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青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采編工作;創新
當今,媒體事業快速發展,媒體的媒介形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傳統媒體也應不斷創新思維,在新聞采、編、播等工作模式上尋求突破。作為新聞產品創作的主導者,新聞采編人員也應該不斷提高各個環節的工作能力,適應媒體融合后新聞采編的工作需求。新聞記者應仔細分析探究新聞采編工作的新要求、社會和受眾需求以及時代發展使命,與時俱進,創新途徑。
(一)媒介形態個性化與分眾性。新媒體借助數字網絡環境,承載信息量大而廣泛,受眾選擇性較多。在傳播受閱方式上,與傳統媒體受眾被動地接收新聞內容不同,新媒體基于受眾信息接收的使用習慣、偏好和特點,精準提供不同用戶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同時還可以定制信息或選擇性收閱,極大地滿足了不同用戶的新聞信息需求。
(二)信息傳輸高效化。與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固定的生產加工時效相比,新媒體運用數字技術手段,從前期采制到后期加工,一氣呵成。具備了無固定時段限制,可以隨時加工發布新聞產品的天然優勢,生產流程縮短。同時,新媒體可以利用不同移動終端呈現,實現24小時覆蓋,極大地提高了新聞時效。
(三)傳播形態多樣性和交互性。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媒介形態突破了傳統媒體單一的內容和傳播界限,用戶可與新聞信息發布者,或不通過媒介機構,實現多人或個人之間的異步傳播。此外,新媒體高效整合新聞資源,可以把文字、圖片聲音、視頻融為一體,利用各種接受終端、傳輸渠道把信息送給用戶,保證了受眾群體。
(一)新聞職業素養和基本能力
作為新時代的媒體人,新聞工作者首先要在政治覺悟、思想觀念和能力架構上有一個新的認識和提高。其次,新聞采訪是新聞記者最基本的能力的工作前提,記者不僅要有下沉基層貼近群眾的魄力,還要有發現、鑒別、整理新聞信息的能力和構思、寫作的功底。
(二)媒體融合與創新能力
在融媒體時代,新媒體網絡技術的拓展運用,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創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機構習慣用文字、圖片和廣播、電視等單一的傳播手段來觀察反映社會與世界。而今,新媒體新聞傳播視角更加多元化,主要體現在信息傳播、生產方式等。新聞工作者應該及時掌握新媒體采編工具的操作、媒體終端的傳播規律、應用方法、生產方式等,并能根據受眾的需求,以受眾容易接受、更加偏愛的場景、全面廣泛的新聞維度和角度去報道、呈現信息。
(一)創新工作形態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已經成為決定新聞時效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媒介的公眾化,使每個受眾都可以成為信息傳導源。整合、轉化利用信息,成為新聞記者當前的主要任務,也是新聞記者必備的職業技能。因此,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必須要不斷創新思維,突破固有工作模式,充分發揮傳統新聞媒體記者原有的職業能力優勢,在新聞的選題、策劃、采編、傳播等方面下大力氣,為受眾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以吸引更多的受眾。
(二)加強專業技能學習
新聞從前期采編,到后期加工完成,都是一項嚴格規范和程序化的專業活動。在融媒體時代,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新聞記者首先要熟練掌握運用全媒體采編和傳播技能,在新聞采集、生產加工、傳播分發、接收反饋等多方面下功夫。其次,要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功底,也就是新聞工作者的“四力”。此外,在當今媒體融合時代,媒體終端不斷發展變化,快速化、社交化是當前媒體發展的趨勢。作為職業新聞記者,還要熟練掌握新的表達思維和技巧,讓受眾愿意聽、聽得懂、喜歡聽,最終實現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
(三)恪守媒體職業道德
正確的輿論引導力是黨的新聞媒體的根本和原則,也是采編人員必須恪守的職業道德底線。在當前融媒體時代,媒體從業人員的激增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諸多問題。但是,一個合格的黨媒工作者,應當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和政治敏銳性,始終堅持正確的新聞價值觀、職業道德底線和人生準則,堅守理想信念,傳遞真實信息,維護媒體公信力,
媒體融合,不僅僅是在采、編環節與傳播形態上有機整合,更是媒體機構自身與從業人員在理念思路、體制機制以及工作方式方法上的深度融合。新聞采編工作創新的根本,要徹底改變固有思維模式,突破本本、突破傳統、突破常規,只有敢于、善于打破以往的金飯碗,通過思想觀念的突破,帶動行為方式的創新,變受眾被動接受為媒體主動服務,才能在當今媒體行業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取得優勢。
參考文獻:
[1]李懷亮.《新媒體競合與共贏》[J]2009.1
[2]程玉彬,何燕.探析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核心能力[J].傳媒論壇.2020.16
(作者單位:五臺山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