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20年中職思政課新課標要求思政課幫助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指出要打造“活動型學科課程”。本文從個案入手,總結構建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路徑——“抗美援朝英雄譜項目”PBL項目學習模式:通過實施“定譜、讀譜、解譜、繪譜、展譜、評譜”六大步驟,引導學生通過完成“抗美援朝英雄譜”繪本,實現自發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目標。本文為打造“活動型學科課程”,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提供模式參考,并為中職課改貢獻力量。
關鍵詞:PBL項目學習模式;中職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7.073
1 理論依據
1.1 PBL項目學習概念
項目式學習(Program Based Learning)是集合情境、合作、趣味、自主等要素為一身,學生在活動進行中建構知識和增長能力的開放研究模式。在項目學習中,所有教學內容和環節都依托項目進行開展,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要依照學生情況和需求開展項目設計。
1.2 PBL項目學習優勢
內容上,多學科融合,挖掘知識深度,重視過程完整性和系統性。強調跨學科,學生完成項目是需要內化、整合多學科知識的,在此過程中深層次解讀知識,解決真實問題。項目學習包含教材許多內容,環節設計更系統,階段任務相互聯系,程序完備,后期易評價。
形式上,項目學習要求用全程用一個驅動型問題貫穿。強調運用真實情境,重視師生教學角色的定位調整,啟發學生學習自主性,引導學生運用信息工具和學習資源解決問題,后期的作品呈現和評價方式形式多樣。
1.3 PBL項目學習程序
國外學者Kilpatrick最先提出項目學習四程序:目的(purposing)、計劃(planning)、實施(executing)、評價(judging)。
國內以王巍、劉景福、張文蘭教授等人為代表,提出了項目學習程序的理解和模型,普遍都認為程序包含這些環節:項目確定、制定計劃、活動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總結評價。
本文筆者依據夏雪梅教授的研究,使用新的六步程序:入項活動、知識和能力構建、探索與形成作品、評論修改、公開成果、反思與遷移。
2 研究背景:PBL項目學習可推進中職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
2.1 抗美援朝中涌現的英雄事跡與新課標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要求相契合
2.1.1 抗美援朝需要弘揚愛國主義情懷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出無數英雄,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思政教育須弘愛國情、立報國志,弘揚建設祖國、復興民族的追求。
2.1.2 新課標要求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要求中職思政課幫助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合作探討的學習過程”,培育“政治認同”核心素養,該素養包含“熱愛偉大祖國,自覺弘揚和實踐愛國主義精神,樹立遠大志向,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精彩人生”。
2.2 當下中職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模式與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需求存在偏差
2.2.1 中職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的困境
當下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諸多困境。筆者對180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分析如下:
一是中職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缺乏多樣性和時代性。問及思政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如何開展的?55.56%的學生坦言是老師課堂講授,20%的學生通過課上觀看視頻,僅有23.89%的學生在課上參與過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80%的學生認為愛國主義教育很老套、沒有吸引力。
二是中職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缺乏有效性和靈活性。62.23%的學生認為當下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一般或不好。僅有18.33的學生覺得課堂講授是比較好的教育手段,47.78%的學生希望思政課組織靈活的愛國主義教育(如實踐活動),并且80.56%的學生認為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要有創意有趣味,65.56%的學生希望活動要結合時事熱點和時代特點、不能老套,62.78%的學生希望活動要多種多樣、方式靈活。
2.2.2 中職生對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有強烈需求
思政課要培養三觀正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進步讓中職學生產生了對構建愛國主義教育新路徑的需求。問調分析如下:
一是中職學生數量劇增、來源復雜(筆者學校1993年13個班級600余學生,2019年62個班級2500學生;生源從1993年市區招生,2000年大市范圍招生,2019年全省招生,生源戶籍、信仰、家庭背景多元),學生政治素養參差不齊,團員比例僅為22.22%。
