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


摘 要: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全面開展,大同地區出土了一批戰國至清代銅鏡,文章主要對大同地區考古發掘出土的各時期銅鏡作簡要的梳理和介紹,以期理清大同地區銅鏡的發展脈絡及主要特點,了解大同地區的銅鏡文化及其所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
關鍵詞:大同;出土銅鏡;時代特色;思想意識
中國銅鏡發明和使用的歷史,不僅是銅器制作技術的歷史,而且是當時人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結合的演變史。縱觀幾千年來銅鏡的發展史,我們發現,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都有自己獨特的時代特征。從形狀上來看,有圓形、方形、菱花形、葵花形、帶柄銅鏡等,從主題紋飾來看,有花卉鏡、神獸鏡、規矩鏡、吉語鏡、人物故事鏡等。銅鏡雖小,但它所影照的不僅是人們的容貌,還有千百年來中國歷史的發展,記載著人文歷史、社會形態、思想意識等。
大同地處山西北部,桑干河流域中上游,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是北方之門戶,扼晉冀蒙之咽喉要道,歷來是多民族融合之地和對外貿易交流的重要節點。獨特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豐厚的人文積淀,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使得大同不僅是物質財富的聚積地,也是吸收和傳播外來文化的沃土,創造了獨特厚重的歷史文化。據筆者不完全統計,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大同地區出土古代銅鏡有200余面,時間跨度較大,從戰國至清代均有發現。本文擬在全面收集大同地區出土銅鏡的基礎上,通過整理分析,梳理各時期大同地區出土銅鏡的整體發展脈絡。
1 春秋戰國時期
目前,大同地區出土最早的銅鏡是戰國時期銅鏡,數量稀少,僅有兩面。山西朔縣秦漢墓M41∶1出土一面①,四山鏡,僅存半面,羽狀地紋,主題花紋為四“山”字紋,直徑8.5厘米。另一面于大同市水泊寺公社馬家堡村西沙場采集。此鏡原殘碎多塊,后經修復,直徑23.4厘米,圓形,圓紐,鏡背紋飾由主紋和地紋組合而成。主紋為四個右旋的“山”字紋,地紋為羽紋,并配有枝葉、花瓣、棒槌狀紋飾等,具有明顯的楚式銅鏡風格。此外,結合大同地區先秦時期的考古資料,如渾源縣李裕村東周墓地②、懷仁縣楊谷莊戰國墓③、朔州市煤運公司戰國墓④等,均未有銅鏡出土以及出土銅器多為晉系和燕系風格的情況推測,戰國時期大同地區并無銅鏡鑄造或未形成自己的風格,此時的銅鏡可能為通過交換或其他方式從外地獲得。
2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分封制,立郡縣,全國設36郡,今大同境內為雁門郡、代郡之地。西漢沿襲秦郡縣制,其地仍為雁門郡、代郡之地。大同市其余各縣保存有眾多的漢代城址和漢墓,現將業已發現和發掘出土的漢代銅鏡統計如表1所示。
除業已發掘出土的銅鏡外,大同市博物館藏出土及采集的漢代銅鏡有銘文鏡、“東王公,西王母”銅鏡、八乳神獸紋鏡、家常富貴鏡、昭明鏡和四乳四獸鏡等。根據發掘出土以及大同市博物館藏的漢代銅鏡來看,大同地區這個時期出土的漢代銅鏡主要有星云紋鏡、四乳禽獸鏡、草葉紋鏡、日光鏡、昭明鏡、規矩鏡、連弧紋鏡等,根據發掘墓葬的時代及銅鏡風格來看,銅鏡時代主要集中在西漢中晚期。
3 魏晉南北朝至五代時期
魏晉南北朝初期政局動蕩,大同地區成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放牧的場所。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大同,歷經百年,大同成為當時中國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同地區考古發掘了大量的北魏墓葬,但是出土銅鏡極其稀少。從業已發掘的北魏墓葬來看,出土的銅鏡僅有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54∶8①的七乳銘文鏡以及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20∶6②的四乳四獸銅鏡,出土鐵鏡明顯要多于銅鏡,如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233、M107、M92、M214等均出土了鐵鏡,在此不一一列舉。從目前的銅鏡出土情況來看,南北朝時期大同地區多使用鐵鏡,出土的銅鏡具有明顯的漢代風格或為延用漢代銅鏡,究其原因可能是當時戰爭比較頻繁,北方地區銅鏡鑄造業受到嚴重影響,再加上銅礦資源缺乏而鐵礦資源較為豐富,以及鐵器冶煉技術的發展成熟,更多地鑄造鐵鏡以代替銅鏡。
