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西北師范大學健美操隊20名競技健美操運動員。
(1)文獻資料法。
中國知網查閱有關健美操柔韌素質方面的論文,并觀看國內競技健美操比賽視頻,收集收國內外有關柔韌素質方面的資料,確定研究范圍。
(2)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內容與目的,遵循體育科研方法關于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設計調查問卷,并向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名競技健美操隊隊員分發了問卷。發放問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 100%,有效 100%。
(3)數理統計法。
對西北師范大學20名競技健美操運動員的柔韌素質方面的調查問卷,進行整理與統計并做出分析,得到相應的結果。
競技健美操柔韌素質是指競技健美操運動員在進行操化動作或難度動作練習時,運動員所完成技術動作的跨度和延展性。
通常分為一般柔韌素質與專項性柔韌素質。一般柔韌素質是指競技性健美操運動員在進行熱身活動時,為防止肌肉的粘性太大或關節的幅度太小等所采用拉伸大肌肉群的方法,所需要的柔韌素質相對較小,如,正肩、反肩、大腰等。而專項柔韌素質是指競技健美操項目所必備的高難度柔韌。如,“依柳星”需要腿部柔韌,即豎叉完全貼緊地面,否則騰空后,兩腿開度未到達180°,為不合格相對難度分數會下降。
據調查90%的健美操運動員認為,在競技健美操中柔韌素質對成套動作的影響很大,起這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大多數較注重下肢柔韌練習,忽略對肩關節柔韌的訓練。肩關節柔韌不好的運動員在成套動作表現中,操化動作出現抗肩、駝背、屈肘等情況,且動作幅度小,發力不能透徹;軀干及髖關節柔韌欠佳的運動員在平衡與柔韌類難度如“依柳星”軀干無法貼小腿,則出現身體重心不穩,且不是立圓圈;“并腳支撐轉720°”,支撐離地較近,已觸地,動作質量低;下肢柔韌不好的運動員,難度動作,如,“剪式變身跳”兩腿開度不能到達180°;“橫叉前穿”髖不能貼地,動作變形;期間操化動作,出現彎腿、曲膝蓋,踢腿不流暢,高度低。
(1)競技健美操運動員的柔韌素質對操化動作的影響。
調查發現,缺少對肩部柔韌的練習的健美操運動員缺,其后觀察他們在成套動作表現,出現抗肩、駝背、屈肘等情況,動作幅度小,發力不能透徹。腰部柔韌不好健美操運動員,其腰部動作僵硬,不夠放松,動作也不流暢。如,翻腰轉胯、且易受傷。下肢柔韌不好的運動員,踢腿動作不流暢,發力也比柔韌好的慢,靈活性降低,膝蓋易痛等問題。
(2)競技健美操運動員的柔韌素質對難度動作的影響。
研究發現所選取的競技健美操的各組難度動作中,除力量等因素外,以肩關節韌帶為主的難度動作如 “銳角反切”、“水平支撐”、“后舉腿靜力文森支撐”等動作都受到柔韌素質的制約。肩關節柔韌越好,銳角支撐成仰撐幅度越明顯,銳角支撐反切轉體180°成俯臥撐或劈腿姿勢的速度就越快;運動員肩關節柔韌好,做沖肩部練習時,水平下的時候沖肩角度很大,水平支撐推回倒立較容易,腿部與身體的夾角小于30°,更有利控制動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技術動作的質量;在做后舉腿靜力文森支撐動作時,所用到的柔韌基本是肩關節,運動員的肩關節柔韌好,手臂支撐前傾角度就越大,保持支撐靜立性平衡就越好,技術動作保持在一定水平面上時間也就長。以腿部后群肌肉和韌帶的柔韌為主的難度動作,如,“剪式變身跳”、“無支撐依柳星成垂直劈腿”、“側搬腿平衡”等動作也離不開柔韌。運動員腿部柔韌好,做剪式變身跳動做的空姿勢成水平,即兩腿的成豎叉姿勢;腿部柔韌越好,運動員做依柳星動作時頭更能貼經小腿做轉體,技術動作越順暢;側搬腿平衡需要左右腿縱劈叉的柔韌素質,髖位正,兩腿伸直向上延展,柔韌越好,姿態端正優美。
