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 迪 王曉麗
(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圖書館,海南 三亞 572000)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活動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對學生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很難達到“出淤泥而不染”這種較高的境界。鑒于此,高職院校應該緊緊圍繞且抓住“職業”這一特點,從學校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出發,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謀生的手段和本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體現出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要求,建設具有企業特色的校園文化。
圖書館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自學能力、拓寬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并且有效鞏固課堂學習內容,是學校課堂教育的繼續與延伸。學生在圖書館的學習是自覺的、開放式的,圖書館能夠提供一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獨立自主探索和發現的空間,有利于學生自我個性的形成以及自身的潛力挖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圖書館特有的書香文化、學習氛圍和感染力對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育豐厚的文化底蘊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圖書館文化與校園文化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圖書館文化的建設能夠促進閱讀文化的形成,閱讀文化的形成有助于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本研究通過問卷星發送問卷的形式,選取S學院2019級共六個二級學院的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有552名學生參與,收到有效問卷552份。

表1 2019級學生到館次數統計

表2 影響使用電子資源的因素
調查顯示,有16.85%的學生從未到過圖書館;54.89%的學生每學期僅到館1-4次;59.42%的學生到圖書館的主要目的為寫作業和自習;67.21%的學生不了解圖書館有哪些數據庫和電子資源。由此可以看出,圖書館并未充分發揮自身文化資源及服務的優勢。
1.到館率和借閱量不高
一方面,因為絕大部分高職圖書館的學生相對于本科學生來說,文化基礎比較薄弱,自我約束能力較差,而且學習主動性不高,自覺到圖書館學習的讀者人數很少,讀者對圖書館的需求比較少。[1]
另一方面,職業院校教學環節安排的特殊性影響學生到館率。絕大多數職業院校比較注重實訓、實習教學環節,學生在大三,甚至大二下學期時就要赴各單位開展實習,實際在校生只有兩個年級。加之S學院實行大一新生早晚自習制度,也對讀者到館率、文獻借閱率產生了影響。
2.資源利用效益不高
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圖書閱讀率為59.3%,報紙閱讀率為27.6%,相比2018年下降了7.5%;期刊閱讀率為19.3%,相比2018年下降了4.1%。[2]數字化閱讀的發展,使得大環境下紙質閱讀率增長有放緩趨勢,圖書館紙質圖書的借閱率和到館人數逐年下降;另外,專科學生均不用,或很少要求撰寫學位論文,這樣也就減弱了高職學生對專業文獻的需求,文獻下載量、傳遞量不夠高。雖然電子資源點擊量穩中有升,但圖書館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益不高。
1.電子資源建設的進程較為緩慢
電子資源的快速發展給圖書館帶來沖擊與挑戰,改變了圖書館的藏書觀念,影響了圖書館的館藏發展政策,也給圖書館的館藏建設與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壓力。[3]高職院校,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經費匱乏、人才短缺、技術薄弱,使得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面臨困境。
2.圖書館缺少獨立空間
由于S學院圖書館建筑為大開間設計,實行的是藏、檢、借閱一體的布局模式,大部分閱覽區域非常空曠,缺乏獨立的小空間,難以滿足讀者對私密性的空間的需求。動靜區域不夠明確,借還服務臺辦理業務時,聲音如果較高還會影響閱覽室安靜的閱讀環境。
3.圖書館文化環境建設不夠
圖書館閱覽室內墻壁上的裝飾及標語較少,缺少綠植,環境布置人文氣息不夠濃厚。圖書館入口無醒目的提示牌,讀者接觸部分幾乎沒有進行細致的設計和布置,裝修風格較為簡單。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讀者對圖書館的環境滿意度不高,對館內環境布置、指示標識、燈光、空調等問題反映突出。所以,需要更近一步優化圖書館文化環境布置,營造溫馨、舒適的閱讀空間。
4.規劃建設新校區因素
S學院規劃新校區建設,因此對圖書館軟硬件各方面設施建設及投入力度有所不足。
