能失去原本的石窟藝術文化內涵。筆者認為麥積山石窟要結合受眾的需求,有當下時代特色的烙印,融合石窟本身獨有的藝術文化內核,通過加工再設計,形成全新的新媒體傳播產物。無論是視頻、App,還是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動態化的表現形式,都是以“新”為主,以“真”為核心。
4 石窟與新媒體結合的意義
石窟文化不僅是佛教歷史的印記,也是時代發展的歷史見證,蘊含歷史的氣息,包容不同的文化。隨著國家對歷史文化的重視,文博與數字媒體的合作,石窟文化近年來不斷火熱,讓人民群眾對這些歷史文化寶藏有了新的了解,文博領域注入了更多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讓文物活起來”。在新媒體環境下,讓人民群眾可以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了解文物、了解歷史、了解古代文化,是現如今文博領域的一項重點工作。麥積山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其精神文化財富在每一身塑像、每一幅壁畫之上。麥積山石窟以泥塑為主,在懸崖峭壁之上,棧道較狹窄,在保護的前提下,游客參觀不能達到完美的體驗沉浸效果。運用新媒體技術,最大限度避免對石窟塑像的人為影響,留存翔實、完整的石窟影像數字信息,最大化地保護石窟、宣傳石窟,推動麥積山石窟各項工作的開展。
在有效保護麥積山石窟的前提下,要進行不同形式的探索。在學習先進的保護手段的同時,要結合當下石窟的實際情況,打破固定思維,去嘗試更多新穎的麥積山石窟數字媒體宣傳方式。時代發展迅速的當下,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利用新興手段讓歷史沉淀下來的石窟塑像、壁畫“活”起來。文博領域之外,人民群眾能夠近距離參觀有歷史氣息且十分珍貴的文物的機會較少。而近幾年,麥積山石窟在全國各地舉辦了多場石窟文物展覽,參觀民眾絡繹不絕,體現了民眾強烈的精神需求,反映了石窟文化蘊含的歷史魅力。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加強與各領域融合,堅持把新媒體技術與麥積山石窟保護、研究、弘揚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文物“活”起來,走進人民群眾生活,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5 結語
麥積山石窟在新媒體發展中挑戰與機遇并存。在新媒體環境下,掌握好新媒體技術,學習敦煌研究院等石窟單位的新媒體先進經驗,廣泛運用數字媒體技術,為麥積山石窟的新媒體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抓住新形勢下的傳播途徑和方式,更好地發掘其價值,給予對石窟歷史文化感興趣的人民群眾最需要的信息。用最快捷、最有趣的形式,吸引他們去關注麥積山石窟,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觀賞體驗,讓跨越千年的石窟藝術在受眾面前“活”起來,真正實現新媒體下石窟藝術的發展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