二是盡管受多元價值觀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但學生無比熱愛祖國。據問調,24.4%的學生表示受日韓歐美文化影響深,但93.89%的學生由衷熱愛祖國、報效國家,98.89%的學生為抗美援朝的英雄驕傲。
三是學生對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有強烈需求。據問調,56%的學生希望能發揚民族精神,67%的學生希望能經常參加愛國主義活動,44%的學生希望能經常關注國際國家大事,22%的學生希望將人生價值寄賦予祖國的需求中去。
3 “抗美援朝英雄譜”PBL項目學習的設計
綜上,當下中職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不能滿足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需求,不能有效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因此筆者借助抗美援朝英雄事跡,嘗試構建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路徑。
3.1 指導理念:PBL項目學習積極促動中職生愛國內需
筆者開展的“抗美援朝英雄譜”項目依托“PBL項目學習(Program Based Learning)”教學理念(詳見前述),引導學生通過完成“抗美援朝英雄譜”圖本繪制項目,實現自主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目標。
3.2 專業優勢:中職學生專業技能助力項目實現
參與項目的學生來自數字媒體專業,專業課程有平面設計、三維動畫設計與制作、影視廣告設計、造型設計等,具有實現項目的專業技能優勢。
3.3 概念及時間設計:六大步驟漸進構建思政課愛國教育新路徑
(1)“定譜”指入項活動,時間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
(2)“讀譜”指知識和能力構建,時間3月上旬至3月下旬。
(3)“繪譜”指探索與形成作品,時間4月中旬至5月中旬。
(4)“評譜”指評論修改,時間5月中旬至5月下旬。
(5)“展譜”指公開成果,時間5月下旬至6月中旬。
(6)“思譜”指反思與遷移,時間6月下旬。
具體實施操作見第5-7頁《“抗美援朝英雄譜”PBL項目學習設計》樣例。
3.4 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并舉
評價方式既有形成性又有總結性評價,同時注重小組互評與個人評價。對作品成果的質量進行總結性評價,考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對項目實施過程實施形成性評價,考查學生的表現和成長(紀律、合作、溝通、反思等)。
3.4.1 形成性評價的設計
評價學生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以及在項目完成后的反思。筆者設計了學生課堂表現情況表。采用組內評、組間評、自價互評,評價內容包含紀律、發言、合作、任務完成等四個方面,包含3個等級,A級(8-10分)、B級(6-8分)、C級(1-6分)。
3.4.2 總結性評價的設計
雙考核,即考核“作品質量”(從作品的內容選擇、使用性、技術性、藝術性以及整體效果與創新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和“知識掌握”(在后期用試題測試)。
4 “抗美援朝英雄譜”PBL項目學習設計
項目化學習操作流程見表1。
5 研究成效與反思
5.1 研究成效
筆者通過問卷星發放問卷150份,回收問卷125份,回收率83.33%;數據編碼錄入SPSS軟件,結果可見: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量表顯示,對項目學習持喜歡態度的學生占89.6%,有84.0%的學生因此提升了學習興趣。提升了各類能力、人際關系。量表顯示,學生因此提升了在合作84%、實操85.6%、渠道88.0%、處理77.6%、交往97.6%等方面的能力。
通過分析學生感悟,學生普遍對PBL項目學習表示了認可,在愛國情懷、民族自尊、文化自信上獲得了提升。項目基本落實了思政課新課標“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要求,學生對中職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新路徑的嘗試小獲認可。
5.2 研究反思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中職思政課只是教育體系鏈條中的小小一環,但每個環節都緊緊相扣,教育大計才會日趨繁榮。
新課標明確指出中職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中幫助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更是準確把握新時期黨和國家的政治要求。愛國主義教育要提高有效性,要落到實處,要實現教育目標,就需要嘗試開發新路徑,踏實履行“立德樹人”的使命職責。
參考文獻
[1]吳巧平.“項目學習”在昆明實驗中學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證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3.
[2]羅麗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項目式訓練平臺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2010.
[3]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柴艷萍.項目教學法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7).
[5]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徐駿(1984-),男,漢族,浙江杭州人,研究方向:中職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