(3)競技健美操運動員的柔韌素質對托舉動作的影響。
競技健美操中的托舉可以分為靜力性托舉和動力性托舉。“托舉”:是在混雙或者三人操及五人操項目中,運動員需要在保證技術動作高標準完成的基礎上,一名運動員作為尖子,被作為底座的數名運動員抬起或是高空拋起,尖子需要騰空完成技術動作,并且需要結合音樂來展示出匠心獨具的藝術動作,代表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因此,運動員在進行托舉配合時,如,劈腿、搬腿、轉體時候,柔韌素質是完成動作質量的重要指標。柔韌素質越好,姿態更端正,動作質量的完系數也就越高。
(4)競技健美操運動員的柔韌素質對過渡與連接的影響。

表1 技巧動作編排功能情況一覽表
側手翻類;A-2:毽子類;A-3:前 / 后手翻類;A-4:頭手翻類;A-5:前軟翻類;A-6:后軟翻類;A-7:空翻不轉體類競賽規則在保護項目特點基礎上,開闊了過渡與連接動作的可選擇性及設計多樣性。過渡與連接動作需要身體各部位柔韌性極其高,使其動作完成度呈現標準、流暢性、可觀賞性,趨向新穎、優美、高端發展,良好的柔韌有利于過渡與連接動作藝術表現性更加凸顯。
肩部柔韌訓練方法:正壓肩—雙臂伸直,兩腳分開與肩同寬或稍比肩寬,雙手扶墻或把桿,做沉肩塌腰動作,雙手可根據自身柔韌素質慢慢向下移動,到達自己的極限位置。反壓肩—雙手反手扶扶墻或把桿,下蹲直臂壓肩。轉肩:用木棍、繩子、毛巾等做直臂或屈臂向前向后的轉肩,手握距離應該逐漸減小。
腰部柔韌性訓練方法:前屈—兩腳并步站立挺胸抬頭,兩腿及膝蓋伸直,兩手經體側慢慢上舉到達最高點后兩手繼續向前延伸,髖關節開始折疊,止到兩手到達地面,頭碰膝蓋,胸腔緊緊貼住大腿面,堅持數秒。旋腰—兩腳自然分開,距離可與肩同寬或稍比肩寬,手臂從兩側慢慢伸起,與地面平行,類似于一個“大”字形狀,身體前傾,塌腰,一直手臂先慢慢向上移動貼耳后,立即帶動另一只手臂繞著髖關節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可使得腰部的靈活性更好,練習次數和組數因人而異。
下肢柔韌性的訓練方法:縱劈叉—自然站立后,以左叉為例,右腿慢慢向后移動下滑,移動過程中保持膝蓋與腳面繃直,快到地面時雙手分開在腿兩側撐住住地面,身體直立、目視前方,做幾次深呼吸,吐氣時有意識地沉髖,與地面貼緊則為合格,右叉同上;與同伴合作壓左右叉時,在保持成叉姿勢的前提下,同伴可坐在對方的后面腿的髖關節處,可根據柔韌幅度適當增加負荷,循序漸進的進行柔韌練習。橫叉—自然站立后,兩腳同時向外延伸,快到地面時,兩手積極的去扶住地面,兩腳繃住腳面繼續向下移動,髖部靠近地面后兩手臂打開,與兩腳成平行姿勢,配合呼吸做沉髖動作或橫叉前穿;與同伴合作壓橫叉時,在擺好橫叉姿勢的基礎上,同伴坐在或踩在被壓著的大腿后側。
通常采用靜力性與動力性結合的方法。遵循的放松原則是從上肢到下肢或下肢到上肢的順序依次放松。靜力性的方法—頸部拉伸,站立后兩手上舉貼耳,頭部慢慢向后仰,感到頸部有拉伸感,才為最適宜后仰角度。肩部拉伸:兩人一組,雙膝跪地后臀部貼于腳后跟,雙臂伸直貼于地面。同伴雙手合十壓在同伴的背部,拉伸者盡量俯地堅持數秒。腰部拉伸:可采取沖刺式姿勢,左腿跨出呈90°,右手抓住右腳腳踝并盡力向腰部靠攏,堅持數秒,兩側交替進行。腿部拉伸:可采取坐立鴿子式,放松者坐于地面,右手放于身體外側,左手握住右腳放在左膝上,堅持數秒,兩側交替進行。動力性拉伸,可采取行進間的關節拉伸,如最偉大拉伸、掃地前行、抱膝前進等方法。
西北師范大學健美操運動員的柔韌素質有著不同程度的欠缺。在進行成套動作表演時,發現無論在難度、操化、托舉,還是過渡與連接中,處處受到柔韌的限制。如,抗肩、駝背、屈肘、屈髖、彎膝蓋等情況,所展示的操化動作路徑短,幅度小,發力不能透徹;難度及托舉動作開度不夠,重心不穩,成功率低,且易受傷;進行過渡與連接時,則出現銜接不自然、不流暢、靈活性差的情況,綜合使得整個成套動作質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