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獻岐
(天津科學技術館 天津300201)
科技館依靠展品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是開展科普活動的主要載體。科技館展品的常展常新,是科技館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1]。自2016年開始,天津科技館改造了多個主題展區,展覽形式和展示內容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極大地增強了場館的吸引力。
近年來,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公眾對于新知識、新技術的了解熱情日益高漲。天津科技館作為天津市科學普及的前沿陣地,發揮著全域科普的示范引領作用。天津科技館依托國家發展戰略,為滿足民眾對科普知識的需求,開展了多樣化的展區建設,如依托《智能制造裝備“十二五”規劃》建設了“機器人天地”展區,依托《中國制造2025》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立項了“機械之巧”展區,依托天津“三機一箭一星一站”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格局設立了“飛天之夢”展區,結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籌劃了“公共衛生”展區等。
天津科技館一直在國內保持較高的知名度,不斷創新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展區改造中,除了部分老展品的提升改造外,很大一部分都是自主創新展品,特別是2018年“飛天之夢”“機械之巧”“磁電之趣”展區改造過程中,授權展品專利達10余項。
場館要發展,人才是根本。天津科技館展區改造實踐一直是館內人才最重要的培養模式。館內研發團隊結構合理,朝氣蓬勃,人員架構相對穩定。經過幾個展區改造和以老帶新,年輕員工基本能夠開始獨立承擔改造項目,成長速度較快。
科普行業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層出不窮,科技館的展示內容、展教理念、展示技術也在不斷革新[2]。面對新形勢,在展區改造中,天津科技館也開始利用企業、高校、協會學會等資源,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創新之路。
在改造過程中,各展區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改造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局部改造模式具有操作簡單、時間短、見效快的特點,一般適用于資金有限、區域面積較小的改造。
2013年天津科技館在建設“認識自我”展區時,共研發了7件心理健康展品,受到觀眾的普遍歡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壓力不斷增加,公眾對于了解心理健康科學知識也有了更多的、更高層次的需求,但是現有展品較少且部分功能缺失,無法滿足使用需求,因此計劃增加部分展品并對原有展品進行改造。項目利用不到50萬元的有限資金,在70m2的空間內將10件新展品和 7件提升改造后的老展品置于其中,形成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趣味性強的心理健康展區,極大充實 了天津科技館“認識自我”展區,并為科技館微小型改造項目提供了借鑒和指導。局部改造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要與原展區風格較為相近或者統一,獨立性和新穎程度較弱。
大展區改造模式一般適用于資金比較充足,在較大面積中進行的展區功能提升。
2.2.1 分步實施模式
如圖1所示,展區分步實施,依據項目需求先進行整體設計,然后進行布展制作和展品設計與制作。因為每一步的結果都是下一步實施的條件,所以分步實施過程中各環節的銜接相當重要。2017年建設的“機器人天地”展區以及2020年建設的“公共衛生”展區都采用了此模式。分步實施的優勢是可以對展區進行細致的研究,使整體布展和展品效果達到最佳,使得館方能夠掌握提升改造的主動權。但是目前多數設計公司將主要力量放在效果營造上,對于展品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研究有限,還需要布展和展品公司招標完成后,在對接時進行深化,因此分步實施也并不能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如果前期設計時間較長,后期施工和展品制作時間便會壓縮,資金使用上壓力較大。

圖1 分步實施模式流程圖 Fig.1 Flow chart of step-by-step mode
2.2.2 設計施工一體化模式
如圖2所示,設計施工一體化實施模式,主要是指布展的設計和施工一體化,整體設計和施工由中標單位全部承擔。天津科技館“飛天之夢”“機械之巧”展區均采用該模式。采用該模式,一方面,減少了總體設計的招標,縮短了整體流程;另一方面,展品 與布展同時進行招標,可與布展同步進行對接深化,從而加快了項目實施進度。但是,由于布展設計與施工單位對項目需求的理解有限,且深化設計是在投標方案基礎上進行的,可能存在設計形式簡單、效果不理想的情況,對此需要后期深化設計并重點把控,及時糾正。

圖2 設計施工一體化實施模式流程圖 Fig.2 Flow chart of integration mode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科技館展區改造不是簡單的展品拼湊,而是要聚焦社會熱點和生活常識,將展覽環境與展品本身有機結合,為參觀者提供一場“科技盛宴”。展品不能打動觀眾,展區就失去了展覽的意義。要做觀眾看得懂、喜歡去操作同時又有思考的展品,才能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正是基于從觀眾需求出發的展區改造思路,科技館精心打造的多個展區才能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科技館是需求方,企業是供應方。展區改造不是“你有什么,我就要什么”,而是“我需要什么,你就要提供什么”。實施過程中,要把握好思路和方向,合理利用有限的展廳面積,達到最佳的展示效果[3]。布展中,要體現展區主題特點,更好地為展品服務,提高觀眾參觀的舒適度。展品方面,對于成熟展項,要思考有沒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對于新展品,要明確思路和方法,保證原理的準確性、設計的合理性和制作的可行性。天津科技館新改造展區中,自主研發展品占有很大的比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項目需求中提前進行了設計,明確了各個展品的科學原理、表現形式和展示手段,因而在改造過程中才能掌握主動。
科技館各主題展區均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改造時僅僅依靠科技館根本無法滿足改造需要,因此,要不斷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引導和支持他們共同參與科技館展區建設。比如在“飛天之夢”和“機械之巧”展區方案論證時,邀請科技館專家、航天五院專家以及天津大學教授擔任評審專家,使得展品的安全性、科普性、可拓展性和可維護性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在展覽中運用最新技術與產品能夠讓公眾了解前沿科技進展,引發青少年對科技產生濃厚興趣,吸引住他們的“眼球”,從而帶來深層次的體驗感。近年來,天津科技館各展區改造中,均有新技術應用其中。比如“機器人天地”展區展品“笑臉墻”中的笑臉識別技術、“飛天之夢”展區展品“我是宇航員”中的虛擬成像技術與Kinect體感識別技術、“機械之巧”展區改造展品“汽油發動機”“柴油發動機”中的透明觸摸屏技術等。
科技館展品展示的科普內容是十分有限的,而教育活動則可以無限擴展,可以形成對展覽的有效補充和延伸。天津科技館將科普輔導員納入展區建設全過程,一方面可以為展區建設提供好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提前設計科普教育活動,保證展區開放時,配套教育活動能夠及時跟進。比如,“飛天之夢”展區改造中設計了關于飛機主題的教育活動,“玩具與科學”“磁電之趣”展區改造中設計了靜電與電機方面的教育活動“靜電秀”“電磁驅動世界”等,“公共衛生展區”改造中設計了口罩的選擇與防護方面的教育活動“口罩的防護秘籍”。
隨著公眾科學素質的不斷提升,觀眾對于展覽的科學性、藝術性以及舒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展區提升改造中,要逐步適應新時代要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不斷滿足公眾科普需求,用創新的理念、 前沿的技術、豐富的活動,推動科技館健康、持續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