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
“863計劃”是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我參加并曾負責的激光技術領域就是一個例證。863激光團隊就是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幾個研究所、幾所高校和部隊的研究所組成的。這種新模式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機制和國家戰略目標統帥下的協作機制相結合,把自主創新與開放交流相結合,提高了攻關項目實施的科學性和效率性。另一方面,“863計劃”也傳承了“兩彈一星”的成功之道:以實現國家目標作為共同的精神支柱;全國一盤棋,建設國家隊,大力協同;學術民主、建設糾錯機制;理論與實驗相結合,重視基礎研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
新機制的大膽探索和好經驗的有效傳承,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從激光技術領域來看,我真切感受到,“863計劃”使曾經輝煌的古老中國在21世紀再次在世界科技舞臺獲得了矚目與榮光。
“863計劃”走出了一條我國發展高能激光系統的新型道路。科學論證和選擇的技術路線,一系列物理問題和關鍵技術的突破,驗證了高能激光系統的科學技術可行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了工程化,并通過一系列集成實驗和試驗,使滿足多種實際需求的應用成為可能。
“863計劃”是培養和錘煉人才的大學校和演兵場。從四位老科學家代表的老一輩,到新世紀的青年才俊,有四五代人為863激光技術的發展作出貢獻?!?63計劃”啟動之初,國家就把陳能寬、于敏、張存浩、謝家麟等著名科學家調來,擔任激光專家組的負責人或顧問。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激光團隊的多位學術帶頭人先后當選為院士?!?63計劃”啟動時參加工作不久的一批小伙子,現在已成了碩果累累的學術帶頭人或優秀的管理者、領導者。
回望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史,從“兩彈一星”到“863計劃”,愛國奮斗的科學精神一以貫之。如果說,求真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創新是科學精神的特征,那家國情懷、使命擔當就是中國科學家精神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廣大知識分子更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之中,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爭當新時代的奮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