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龍 劉歡

摘 要: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機構養老服務需求迅速增加,但不同所有制性質的養老機構之間需求并不平衡,公辦養老機構需求比較旺盛,而民辦養老機構需求相對缺乏。鑒于此,本文將通過實地調查,運用多分類Logit回歸分析,闡明不同所有制養老機構之間滿意度差異,進一步分析供求不平衡的原因。研究結果顯示,公辦養老機構在醫療服務、康復服務等方面優于民辦機構,但民辦機構的護理能力、服務態度優于公辦機構;不同所有制養老機構市場勢力不均衡導致供需矛盾突出。政府應該對民辦機構的扶持力度,消除公辦機構和民辦機構的不公平競爭,使中國機構養老產業更加健康發展。
關鍵詞:多分類Logit模型;所有權異質性;機構養老服務;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7.023
0 引言
根據全國老齡辦(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億人,占總人口的17.3%,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億人,占總人口的11.4%,預計到2050年前后,中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占總人口的34.9%。如何妥善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擺在中國各地政府面前的重要的任務。大力發展機構養老行業,政府職能轉變、“放管服”改革,從而提升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改善服務質量是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的重要的舉措。中國老齡事業“十三五”規劃當中提出,加快公辦養老機構轉制為企業或公建民營,并對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申請興辦養老機構進一步放寬準入條件,加強開辦支持和服務指導?!笆濉逼陂g實現政府運營的養老床位數占當地養老床位總數的比例不超過50%,護理型床位占當地養老床位總數的比例不低于30%。截至2017年9月,中國養老機構總數超過14.46萬家,相比于2012年底的4.43萬家增長超過2倍。
機構養老服務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機構養老床位使用率偏低(馬曉雯,2015),而另一方面出現了“一床難求”的現象(宋慧輝,2016),這種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在當今的中國機構養老領域普遍存在。床位使用率偏低的養老機構多數是民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的養老機構主要集中于公辦養老機構。眾多公辦養老機構出現“一床難求”的現象,供應嚴重短缺,需求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卻并不理想,入住率較低,床位空缺率較高,出現了“一人難求”的現象,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因此民辦養老機構運營艱難,多處于虧損狀態。民辦養老機構發展極其緩慢的重要原因是社會對其缺乏信任感(朱浩,2014)。朱浩認為,老年人對依托于政府的大型公辦養老機構的信任感要高于民辦養老機構。老年人之所以更加信賴政府開設的公辦養老機構,與老年人認為“公辦的是公益性的,民辦的是營利性的”這種心理認知,以及對政府有較高的信任度有很大關系。對民辦養老機構信任感較低的原因在于民辦養老機構發展時間較短、制度化運作的經驗比較缺乏,同時由于為追求盈利而可能通過不規范操作來節約成本,使得公眾普遍認為民辦養老機構的制度規范性不高。
(朱鳳梅2019)認為老年人的支付能力相比,當前養老機構的收費水平仍顯過高。朱鳳梅對不同所有權性質的養老機構收費標準進行分析后發現,民辦營利性養老機構不能自理老人平均月收費為3360.7元,自理老人平均月收費為2110.2元;民辦非營利性機構不能自理老人平均月收費為2636.1元,自理老人平均月收費為1665.1元;公辦公營機構不能自理老人和自理老人的月收費水平均較低,分別為2197.1元和1354.0元,其中,北京、河北和山西公辦公營機構不能自理老人收費水平相對較高,分別達3550元、3066.7元和3500元;公辦民營機構不能自理老人和自理老人的平均月收費分別為2808.5元和1783.1元。從不同所有權養老機構的收費水平與當地人均養老金水平,大部分地區的人均養老金水平僅夠支付不能自理老人入住公辦公營養老機構。因為不同所有制性質養老機構的收費標準不同,其內部治理結構、專業能力、公共資源支持及監管管理體系也有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影響了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張賽林,2018)。相對于公辦養老機構,民辦機構做了更多的居家服務延伸,且醫療服務的可得性更高,但當前的養老服務收費水平高于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因此大多數老年人愿意入住公辦的養老機構,而不是民營的養老機構,導致民營養老機構的床位空缺率高達40%(朱鳳梅,2019)。目前,在中國老年人的機構養老生存質量均偏低,社區養老老年人生存質量顯著優于機構養老老年人(楊士來,2016),公辦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高于民辦養老機構(張賽林,2018)。在美國,政府運營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的成本始終高于營利性養老機構(HOWARD BIRNBAUM和CHRISTINE BISHOP,1981)。
