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祝水琴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浙江寧波 315800)
大型企業在同行業中生產力相對先進、管理制度更規范,具有用工需求大、實踐崗位多、實踐教學場地齊全、人員配備完整等優勢,對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充分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滿足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我國開展校企合作模式與較為成熟的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結合近幾年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在體制機制、合作內涵、雙導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1]。
(1)需要進一步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建設。
我國還未形成一種較為成熟的校企合作職業教育模式,在相關法律法規、配套政策與經費等方面缺乏較為完備的支持校企合作的法律和政策體系[2]。
(2)“雙主體”育人和“雙身份”管理的制度設計還不夠健全和精細化問題。
在開展雙主體育人外部環境和制度不理想的情況下,對學校如何精細化設計校企雙主體育人實施環節、勇于創新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實施校企共育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教學常規,涉及多方因素和長效機制保障,因此在校企對接、課程安排、教師工作、企業教師落實、學生學習場所和學習時間的變化等,都會對目前的管理帶來沖擊,協調工作相當多,加強動態管理是關鍵。
(3)企業兼職教師校內教學不足,“育人雙導師”中企業一方參與度不夠問題。
企業工程師受制于企業本職工作任務和企業管理制度,對學校正常教學秩序有較大沖擊[3];企業工程師雖具有較高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較大欠缺; 學校對企業兼職工程師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在目前開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中,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企業師傅更多專注于生產任務,對學生的指導不夠;企業師傅指導的學習內容與課程規劃內容存在脫節現象。企業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的制訂方面參與度不夠,只是提一些方向性的建議,系統性的工作都還是由校內教師完成。
(4)“教學雙任務”的設計和實施問題。
要求學生在校學習和在企業實踐時都有相應的學習任務和實踐任務,同時要保證學習任務和實踐任務相輔相成,如何通過雙導師團隊根據教學和實踐內容設計教學任務、銜接雙任務是其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4]。
(5)雙主體評價體系的創建問題。
目前大多數校企合作模式中,在考核評價環節多以學校為主,企業適當進行配合,評價體系尚不夠規范完善,行業對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認可度小。如何構建一個動態的,以崗位群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要求為標準的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多元化、多維度考核評價,又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區域智能制造產教聯盟平臺上,通過雙機制滿足人才供需和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在辦學主體、師資隊伍、教學內容、考核評價4 個維度進行人才培養探索和實踐,“一平臺、雙機制、四維度”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 所示。

圖1 “一平臺、雙機制、四維度”人才培養模式
發揮區域智能制造產教聯盟平臺的統籌協調作用,2 個行業協會、80 多家龍頭企業和學校搭建合作育人平臺,明確各方職責。校行企構建“定點監測、定期調研、多方會商”的人才質量保障機制,構建“三方聯動、雙向調整”的人才供需動態調整機制。通過在區域內80 多家典型企業開展崗位需求和技術發展定點監測,每年兩次對智能制造企業、畢業生和在校生進行定期調研,組織用人單位、行業和院校專家多方會商診斷,適時傳感、分析全局性和區域性的崗位需求與技術發展變化。每年發布《裝備制造類專業調研報告》,行業根據監測和分析結果對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和企業發展戰略進行預測、預警、指導和咨詢;企業根據有效人力資源供給和技術發展趨勢,動態調整產品、技術、崗位結構,優化發展戰略;學校隨區域產業需求動態調整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標準和教學內容。通過三方聯動,促進了人才供給結構與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的有效對接。學校與企業合作實踐“辦學雙主體、育人雙導師、教學雙內容、考核雙評價”的四雙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從管理的角度考慮課程安排、學生管理和制度設計,從教學內容角度考慮課程內容設計、考核方案設計,從人的發展規律考慮每一階段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與教學訓練的關系。“四維度”人才培養模式綜合考慮各個角度,分別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設計和實施,充分體現開放性、發展性、彈性的特征。
“四維度”即在教學主體、教師隊伍、教學內容、考核評價四方面分別實現辦學雙主體、育人雙導師、教學雙任務、考核雙評價。校企合作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共同承擔教學、管理、經費投入等責任[5]。建立符合企業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課程體系,制定并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的流程,形成“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崗位實踐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結構,學生在校學習和企業實踐相輔相成,學生在校內學習部分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部分企業文化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延伸到企業教學,企業“師帶徒”指導學生完成崗位實踐任務,學生兼具學生和員工的雙重身份,形成學習驅動下的工作,工作場景中的學習。校企雙方指導教師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相互交流,形成雙導師師資隊伍,校企雙方共同成為人才培養的主體。
