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華舟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這是我國自21世紀以來第18次指導“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移動支付憑借操作方便快捷等優勢,在農村地區廣受青睞并得以迅速發展,且在加強農村民生保障、助力精準脫貧、推動金融普惠、支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服務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是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措施。
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打破農業落后的“宿命論”。城鄉二元結構使得我國農業生產質量不高、產業市場競爭力較弱、農產品供求矛盾突出、農民與新生產力發展不適、民生領域基礎薄弱、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不可持續,嚴重影響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鄉村振興的五大目標中,生活富裕是出發點和落腳點,產業興旺是基礎和重點,二者是實現鄉風文明、生態宜居和治理有效的重要前提。要實現農村居民生活富裕必然意味著農村地區需要整體脫貧,鄉村居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能夠實現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從而產生強大購買力。而這也必然要求在農村地區能以興旺發達的產業為載體,創造出更多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逐漸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我國鄉村落后源于產業落后。人口與土地資源長期矛盾、小農經濟制約規模化發展“靠天吃飯”等嚴重問題,導致我國農業發展落后。要提振農業發展就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路子,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積極推進,積累了一大批具有借鑒意義的先進經驗,走出一條條特色鮮明的農業發展新道路。無論是當前的城鎮化發展,還是新型農村建設,抑或是新型農業組織參與,以及農業專業人才培養,歸根到底都得益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
農村經濟實現“互聯網+”轉型。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勞動生產率主要受生產過程中各種經濟和技術因素的影響制約。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市場經濟關系對農村社會的持續滲透,以及農業技術的巨大進步,我國農村經濟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尤其是借勢農業物聯網、農產品電商、農產品直銷等新方式,使部分農村經濟走上了“互聯網+”農業的新型發展之路。新型種養殖農戶、農場、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成為農業發展的新生力量,并依托移動科技和互聯網技術將各類農村生產要素進行供應鏈、產業鏈重組,使得大量的電商村、涉農直銷平臺應運而生,傳統農民逐漸轉變為新時代農村網民,推動了農家樂、鄉村游、小鎮民宿、鄉村康養和農業產業園等新型農業發展,從而改善了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新的農村地區生產經營組織體系和生產關系得到逐步建立。
政治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改造并創建起一套新的生產函數,不同程度地把新生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到生產體系中去,從而產生出巨大的發展動力。”在新的形勢下,互聯網科技、供應鏈金融、移動支付等新的技術和服務手段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中,正是上述的創新“新組合”。
移動支付服務
鄉村振興的機制
多政策引導農村移動支付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財政部、農業農村部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和普及移動支付等適農新興支付方式,對各類面向農村地區提供支付服務的機構給予鼓勵和支持,繼續推動移動支付便民工程向“三農”領域延伸。推動支付結算從農民生活方面不斷擴大至農業購、產、銷等環節,促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可持續發展。支持金融機構面向農村電商開展信貸和支付創新,打通線上農業資金鏈條。積極引導更多人員、機具、產品等支付資源向農村傾斜。
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進一步指出,要推動農村千兆光網、第五代移動通信(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繼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深化拓展消費幫扶;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推動城鄉生產與消費有效對接,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
移動支付助力突破農村經濟發展不均的現狀。近年來,我國東部發達地區農業取得了新的發展,逐步走向產業發展新道路,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各地自然、地理、產業等基礎條件各有差異,農村地區發展極為不均。大部分農村,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地區并不具備發展規模化農村產業的條件。一方面因為發展底子薄,產業形態往往限于農家樂、小門市、小工廠、初加工作坊等;另一方面囿于有限的鄉村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惡劣的地形條件、歷史積累不足等基本現實,無力承接外部規模化的產業轉移,規模化集中開發難度也不現實。
在諸多因素的制約下,要實現產業興旺有兩個重要發展方向:一是推動縣域規模產業大發展,為鄉村發展搭臺,提供支撐和配套。二是根據各地環境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通過發展縣域規模經濟,尤其是大力發展產業園經濟,充分利用縣域相對城市在人力、生產、生活、物流等方面顯著的成本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效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通過產業鏈條牽引,帶動農業產業從單一農產品種養、銷售到農產品精加工、深加工轉變,拉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并通過入股分紅、勞務合作、投資利潤等形式,讓農民分享產業發展成果。而通過發揮各地自然稟賦,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特色村鎮,形成山區林果畜牧、平原糧棉麥稻、生態觀光旅游等差異化鄉村發展新格局,走小規模特色化、品牌化發展道路,激發農村地區經濟活力(圖1)。
移動支付作為新的生產工具,直接服務于新型農村經濟生產關系下的商品交易流通,推動提升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和整個產業體系建立,提增農村居民生活富裕的獲得感。無論是規模化發展還是特色化發展,移動支付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和廣覆蓋、操作便捷、服務高效以及價值可深入挖掘等優點,在農資材料的配給、半成品和產成品的流轉、供應鏈銜接等環節中,發揮寶貴的潤滑劑作用,不僅提升農產品從田間到消費者的流轉效率,也提升鄉村地區生產經營要素從上游廠商到供銷機構,再到最終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的效率,達到降本增效、產品增值、農民增收等目標,擴大農村產品品牌影響力。
移動支付探索鄉村振興
從頂層設計上加強組織機制建設。當前,國家已成立鄉村振興局,建議在其牽頭下建立起涵蓋中國人民銀行、監管部門、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相關機構共同參與的部際聯席會議,加強頂層組織領導,實現信息互通和工作協調,更好發揮移動支付服務民生保障的作用。
從基層落實上加強多方協同推進。移動支付是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一項普惠工程,要將工作落到實處,必須引導和發揮好廣大農村金融機構的作用。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農商行、村鎮銀行需各自充分發揮自身在科技信息、網點覆蓋面、人親地熟等稟賦優勢,形成提升農村地區移動支付服務的合力。
從實際需求上加強支付服務創新。積極研發特色移動終端,大力推廣適農支付功能。新產品和服務重點滿足以下需求:一是特色化,充分滿足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副產品收購等特色支付需求。二是多樣化,有效滿足農村經濟多元化、服務多場景的支付需要。三是簡便化,依托生物識別技術,針對村民開發界面簡、流程簡、直觀易操作的產品和服務,提升可用性。四是安全化,提高支付服務安全,并加強宣傳教育,提升用戶安全認知,防范資金損失。
從環境建設上加強激勵考核引導。一方面,采取財政支持、稅收減免、貢獻獎勵等激勵措施,提升支付服務主體的投資意愿,促進移動支付資源向農村配置。同時加大考核力度,獎罰分明,防范道德風險。另一方面,加強服務監管,防止不正當競爭,維護市場秩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力量激活農村移動支付市場。
作者供職于太倉農商銀行
責任編輯:葛辛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