綜上所述,中國不同所有權性質的機構養老服務出現供需不平衡的現象。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中國養老事業的健康穩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學者研究結果認為解決機構養老供求矛盾的方法是增加政府財政投入(張麗霞,2017;周旭,張秀芳,2017),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養老行業,降低民營資本市場準入門檻(劉陽陽,2018)。很少有人關注所有權性質與老年人滿意度之間的差異這一重要的實際與理論問題。本研究通過實地調研的方式研究入住不同所有制性質的老年人對養老服務如何評價,從而試圖解釋中國機構養老供求不均衡現象的原因。
1 數據、變量與方法
1.1 數據
基于本研究研究主題,為確定影響機構養老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以寧波市60歲以上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為總體,采用概率抽樣抽取樣本,使得樣本滿足不重復性等概率性以及獨立性??紤]到發放到所抽取的個體手中的樣本并非能全部回收,所以在正式調查之前,進行了預調查,發放了100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95,問卷回收率為95%。根據預調查中得到的問卷回收率再次進行調整,確定最終入住機構樣本量。對寧波市2.2萬位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進行抽樣,根據養老機構撥款方式的不同,分為市本級機構以及區機構。再依據養老機構在民政局登記的所有權性質進行分類,對每類機構以床位數、入住老人數為變量進行聚類分析,再進行隨機抽樣得出所選機構,最后根據機構的入住老人數進行樣本的分配。對20家事業登記性質的養老機構進行聚類分析。根據拉希里法確定各機構的樣本量。最終選擇的機構樣本為公建公營7家(315人),公建民營5家(158人),民建民營4家(167人),社區養老院4家(209人),樣本容量為849人(表1)。
1.2 變量選擇
因變量:本研究的因變量為養老機構的所有權性質。綜上所述,養老機構所有權性質對老年人的選擇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大多數老年人愿意入住公辦養老機構,而入住民辦機構有所抵觸。本文從現有的養老機構當中選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公建公營、公建民營、民建民營、社區養老院作為因變量。目前,公辦公營和公辦民營占比最高,民辦民營占比最少。街道養老院也屬于公辦類型,但主要以兜底服務為主,硬件條件和服務能力方面相對比較弱。
自變量:老年人對機構養老服務的期望包括“生存期望”“關系期望”和“發展期望”等,其中“生存期望”包括生活照料和醫療服務,“關系期望”包括文化娛樂和精神慰藉,“發展期望”包括健康查體、健康教育和康復訓練(朱珠等,2020)。也可以包含公眾期望、感知質量、感知價值、公眾滿意度、社區形象、公眾信任等(楊曉冬等,2020)。本文根據先行文獻研究結果和養老機構所有權性質的異質性,把機構養老滿意度分為硬件設施、護理能力、醫療服務、康復服務、服務態度等五大類,將這些滿意度作為核心自變量,其他變量主要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量,包括性別、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收費標準等。其中,老年人對養老機構的評價和養老服務滿意度的備選答案均為五個層次的李克特量表(非常滿意=5,比較滿意=4,不清楚=3,不太滿意=2,非常不滿意=1)。
1.3 分析方法
本研究因變量為養老機構的所有權性質,是多分類變量(discrete variable),不能用最小二乘法(OLS)構建回歸模型。本研究根據因變量的特征采用多分類Logit模型構建回歸模型。模型逐步加入控制變量進行分析,加入控制變量和未加入控制變量的分析結果基本一致,確定模型分析結果相對穩健。多分類Logit模型研究結果顯示(表2),公建公營機構和公建民營機構之間,硬件設備正向顯著,醫療服務能力是負向顯著。這表明,公建民營機構的硬件設備滿意度高于公建公營機構,而醫療服務滿意度則低于公建公營機構。公建民營機構是屬于營利性機構,雖然收費標準不高,但入住率達到60%就可實現盈利,因此為了提高入住率,在房間、床位、走廊、樓道等硬件設施方面的投入較大,入住的老年人也比較滿意。