高職圖書館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圖書館參與校園文化建設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分別從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出發,營造書香濃厚的圖書館文化氛圍,把圖書館文化建設充分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使圖書館有效地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
圖書館的環境、氣氛應有助于人和知識的交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圖書館應該根據校園文化環境和特征,努力營造一種書卷氣氛,創造高品位的學習氛圍,引導讀者學習和思維,不求奢華。但要突顯博學,彰顯文化,建設一個環境舒適、整潔清新、陳設大氣,閱讀環境安靜、學習氛圍濃厚的館內環境,使讀者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充分發揮圖書館實用性價值的同時,也給讀者以文化熏陶。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嘗試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采用創意比賽的模式,選定部分區域范圍,由學生自己進行環創設計,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嘗試在原館空間基礎上使用玻璃隔斷進行分隔,改變現有的大空間格局。根據藏閱區、業務區、聲像區、交流區等幾個功能分區,實現動、靜分離,打造常規閱覽空間、業務服務空間、朗讀空間(朗讀亭)、影音休閑空間、書畫空間、社團共享空間、討論空間等具有特色的學習空間。
另外,對館內空間進行合理分隔,也能夠有效提高空調制冷效果,減少資源浪費,解決學生反映的館內悶熱問題。
針對高職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這一特點,圖書館可以聯合學校教務處、學生工作處等相關部門制定一系列促進學習的活動方案或增加學分政策。例如,S學院的“圖書館日”活動,每周三晚安排若干個班級的學生到圖書館進行閱讀或自習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走進圖書館感受書香氛圍。目前,該活動在海南省高校中尚屬首例。另外,還制定了閱讀換學分的政策(試行)以激勵更多的學生盡可能多讀、精讀書籍。同時,還不斷豐富閱讀推廣的形式和內涵,建立閱讀推廣的長效機制,著力提高閱讀推廣活動的效果。
圖書館資源建設要始終堅持服務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的原則,要在做好常規讀者服務工作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制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調整經費使用結構,及時更新現有老化計算機等數字閱讀設備,面向讀者需求,不斷適應新的發展趨勢,逐步引進和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加強數字資源建設。
參與文獻信息資源協作共建,積極利用共享平臺資源。加入區域文獻資源保障體系聯盟,積極參與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共知、共享建設,使讀者可以從多種渠道、利用多種方式獲取文獻信息,為本館資源提供有力補充。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文獻信息的載體也更加多樣化,圖書館的各項服務也向更深更廣的層次發展,圖書館員的業務能力和專業素養關系到服務工作的落實。加強館員素質建設,提高館員的專業能力和人文素養,提升圖書館員信息素養和綜合素質,建立一支專業結構合理、穩定的圖書館員專業隊伍,才能夠推進和強化圖書館的服務職能和質量,進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將會加速各行各業乃至圖書館的轉型和變化。因此,圖書館不能墨守成規,需要不斷調整服務策略,拓展服務空間,實現服務模式的轉變,充分利用新技術進行數據挖掘、信息整合與推送,通過新媒體平臺傳遞給讀者,跟上時代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拉進與學生的距離,滿足學生新的知識需求。
第十七次國民閱讀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我國有三成以上的國民有聽書習慣。一般來說,對于讀書愿望弱、讀書能力較差的人群來說,有聲閱讀是一種比較方便易得的閱讀方式,高職院校學生非常符合這一特點。所以,作為圖書館,要善于捕捉到新的閱讀增長點,可考慮考察試用并引進的相應閱讀產品或閱讀設備,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發展速度很快,圖書館作為學校的信息中心、文化傳播中心,要緊跟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發展腳步,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加強資源建設,優化館內空間布局,營造書香文化氛圍,利用新媒體技術面向讀者開展知識服務,加強圖書館員隊伍建設,不斷探索新的服務模式,讓更多的讀者走進圖書館或實現“云”游圖書館,助力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提升讀者的整體素養,更好地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