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芳,劉 楊 ,苗宇船 *,郭繼龍
(1.山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發展規律及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形態結構、功能代謝變化和病變轉歸的一門基礎醫學學科,它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起著十分重要的橋梁作用。傳統病理學教學模式較為單一,理論聯系實際不夠緊密,不能較好地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另外,多數病理學教師未運用多維度數字化網絡教學資源拓展醫學知識,這使學生學習病理學的興趣逐漸下降,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也顯著降低,因此改變過去傳統填鴨式或灌輸式教學,通過合理高效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學習病理學各個疾病基本病理變化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應的臨床表現,培養學生正確的臨床思維,使學生從本質上(細胞和分子水平上)認識病理學勢在必行[1]。
“一平三端”教學模式依靠超星泛雅這一網絡教學平臺,結合教室端的智慧課堂系統、移動端的學習通App、管理端的智慧教務,將信息化技術與課堂教學高度融合,創建智慧教學環境,構建了集網絡課堂和數字化資源于一體的智慧教學模式,見圖1。這一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資源,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為學生建立了一個高效實用的網絡學習空間,保證了翻轉課堂的效果,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研究者,大大提高了其學習病理學的興趣和學習效率;為教師授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教師可以實時調用平臺網絡教學資源開展教學;也為學校提供了一個教師教學與學情分析的平臺,學校教務處可隨時隨地掌握教師的授課進度、效果,了解學生對教師及課程的評價及反饋,從而進一步改進教學。本文初步探討“一平三端”教學模式在病理學課程中的應用,為病理學課程教學質量提升提供新思維和新觀念[2-4]。
圖1 “一平三端”教學模式
由于病理學課程的前沿性、復雜性、廣泛性和應用性,給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獲取知識帶來了一定困難,因此充分整合并利用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的數字化、信息化資源,成為教師課前準備的一個重要環節。利用平臺的海量教學資源,如病理學精品課程、病理學慕課、病理學優秀教學示范包、病理學智慧切片庫、大體標本庫等,解決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的難題,使教師開闊視野,精準教學,為病理學線上及線下教學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
“一平三端”中移動端使用超星學習通App,與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中的大數據資源相銜接,向學生下達學習任務,并督促其完成病理學課程的學習,從而完成互動式教學。教師可利用學習通App的建課功能實現病理學課程的自主建課,亦可使用平臺課程資源中的病理學教學示范包建課,這兩種形式均可按年級或班級分別建立病理學課程,并根據所建課程產生的班級二維碼邀請學生通過移動端加入班級。在建好課的同時,教師可將超星泛雅平臺中的數字化資源,如病理學數字切片、大體標本、臨床病例等多種與病理學課堂教學相關的拓展性知識通過學習通的云盤上傳學生移動端可見的課程資料中,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病理學的課前預習,并滿足多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建課完成后,教師設計并編輯病理學課程(包括總論和各論)每一章節的各級標題,對應上傳課前準備好的直播或錄播視頻、教學PPT及章節測試題,并在每一章節內容后設置學生學習時間。學生在移動端App接收教師下達的任務,按時按章節學習總論和各論內容,實時完成每一章節的測試題,同時教師在各班級學習群里及時進行答疑解惑,促進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內容,更好地完成病理學教學。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課堂的“PPT、投影、計算機”已逐漸取代傳統課堂模式中的“粉筆、教鞭、黑板”,多媒體課堂也已日漸創新和完善,悄然向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轉變。“一平三端”中的教室端便是當代信息技術下的教學工具,它以課程為中心,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多維度、全方位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性改革。在病理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在教師端借助多媒體,雙向連接移動端的學習通App,選擇投屏功能,發起簽到、選人、搶答、投票、主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互動,并將互動結果投屏于多媒體大屏幕上,實現師生實時互動,生生靈活互動。如教師可將病理學各論中各個系統所出現不同疾病的病理數字切片或大體標本、病案進行投屏,通過上述多種互動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實時掌握其學習動態及對本章節內容的掌握程度,并通過與泛雅平臺全面對接,做到線上教學及資源的實時調用,將傳統課堂變為智慧課堂,學會充分用課,引領病理學課堂教學革新。
“一平三端”管理端的智慧教務主要涉及三大環節:大數據分析、評教評學和管理應用,通過教學大數據分析(教學內容與活動的統計與分析),針對教與學進行監督、檢查、評估和指導,最后進行實時管理,隨時查看學生學習數據,教師完成授課計劃與教學日志情況,使管理工作更加便捷高效。病理學教學過程中,課后反饋及評價體系的建立可充分發揮智慧教務這一管理端的優勢,教師可通過平臺管理端后臺的大數據進行綜合分析,例如學生到課、看課、參與搶答討論次數、調查問卷、發表話題次數、作業完成情況統計等。教師通過實時收集這些評價及統計數據,準確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學生對病理學這門課程的理解與掌握程度,不斷完善教學設計,不斷更新“一平三端”教學模式所提供的庫存標本資源及網絡資源,做到隨堂評教評學,移動評教評學,從而滿足網絡科技時代下便捷、高校的學情分析需求。最后,在管理應用環節,學校教務系統可根據評教評學實施效果,隨時查看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日歷、教學設計、教案或者講稿,把每一位教師變成信息化教學人才,把每一位學生變成信息化學習達人,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和信息化應用水平。
“一平三端”教學模式憑借其“深、準、快”的特點,打破了傳統病理學課堂教學的限制,受到學生歡迎。將“一平三端”教學模式應用于病理學課程教學中,使教師充分運用網絡數字化教學資源,準確、及時地掌握學情,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實現精準化教學,并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研究者,提升了課堂活躍度和學生思維興奮度,鍛煉了學生的自控能力、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及合作能力,促使學生自主、自動學習。這對理論性和實踐性要求均較強的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大有裨益,為今后基礎醫學各學科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