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中 鄧 青 楊保勝
(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河南 新鄉 453000)
國務院發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全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利用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方式,形成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網絡化泛在學習新模式[1]。通過不同媒體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混合式教學強調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創造個性化的網絡學習環境,彌補傳統授課的不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起引導、啟發、監督的作用。混合式教學方法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產生巨大的沖擊,極大地降低了獲取知識的難度,豐富了獲取知識的方式,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需求。本文以《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為例,結合混合式教學實際建設多維度教學資源、重構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增強學生自學能力、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等,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本研究首先依據考研大綱和執業醫師大綱,對臨床醫學學生相關基礎課程(高中生物、醫用化學、醫學生物學等)知識,以及本課程的知識需求、技能需求、就業需求等進行調查統計。在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對比已有的課程資源,結合混合式教學的需求,制定臨床醫學專業教學大綱、資源建設流程和計劃、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評價和反饋體系。其中,資源建設和教學反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如下圖1。

圖1 課程資源制作過程
課前,教師依托教學平臺發布“學習指南”、布置課程“學習任務單”,學生查看學習任務單進行學習、總結和反饋,教師統計“不懂知識點”,針對不懂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確定該次課教學方案;課中,教師針對每個知識點進行測試,檢測查看學生學習情況,并對本節知識點,特別是學生反饋不會的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布置下次課學習任務;課后,學生總結所學知識,寫出個人學習總結。并在教學平臺“答疑討論”區對不懂的問題進行提問,并解答其他同學的提問。完成章節練習,內化所學知識。最后教師依據教學經驗、練習測試結果、答疑討論情況制定下次授課計劃,如下圖2。

圖2 混合式教學第一次授課模式
第二次授課和第一次授課課中和課后安排相似,不同的是第二次課中。教師依據教學經驗、練習測試結果和答疑討論情況制定授課內容及方式(實施小組討論或翻轉課堂),大致過程,如下圖3。

圖3 第二次授課課中設計
傳統的教學評價幾乎已經淪為形式,教學評價對象單一,例如只對學生的考試結果、錯題的頻率等進行簡單分析,卻沒有對結果進行反思,并用于指導教學。混合式教學中,教師和教學輔助人員利用教學平臺和雨課堂的功能,對在線學習數據(網絡平臺提供)、線下學習數據(雨課堂、教師或教學輔助人員提供)進行匯總。
1.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
該評價將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混合使用,其中形成性評價的方式包括登錄次數、資源查看情況(如視頻觀看時長)、在線討論情況(有效發帖、回帖數)、在線自測情況、成果展示情況(內容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制作資源的技術和創意)、課堂討論情況、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組內互評、組間互評等,它貫穿學習過程的每個階段,是一種能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策略,是強化學生學習和改善教學質量的一條路徑[2-3]。終結性評價的方式包括期末理論考核測試、實驗技能測試、創新實驗進行情況等方面。其中,期末課程考核對學生知識、技能掌握及應用能力進行評價;創新實驗測試是從合作學習的角度出發,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運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是總結提煉、反思升華的重要階段。

評價類型 評價時間 評價指標 評價內容 評價者 權重(%)學生活躍度 平臺登錄次數、時長5課前 資源查看次數 完整性、次數 5參與互動情況 有效發回帖數、學習反饋 10教師形成性評價 隨堂測試 自學知識掌握程度 教師 5成果展示情況 內容科學性、完整性、作品的技術和創意 教師學生 15課堂活躍度 有效提問和回答次數 10課后 課后作業 自學和講授內容的掌握 教師 5課中終結性評價 期末課程考核 知識和技能理解和掌握 教師 40實驗技能或創新實驗 團隊協作能力、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創新性 教師學生 5
2.學生對混合式教學實施的評價
通過調查問卷對學生的誠信品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程資源學習情況、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與最終成績的相關性等方面進行調查和統計學分析,并形成報告,反饋給課程所有授課教師。教師集體討論,對教學資源、教學模式、評價體系等進行改正,更好地服務教學。
由于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知識的抽象性、瑣碎性和復雜性,以致于醫學生中流傳著“生理、生化必有一掛”的順口溜,由此可見,醫學生物化學在線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方法的創新迫在眉睫。但在線課程的資源建設、教學模式的確立、評價和反饋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4],它需要在應用過程中不斷探索、反思、校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為方向、教學模式為主線、課程資源建設為輔、教學評價和反饋為前進助力,推動高質量、高水平的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和應用。
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以線上學生自學為主,線下教師指導、總結、提煉、考核為輔,線上教師為學生發布教學任務、推送教學資源、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檢查收集學生學習反饋,線下主要對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疑問點、易混點進行講解和練習。同時還要注意解決學生碎片化學習過程中導致知識學習連貫性和系統性不足的問題,從而插入章節知識串講環節。另外,教學過程中可以創新教學模式,如采用劃分學習小組,按小組進行線下討論、翻轉課堂、創新式情景劇、學習經驗分享等教學活動,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溝通交流和團隊協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