組建由學校領導和企業領導組成的工作指導委員會,成立相應的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政策和設計方案、制定制度全面管理,實行雙運行管理;工學交替分段教學創建雙貫通課程體系,實行課程、課堂、師資、管理的貫通;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創建學習情景和工作場景的雙互置教學方式; 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教學評價,創建雙主體評價體系。
組建由學校領導和企業領導組成的工作指導委員會,成立相應的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政策和設計方案、制定制度全面管理,企業與學校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實行雙運行管理;建立定期會晤制度,使“四維度”人才培養實踐工作成為深化校企合作、雙主體協同育人的重要抓手,協同開展人力資源服務、拓展科技合作與技術服務,形成產業集聚與企業服務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產教融合合作基地和紐帶[6]。
建立校企共同培養、共同評價的雙主體育人機制,確定雙方的責任與義務,校企共同制訂和實施招工方案,依照共同培養、日常管理、評價等方面的制度,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實訓標準等,企業根據學徒的具體表現,在教學期間進行考核,并根據考核結果淘汰或者增補。
建立校企互聘共用的“雙導師”教學團隊,完善“雙導師制”。企業選派部門經理或優秀高技能人才作為師傅,對學員的在崗培訓及未來發展進行規劃。同時為每一名學員選派師傅,對學員一對一指導和幫助。企業規定帶徒師傅的職責,帶徒情況納入企業年終的業績考核。學校遴選實踐能力強和教學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作為學員的校內指導教師,學員在學校導師和企業師傅的共同指導下完成一個項目,期末對學員的學期項目(作品)進行評估,根據學員的項目(作品)的完成情況對指導教師進行考核。
校企雙方協同進行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崗位職業能力課程以及崗位實踐鍛煉的分段式、階段性培養,培養過程中校企培養地點輪換、教學方式互置,注重教與學的漸進性,第一年,學校實施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等課程教學,企業實施企業通識課程與企業文化課程的培訓。第二年,學校實施專業能力課程的教學,為學生專業能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具備從事專業職業崗位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同時,學生在企業得到針對企業具體實踐崗位能力課程的培訓。第三年,經過校企雙方兩年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與訓練后,走上生產實踐崗位,通過為期約一年的崗位實踐,最終具備企業職業崗位能力。
以崗位群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要求為標準構建動態考核評價體系,校企共同管理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考核評價。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結合職業能力標準設計考核方案,采用“過程性考核+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依據不同階段不同崗位的特點制定各階段考評內容能反映學生基礎理論、理論應用、實踐技能的掌握情況及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體現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學校主要通過理實一體化項目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論應用的掌握情況,企業主要通過崗位任務考核學生的實踐技能及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1)發揮校企“雙主體”各自優勢共同實施人才培養。建立校企聯合培養、雙主體育人的長效機制,完善學員培養的教學文件、管理制度及相關標準,推進專業教學標準、職業資格標準、行業技術規范有效對接,建設形成專兼結合、校企互聘互用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使學生獲得個性發展與工作崗位需要一致的職業核心能力、職業素養、職業崗位實踐能力。
(2)“雙貫通”課程體系實現了4 個轉變。建立符合企業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課程體系,制定并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的流程,形成“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崗位實踐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結構,從單純的校內授課轉變為“雙導師”配合授課,從校內課堂教學轉變為校企協同“雙任務”教學,從單純強調學生動手能力培養轉變為既懂技術又有職業素養的發展型人才,學習者從單純的學生身份轉變為既是學生又是學徒的“雙身份”。
(3)“雙導師”優化“雙師”結構隊伍。一方面,校內教師主要負責理論指導,企業教師主要負責實踐指導,可以有效地解決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中雙師結構相對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與企業合作,將企業專家聘任為兼職教師,指導學員的具體實踐,這樣采取專兼結合、合作指導、各有側重、優勢互補、切磋經驗、互相配合,把學校的優勢和企業的優勢緊密結合起來,校內教師也可以從中學習企業專家的實踐經驗,取長補短,有利于更好的教學。
(4)“雙任務”拓展課程教學資源。學生在校學習和企業實踐相輔相成,在校內學習部分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部分企業文化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延伸到企業教學,企業“師帶徒”指導學生完成崗位實踐任務,學生兼具學生和員工的雙重身份,形成學習驅動下的工作,工作場景中的學習,雙場地產生的雙任務充分拓展了課程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