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晶, 杜曉玥 ,孫鴻鵬
(1.天津大學青年發展研究中心 天津300072;2. 天津大學數學學院 天津30007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的不斷推進,高校教育也在不斷加大學業難度和挑戰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指出,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高校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質量直接關系國家未來持久的科技創新能力,在我國大學本科教育以專業培養為主的當下,聚焦大學生專業認同、學習投入開展研究,對給予大學生學習過程科學、精細的指導有著鮮明的現實意義。
專業認同是指學習者對所學專業的接受與認同,是學習者對所學專業乃至未來對應職業的認識和接納過程[1]。專業認同是個體成長過程中自我認同和自我發展的重要內容,有研究表明:專業認同是專業學習行為產生的基礎[2];能夠正向預測大學生的學習動機[3];對積極學業情緒均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對大學生抑郁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4];與學習壓力呈負相關,提升專業認同水平有利于緩解學習壓力[5]。
學習投入是指與學習、研究和就業相關的、持久、積極、完滿的情感以及認知的心理狀態[6]。有研究表明:學習投入是影響學習者學習成功的關鍵因 素[7];學習投入與學生的學習持續性、學業滿意度、學習績效以及學業完成情況高度相關[8]。學習投入程度已被作為學生成長體驗的評價指標、高等教育質量的預測指標。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天津市某大學某基礎學科在校全體本科生為被試,發放問卷412份,收回有效問卷377份,回收率91.5%。其中,男生220份,女生157份。年級分布,大一84人,大二98人,大三101人,大四94人。年齡分布在18~2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0.75歲(SD=1.30)。家庭經濟狀況307人,自評普通占81%,32人自評富裕,38人自評困難。
大學生專業認同量表,基于秦攀博編制的專業認同問卷[10]修訂,包括情感性、認知性和行為性三維度共19個題目,所有項目總分值代表個體專業認同,得分越高表示專業認同度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α系數為0.894。
學習投入量表,采用方來壇等編制的中文版學習投入量表[10],包括動機、精力、專注三維度共17個題目。采用7點評分法,總分越高,表明學習投入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α系數為0.977。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整群抽取天津市某大學基礎學科本科在校生樣本,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共同方法偏差檢驗采用單因素檢驗法。
采用Harman單因素法檢驗,分別對量表各條目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抽取6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第1個因子的累積方差解釋率為34.038%,低于40%的臨界標準,不存在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
采用單樣本t檢驗,結果由表1可見。專業認同均值74.32高于理論均值,各維度總分均值顯著高于理論均值,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行為性、情感性、認知性。表明基礎學科大學生專業認同為較高水準,且行為性最為顯著。學習投入均值89.727高于其理論均值,各維度總分均值均顯著高于理論均值,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動機、專注、精力,表明學習投入處于較高水準,且動機維度最為顯著。
由表2可見,專業認同與學習投入呈顯著正相關。 認知、情感、行為與動機、精力、專注均顯著正相關。

表1 專業認同-學習投入描述性統計結果 Tab.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learning enga gement

表2 專業認同-學習投入相關性分析 Tab.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learning engagement
如表3所示,大學生專業認同差異比較:性別差異不顯著;年級存在差異,大一、大四情感維度顯著高于大二、大三;入學后經二次選拔后轉入的,專業認同變量及情感維度上顯著高于高考直接選拔的,但在高考志愿角度的差異并不顯著;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在專業認同變量及情感、認知維度上,顯著高于家庭經濟狀況一般和較差的學生;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組(成績排名前20%和20%~40%)在專業認同總分及行為維度上,顯著高于成績靠后學生組(40%~60%、60%~80%、后20%)的學生。
如表3所示,大學生學習投入差異比較:性別、年級、二次選拔、高考志愿差異均不顯著;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在動機維度上顯著高于家庭經濟狀況一般與較差的學生;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前20%、20%~40%)在學習投入上顯著高于成績靠后學生組(40%~60%、60%~80%、后20%)。
本研究揭示了基礎學科大學生中,專業認同能夠顯著預測學習投入,專業認同和學習投入在不同的群體變量下存在顯著性差異,由此可以為提升大學生專業認同和學習投入提供思路,為預防學業問題、營造良好學風提供對策。
大學生對專業的深度接觸了解意愿強烈,但不同階段、不同群體需求不同,需要高校各部門共同協力,采取綜合性教育舉措,強化協同意識,充分發揮不同崗位和角色的育人特長,給予學生專業方面的引導教育。
提升專業認同和學習投入存在“四個關鍵”:抓好新生入學最初階段認同形成的關鍵時期,抓緊課堂教育主陣地和一站式生活社區兩個關鍵陣地,抓牢課后作業、競賽科研、生涯規劃三個關鍵環節,抓實任 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等關鍵角色的作用發揮,形成更好的育人合力。

表3 不同特征群體專業認同-學習投入差異度比較 Tab.3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 i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learning engagement amo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groups
探索建立適應時代的、科學公平的專業轉換機制,適度放寬轉專業條件,明確淘汰退學機制,讓專業認同與所學專業存在較大差異的學生能夠更好地投入,促使投入不足的學生感受潛在風險,全面改善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