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松,范博濤
(1.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株洲 412012;2.人民郵電出版社有限公司職業教育工業和信息化出版分社,北京 100164)
隨著虛擬仿真、人工智能、醫學機器人、醫療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醫療健康相關領域的結合日趨緊密,醫工結合已成為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非計算機專業集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于一體的公共基礎課程,傳統教學內容與高中階段信息課程存在部分內容交疊的現象,而且行業應用不明顯,雖然部分高校有過有益的嘗試和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教材內容與專業融合不緊密、計算機教師醫學知識基礎薄弱等問題,導致學生醫學信息素養不高、職業綜合應用能力欠缺。
成果導向教育(OBE)是以學習結束后學生必備的能力為準繩,所有教學活動必須圍繞其開展的一種教育組織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即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1]。它由美國學者威廉姆·斯巴迪于1981年首次提出[2],目前已成為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流思想。成果導向教育強調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要以畢業要求為導向,其核心思想是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應圍繞達到畢業要求的預期成果而展開,明確的預期學習成果不僅是教育教學活動的起始點,也是檢驗其有效性的終點。所以,首先教師必須清楚學生在完成學業后最終達成的目標成果,然后從重要的目標成果出發進行“反向設計”,即依據目標成果進行課程設計和教學計劃的制訂[3]。
計算機基礎是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的必修課程,屬于通識課。該課程與其他公共基礎課程一樣,其教學內容專業針對性不強,而主要涉及計算機知識技能的通識性知識和普適性應用[4],該課程曾在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技能、素質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但隨著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深入滲透,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形式已不適應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教學要求,主要存在的問題有:(1)我國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中“狹義工具論”問題突出[5],大部分學校把該課程定位為純工具類課程,淡化了對學生信息意識、信息處理和信息應用能力的培養;(2)教學內容與專業無關或者關聯不大,與時代發展、專業接軌不緊密,學習目標針對性不強[6],由此導致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對該課程沒有引起重視[7],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例如:專業教師吐槽學生畢業論文排版一塌糊涂;博士生花了幾天的時間完成論文目錄的制作,搜索時知其意但不知道表達關鍵詞;畢業生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培訓辦公所需軟件;缺乏信息甄別能力導致信謠甚至傳謠等,以上情況時有發生。
文章依托中國知網(CNKI)僅以搜索條件為關鍵詞“護理專業and計算機基礎課程”進行文獻檢索,截至2019年12月,共檢索到相關中文文獻15篇,其中與高職護理專業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的文獻共8篇,這些學者對護理專業計算機課程的課程設置、教學案例、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經驗總結和案例分享,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但分享的案例、方法均缺乏課程的頂層設計,沒有體現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且這些文獻中沒有與學習任務設計相關的研究,可見,針對具體某個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并沒有引起計算機教師足夠的重視。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新生第一學期開設,共計32學時、2學分,后續課程為辦公軟件高級應用。該課程于2013年立項為校級精品課程,2014年開始建設在線課程,2015年基本完成,同年下半年開始進行以翻轉課堂為主的混合式教學實踐,2016年被列入我校首批優質在線課程建設項目。為體現課程內容與課程名稱的一致性,于2017年將課程名稱更改為醫用計算機基礎,并進一步樹立其在各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通識核心和必修課程地位。教學團隊依據大規模在線教育和開放課程的特點精心組織課程內容,定期組織集體備課,探討教學方法,解決共性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于2018年被認定為湖南省首批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實踐和探索,考慮到不同專業對崗位能力存在差異,需要對教學內容有所側重,于2019年開始,在前期成果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進一步細化,對不同的專業進行差異化教學,該研究以護理專業為例。
在設計該課程之前,課程組調查分析了本校新生的計算機知識技能基礎、性別、文理科情況,調研和走訪了醫院了解護理崗位對信息素養及素質的需求等情況,同時通過期刊數據庫查閱文獻,學習OBE理念、課程開發方法,梳理、總結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經驗。課程組隨機調查了護理系新生300人,結果顯示,入學前有近90%的學生除了聊天軟件外,對其他軟件基本不熟悉,尤其在網絡和數據庫檢索等方面的信息意識、信息處理能力欠缺。300人中207人為文科生,占總人數的69%。可見,學生理工科基礎薄弱、差異大,顯然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已不能適應當前醫學教育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如何設計有吸引力、可測量的學習成果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是擺在課程組面前亟待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
課程目標的實現需要以學習任務為載體,即需要將課程目標分解為學習目標,以此對學習者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基于OBE設計理念,需要從崗位需求出發來確定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確定與具體的知識類型、學習成果有直接關聯,而學習任務的設計則應圍繞學習目標進行,并覆蓋整個學習目標。
在課程設計之前,課程組通過調研和走訪,了解到護理崗位所需的計算機知識技能中,電子病歷系統、護士工作站等信息系統,Word、Excel、PPT等辦公軟件在工作中應用相當廣泛,如工作計劃、月質量匯總、手術安排、手術期護理流程、生活自理能力(ADL)評估單、晚夜班及節假日質量督察表、工作量統計、績效考核、排班、健康宣教等系列內容都需要通過office辦公軟件制作填寫。在被調研的157名護理工作者中,有47.13%(74人)的工作者認為在課程學習后不能應付實際工作需要,必須通過后期自學、培訓才能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
通過上述調研結果,結合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組以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為基礎,結合中國人習慣的表達方式,制定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三維學習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態度目標,見表1。

表1 基于OBE的學習目標
本課程依據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以OBE理念為指導,將教學內容由原來的6個章節(見表2)調整為7個模塊(見表3)。新增模塊7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并分別在基礎知識模塊中加入醫學信息相關內容、網絡模塊中加入移動醫療相關內容,同時初步確定每個模塊的學時分配。

表2 計算機應用基礎內容框架

表3 醫用計算機基礎內容框架
確定具體的學習目標后,就需要確定達成目標的學習任務,它是教學設計中最為關鍵的步驟,也是后期教學策略確定、學習活動設計和學習資源開發的基礎。學習任務設計是將復雜的學習目標分解為更簡單的、可操作的小任務。同時也需要考慮任務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在必要時需要將大任務(項目)分成多個子任務。課程團隊在生源情況和崗位相關調查的基礎上,將護理崗位中的典型任務進行梳理、整合,形成具有一定綜合性的計算機應用典型任務,見表4。其中二級任務為一級任務的子任務,同理,三級任務為二級任務的子任務。在表格右側的“覆蓋目標”列中填寫了對應學習目標的編號,且學習任務覆蓋了所有的學習目標。

表4 學習任務設計

續表4
學習任務質量的好壞是衡量職業教育課程質量高低的標準[8]。由表4可見,這7個典型學習任務的設計是基于護理職業中典型的工作實際,高職醫學院校可以通過這些任務來組織教學,思路清晰、綜合性強。當然,在設計學習任務時,還需要綜合考慮學校的教學硬件條件、師資條件和生源情況。
在OBE理念的指導下,論文中設計的典型工作任務是工作過程中的一項綜合性任務,反映了護理職業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需要應用計算機完成的典型工作內容,以上學習任務的完成能有效縮短臨床適應期,促進護士職業能力的發展。以期為培養社會所需的較高信息素養的醫護人員提供條件,為兄弟院校提供參考,也為其他公共基礎課程的改革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