醫療服務滿意度低于公建公營機構的原因在于,本次選取的公建公營機構多數位于市區,相鄰與大型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醫療機構,老年人醫療需求相比于公建民營更容易得到滿足,因此公建公營機構的醫療服務滿意度高于公建民營機構。公建公營機構和民建民營機構之間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硬件設施、護理能力和服務態度正向顯著,醫療服務和康復服務負向顯著。這表明,民建民營機構與公建民營機構一樣屬于營利性養老機構,入住率達到一定水平才能盈利,因此為了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入住,在硬件設施、護理型人才的培養和提高服務態度等方面的投入遠遠大于公建公營機構。但醫療服務和康復服務能力滿意度低于公建公營機構。醫療和康復服務欠缺是我國老年人養老面臨的較大的問題。“十三五”期間各級政府提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但老年人的醫療和康復需求還未得到充分的滿足。本次調查中發現,有些大型的公建公營養老機構政府扶持力度較大,機構內部設有專門的醫療機構和專業的團隊,但小型和零散的養老機構沒有足夠的資金建設專業的醫療設施和團隊,護理人員專業水平較低,地理位置也比較偏,老年人無法得到專業的醫療和康復服務。公建公營機構和社區養老院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原因可能是社區養老院基本上屬于公辦的,非營利性的機構,因此兩者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
2 研究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所有權性質的養老機構之間有一定的差異。老年人愿意選擇公辦的養老機構,尤其是喜歡純福利性的公建公營的養老機構,選擇民辦養老機構的意愿較低。這導致公辦養老機構出現“一床難求”的現象,入住條件好的公辦養老機構需要等待好幾年甚至十年時間。而另一方面,民辦養老機構的床位大規模閑置,入住率很低。出現這種矛盾的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老年人的養老金相對較低,不能承受高額的機構養老費用。陳愛茹(2016)等人在W市實施調查結果顯示,W市的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為1770/月,而公辦養老機構的收費標準為1050元/月,大多數老人入住養老機構會加重自身的經濟壓力,更會對許多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產生阻礙,加劇養老機構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公辦養老機構土地、建筑房屋、運營成本都由政府承擔,所以成本大幅下降,可以定大多數老年人能夠接受的低價格。而民營養老機構政府補貼有限,再加上必須承擔巨大的前期投入成本和后期的運營成本。同時,由于老人照護服務的提供目前很難用新技術代替人力投入,導致其勞動生產率較低,價格難以下降,長期遭受成本病的困擾,運營艱難(朱鳳梅,2019)。其次,不同所有權性質的養老機構的滿意度有一定的差距??傮w而言,運營效率高養老機構整體滿意度也較高。例如,公建民營機構和民建民營機構。營利性養老機構的效率高于非營利性養老機構(Sexton1989;Fizel,1992),而這種效率受管理和環境因素的影響,營利性養老機構不管環境如何一直保持高效率的運行,非營利性養老機構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的效率應對環境壓力(Rosko,1990)。任潔(2018)對中國廈門市的28家養老機構調查后發現,民建民營養老機構的綜合效率均值高于公辦養老機構。本研究的分析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民建民營養老機構的護理專業化水平和服務態度高于公建公營養老機構,而醫療服務和康復治療水平低于公建公營養老機構。護理的專業化水平和服務態度是衡量養老機構經營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標之一。在養老機構的專業建設中最顯著的表現是服務隊伍的專業化程度(陳愛茹,2016)。
通過研究,我們得出以下結論:民建民營養老機構的入住意愿較低,醫療服務滿意度和康復治療滿意度也較低,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公辦養老機構收費較低,醫療服務和康復服務水平優于民營養老機構。因此,公辦養老機構對老年人更有吸引力,這就是公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民辦養老機構“一人難求”矛盾的主要原因。解決這一矛盾的途徑有以下幾種:首先,提升政府對民建民營養老機構的扶持力度,以往政府對民營機構的扶持主要集中于硬件設備建設、服務購買、稅收優惠等方面,今后應適當側重于醫療服務和康復服務能力提升方面。其次,民營養老機構通過積極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服務創新能力和品牌建設能力來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入住,從而解決“一人難求”的問題。最后,政府應進一步放寬社會資本進入機構養老服務的門檻,加大消防、食品安全、意外事故等方面的協助與協調,降低社會資本進入機構養老服務行業的風險。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機構養老服務行業一方面為政府減輕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使市場競爭加劇,有利于服務創新,老年人的更多的養老服務需求得到滿足,從而解決“一床難求”問題。
