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表明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重要性。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博物館考察時,對我國博物館工作人員提出了具體要求,要對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工作方法進行創新,從而讓博物館更好地開展社會教育服務。
關鍵詞:新媒體;博物館;社會教育
0 引言
在現代社會文化場館中,博物館是最具有影響力的一個機構,博物館的任務是傳承和發揚我國民族文化,促進政治文明、精神文化建設。最近幾年來,群眾對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在新媒體環境下,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一方面面臨著沖擊,一方面又給博物館帶來了發展機遇。
1 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博物館有收藏功能、教育功能和研究功能,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標志,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的媒介。《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對博物館的定義是“具有欣賞作用、保護作用、教育作用、傳播作用和研究作用,為人類展出文化遺產的地方”。在博物館的功能中,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教育功能。由此可見博物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1990年,美國博物館協會將博物館的核心要素確定為“為公眾服務”和“教育”兩個方面,博物館協會的主要管理人員也認為,在博物館的服務項目上,最重要的一個項目就是為人民服務,而為人民服務也是開展教育的一個基礎。國外在博物館教育的研究上,認為博物館不光有收藏、教育的作用,還有娛樂的作用。另外,在法國的博物館,不光開展了很多社會教育活動,還特別針對青少年開展了法國節慶教育活動等。我國博物館的發展歷史比較長,自我國建造了第一個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之后,博物館就已經具備教育功能了。博物館承擔著保護文物的責任,利用文物傳遞文化知識就是現代社會博物館的義務。博物館因有著傳播文化的作用,所以,博物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傳播場所。相比于學校的傳統教育,博物館利用文物來吸引不同年齡段的人進館學習,在博物館中,學習者和傳授者是一個平等的關系。另外,因為博物館對參觀人員的年齡沒有限制,所以,也可以說,博物館的教育職能需要面向全社會,由此可見,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對人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
2 博物館運用新媒體的幾種類型
2.1 互聯網博物館
在西方國家,互聯網博物館建設水平很高。1990年,美國就首先將美國國會中的藏品進行特殊手段的數字化處理,之后,法國和英國也開始將博物館中的藏品進行了數據化處理,建立了互聯網虛擬博物館。我國互聯網博物館開發于2001年,開發項目是故宮博物院網站,自此之后,我國的博物館建設才走入了新媒體階段,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國一些大型博物館也加強了對互聯網博物館的建設,紛紛建立自己的博物館網站,滿足人們對博物館文化學習的需求。
2.2 博物館微信導覽平臺
2011年,騰訊推出了一款實時通訊項目,這個項目就是微信,根據騰訊企業年報數據顯示,到2018年年底,微信用戶數已經超過8.14億。因此,微信這個社交平臺的產生也促進了博物館建設微信公眾號。
2.3 博物館微博平臺
微博,是一個在用戶關系基礎上進行信息傳遞和分享的一個平臺。微博最早起源于國外的分享平臺“推特”,在傳入我國之后,對其內容進行了更新,即發展成為現在新浪旗下的微博平臺。根據新浪官網顯示,現階段我國微博用戶高達1.69億人,微博和微信相比,傳播的內容更加廣泛。早在2018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微博粉絲數就已有200萬,故宮博物院的微博粉絲為180萬。在微博上創建社會教育話題可以吸引廣大群眾的參與。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國家博物館以“石渠寶笈特展”創建的微博社會教育話題當天的轉發量為20萬次,評論量為1.9萬條,被贊次數30萬。
2.4 短視頻博物館平臺
最近幾年,以短視頻交流為主的短視頻平臺火爆,如抖音、快手、火山等,這些短視頻平臺的瀏覽量和點贊量都比較高。截至2020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粉絲數為200萬。另外,國家博物館在其賬戶中發表的關于藏品方面的短視頻點贊量高達33萬。由此可見,短視頻平臺也為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途徑。
3 新媒體環境下做好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3.1 豐富展覽內容和形式,提升博物館教育的公眾吸引力
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工作首先就是需要進行陳列展覽,陳列展覽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到更多的相關信息。現階段,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陳列展覽方式已經不能再激發人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在開展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時需要增加一些新媒體手段,對展覽的內容進行拓寬和豐富,提高人們對展覽效果的認可,讓游客增強對藏品的印象,使用新媒體和傳統方式結合的手段更能吸引群眾。通常情況下,我們開展展覽活動在展覽的內容上大多是一些歷史習俗、文化特征等,但是,游客對這些展覽內容已經非常熟悉了,這樣就會降低人們參加展覽的熱情,因此,在開辦展覽的時候,可以將展覽的內容和我們實際生活進行結合,這樣就可以貼近人們的生活,更容易吸引人們進行學習。比如,可以根據現代社會中的一些熱點新聞來進行展覽,豐富展覽的內容,進而提高群眾的知識層面。
另外,對博物館中的藏品也需要進行利用,比如,可以增加一些和其他地區博物館的聯合活動,增加博物館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共建一個有特點的展覽,增加人們對知識的獲取來源。比如在2018年,河北省博物館就和廊坊博物館聯合開展了活動,在博物館中添加了雙方地區的特色,提高了人們游覽的興趣,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3.2 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構建社會教育基地
博物館收藏的文物都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但是,文物也只有在服務公眾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進而讓人們對文物有一定的宣傳和保護意識。所以,博物館在開展社會教育活動中,游客完全可以不必自己上門參觀,借助新媒體平臺就能開展文物保護宣傳活動。比如,故宮博物院和騰訊視頻合作開辦了《上新了,故宮!》欄目,該節目上線后,獲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其他博物館也可以根據本館的實際條件,靈活使用博物館內的藏品,讓博物館內的藏品真正地發揮價值。此外,在線下,博物館還可以舉辦征文比賽、文化講堂等,或者可以拍攝一些文物短視頻,豐富群眾的教育活動。如中國絲綢博物館針對4~16歲孩子特別開設了“一起養蠶寶寶”的活動,讓孩子們對絲綢的產生和由來有所了解,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儲備。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博物館針對社會教育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一些團體性活動,讓博物館真正地“動起來”,滿足人民群眾對博物館文化的需求,進一步促進博物館社會教育的發展。