隋唐時期,大同地區作為防御突厥侵擾的邊陲重地,戰爭頻仍。五代時期,這一帶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和北方游牧民族相互爭奪的戰場,境內分布著眾多的游牧部落,本地人口數量少,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呈現出農業經濟與牧業經濟并重的特點。大同地區發現的唐代墓葬30余座。墓葬時代大部分集中于唐代中后期,銅鏡出土數量偏少,銅鏡形制有圓形、葵花形、菱花形,種類有瑞獸葡萄紋鏡、卍字紋鏡、雀繞花枝鏡、瑞獸鏡、對鳥鏡等。
4 遼金元時期
遼金元時期是大同歷史上又一個重要的時期,遼重熙十三年(1044)大同升云州為西京,金、元時期仍設西京,歷經百余年。來自草原的游牧文化與中原的農耕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奔放豪爽的少數民族特質與內斂儒雅的中原漢族氣質融合發展,衍生出獨具特色的西京地域文化。據不完全統計,大同市發掘的遼金元墓葬有100余座,現將發掘出土的銅鏡整理如表2所示。
另外,大同市博物館館藏有較多的窖藏出土和采集的遼金元時期銅鏡。如1983年12月大同市南關南街路旁金代窖藏,出土花卉鏡1面,素面鏡1面,龍虎鏡5面,神仙故事鏡1面,海獸葡萄鏡1面,“荊南鄭家鏡子”1面。大同市四排樓地下通道出土的遼代花卉紋銅鏡及人物故事掛鏡,此外館藏還有較多此時期銅鏡,在此不一一列舉。根據發掘出土以及大同市博物館館藏采集銅鏡來看,這一時期大同地區的銅鏡整體質量較高,銅鏡風格多樣,主要有纏枝花草鏡、雙魚鏡、神仙人物故事鏡以及仿漢鏡等,精致與質樸相互交融,既有宋代纖細紋樣風格銅鏡出土,又有大量的草原民族風格銅鏡。在吸取中原紋樣的同時,又創造出一些新的銅鏡紋樣,這些紋樣所反映的生活豐富多彩,呈現出草原游牧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比較特殊的是,從大同地區雙魚鏡的出土情況來看,該鏡均出土于元代墓葬,比雙魚鏡最為流行的金代有所延遲,究其原因,可能存在地域流行的滯后性或為元代人延用金代銅鏡,具體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考古發掘材料的證實。此外,墓葬中將銅鏡鑲嵌在墓頂的隨葬方式,也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5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大同憑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成為明清兩代重要的軍事和貿易重鎮,尤其清代時伴隨著“萬里茶道”的興盛和晉商的崛起,大同地區的政治、經濟都有很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發現的墓葬數量較多,但已發表的考古資料太少。大同市博物館館藏的明清時期銅鏡,質地因鉛鋅成分的增加而呈黃銅色,主要有仙閣人物多寶鏡、吉祥銘文鏡、官私作坊銘文鏡、仿漢代銅鏡等,尤以多寶鏡和吉祥銘文鏡最多。到了清代,隨著玻璃鏡的普遍使用,銅鏡走向衰落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出土銅鏡中除個別比較精美外,大部分均質量較差。整體來看,明清兩代,大同地區的銅鏡多仿漢唐銅鏡且普遍質量較差,此除個別制作較精美外,大部分均不如前代。
6 余論
本文根據大同地區出土及大同市博物館藏的銅鏡,就不同時期銅鏡的類別和演變進行初步的討論,大體勾畫出了大同地區銅鏡的發展史,由于大量的考古資料尚未發表及其他原因,我們所能收集的材料有限,這使我們的認識只能是粗淺的,也有可能是片面的。
縱觀大同歷代銅鏡,我們可以看出大同地區銅鏡最晚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在漢代時迎來第一個發展高峰,此后歷經北魏、隋唐,直到遼金元時期,大同地區銅鏡迎來了發展的繁榮期,此時的銅鏡制作精美,最能反映大同作為多民族融合之地的地方特色,在模仿宋代銅鏡風格的同時,又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尤以金代銅鏡為甚。明清時期的銅鏡制作逐步進入衰落期并最終消失。銅鏡的發展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同地區歷史發展進程,對大同地區銅鏡的系統整理,不僅有助于了解銅鏡的興衰演變歷程,而且對于研究大同地區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經濟、人文、社會形態、思想意識等也具有積極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