參考文獻
[1]馬曉雯,肖文文,謝紅,等.北京市養老機構床位使用率現狀調查[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07):773-777.
[2]宋慧輝,郭巖.北京市機構養老床位現狀分析[J].老齡科學研究,2016,4(06):29-36.
[3]朱浩.基于信任視角下的民辦養老機構發展模式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老齡科學研究,2014,2(11):26-35.
[4]夏春萍,郭從軍,蔡軼,等.湖北省農村中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個人意志因素[J].社會保障研究,2017,(02):47-55.
[5]石曉健,班曉娜.城市老年人選擇養老機構的主觀養老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遼寧地區的調查[J].遼寧經濟,2018,(04):24-26.
[6]楊士來,楊貴芳,肖惠敏,等.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老年人生存質量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8).
[7]高程程.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8,(34):144-145.
[8]朱鳳梅.基于所有權性質的養老機構特征研究——來自2016年全國養老機構的調查[J].衛生軟科學,2019,33(01):6-13.
[9]張賽林.養老機構所有制與服務質量關系研究——基于濟南市X區兩個養老機構的比較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8,(07):128-133.
[10]周旭,張秀芳.機構養老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為例[J].當代經濟,2017,(33):85-87.
[11]張麗霞.機構養老遇坎兒,如何助其“成長”[J].人民論壇,2017,(9).
[12]劉陽陽,黃穎烽,秦良玉,等.廣州市機構養老供給能力的現狀與問題[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8,31(05):614-618.
[13]朱珠,燕武,姜海婷,等.養老機構老年人期望-滿意度評價模型構建及初步應用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22).
[14]楊曉冬,武永祥,姚嘉玉,等.面向用戶滿意的養老社區服務體系構建[J].中國軟科學,2016,(03):175-183.
[15]陳愛如,丁晨.不同所有制養老機構的發展策略研究——基于供需視角的考察[J].隴東學院學報,2016,27(02):74-78.
[16]陳睿.一元到多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養老模式的探索[J].未來與發展,2018,42(04):15-19+31.
[17]任潔.健康治理視角下的養老服務供給機制研究——以廈門市機構養老為例[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8,(12):52-58+51.
[18]Birnbaum,Howard,Christine Bishop,A.James Lee,and Gail Jensen. Why do nursing home costs vary? The determinants of nursing home costs[J].Medical Care,1981,19(11):1095-1107.
[19]Fizel,John L,Thomas S,Nunnikhoven.Technical efficiency of for-profit and non-profit nursing homes[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1992,13(5):429-439.
基金項目:本文得到寧波市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JD20JCSH-2),寧波市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JD20JCSH-1)的資助。
作者簡介:白金龍(1979-),男,內蒙興安盟人,寧波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養老服務;劉歡(1989-),女,江西宜春人,寧波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養老服務(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