3.3 加強館校共建,拓寬學生素質教育路徑
現階段,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學校中的教育課程和博物館的活動也有了較大的聯系,我們甚至可以說,博物館是學校教育的一個延伸。我國目前主要是應試教育,在教學方式上,依然使用最傳統的面授形式,這種教學方式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低。博物館中的藏品是歷史的產物,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可以利用博物館藏品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育上,博物館可以結合學校的書本知識,根據書本知識的內容來安排一些陳列,將博物館營造為課外學習課堂,讓學生在博物館中學習知識。博物館中的藏品比較豐富,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的優越性,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因此,博物館在開展社會教育活動上,可以和學校加強合作,比如,學校教師可以根據課本知識和博物館內有豐富經驗的導游合作,共同制作一些學習幻燈片,在授課的時候,還可以邀請導游進學校講解,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其全面發展。
3.4 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增強游客體驗感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促進了新型展覽技術的產生,VR虛擬現實技術就是一個手段。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到VR虛擬技術的場景越來越多。因此,在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中,可以使用VR技術來展現博物館的藏品,吸引游客的學習興趣。VR技術不光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還可以針對學習內容創建一個真實的環境。比如,在聲音方面,可以使用語音技術來解決場館因人數較多而產生的參觀效果不佳問題,創建一個學習環境可以讓游客真正地體驗到博物館中的場景。在社會教育活動上,可以使用VR技術真實還原博物館的藏品,讓游客身臨其境。此外,還可以讓游客和VR藏品進行實體接觸,提高觀眾的體驗感。
3.5 創新博物館社會教育形式
博物館在社會教育的形式上,可以在新媒體背景下進行一些創新。根據國家新聞網的一項調查資料,我國人均每天基礎數字閱讀比例為58.2%,手機閱讀比例為50%。所以,在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形式上也可以進行一些創新。比如,在微信公眾號上開展一些教育直播活動;根據博物館的藏品開展一些歷史教育活動等。研發一款博物館App,讓游客在手機上就可以獲取博物館的知識等。
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工作的活動項目
4.1 開展了與節日風俗對應的節日文化講座及手工活動
今年研學教育活動仍然側重于中國傳統文化,為更好地弘揚我國傳統文化,讓孩子們更多地了解傳統節日風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工作人員本著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收獲知識為目的,圍繞元旦、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精心策劃了各類研學教育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例如在元旦以“喜迎佳節話元旦”為主題,開展了兒童繪畫及博物館里尋“吉祥”活動,讓參與活動的小朋友都畫出了對新年的期盼與祝福;春節期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針對中小學生舉辦春節專場活動,寫春聯送吉祥、動手制作元宵和燈籠等特色活動;以“品味端午,傳承文明”為主題,把端午節的傳說、由來和端午節的習俗相結合,孩子們感受到傳統節日里還有很多好玩又有趣的東西,讓中小學生了解傳統活動的由來及習俗,同時又能動手動腦,體會手工制作的快樂,并感受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此類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于一體,不僅為孩子們提供了與父母溝通、感情交流、互動的機會,加深了家庭成員間的默契與關愛,也起到了宣傳普及傳統文化知識的目的,在潛移默化中樹立了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2 開發設計了一系列館藏精品文物社教活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還針對“館藏精品文物”系列研學活動,推出知識講座—新博小講堂。基于館藏文物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邀請部分專家老師針對中小學生的特點舉辦館藏文物知識系列講座,在宣講新疆歷史及館藏精品文物的同時,讓孩子帶著家長以家庭為單位一起參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活動。同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加強館校合作,將博物館的文物知識帶進課堂。比如2019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利用現代科技制作的全疆首家“虛擬博物館”走進奇臺縣,吸引了眾多青少年學生的目光,這種互動性強的科技手段,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展廳“搬”到特定的地點,使人身臨其境,受到年輕人的熱捧。
5 結語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人將博物館作為一個學習課堂,在這個背景下,人們對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長遠角度來看,未來博物館需要更加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增加展覽的生活性,將展覽送到人民群眾中去,提高群眾對博物館的熱情,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促進社會教育工作的發展,真正地將博物館的教育職能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尹凱.博物館教育的反思—誕生、發展、演變及前景[J].中國博物館,2015(2):1-11.
[2]劉小云.論當代公共博物館社會文化教育功能的拓展[J].藝術百家,2014(S1):313-315.
[3]劉琰.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轉向社會教育課程的必要性[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7(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