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教會學生如何選擇、使用恰當的寫作材料是重要的一環,因為合適的材料能夠使文章生動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小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教材,教材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提供了優秀的寫作素材。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將寫作素材收集意識融入每一節課中,教學生從每一篇課文中收集習作素材。
比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觀潮》一課時,教師可以布置課前預習,請學生找出描寫觀潮景觀的語句。在授課時,教師講解文章結構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讓學生明確這篇文章的寫作意義,進而提問:“文中描寫觀潮的語句是怎樣寫出來的?”通過這樣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寫作的背景,讓學生明白作者能寫出這樣的好文章,是因為作者親自觀察漲潮的過程并記錄下來,然后再進行創作的,經歷了一個從素材收集到成文的過程。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也可以將同一類的課文組合在一起進行講解和回顧。例如,教師將《秋晚的江上》與本篇課文放在一起進行講解,開設專題討論課,讓學生通過思考或者小組討論等形式挖掘課文中比較好的描寫方式、詞句等,并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對比。這樣的做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主動思考如何將這些素材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生活是一切創作的源頭。小學生在初步了解教材內容之后,需要進一步積累寫作的素材,這就需要小學生去觀察去思考,才能夠建立自己的素材庫。
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習作課《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身邊的同學,寫一篇描寫同學的文章,不透露同學的姓名。在講評的時候,教師請學生分享各自的習作,并讓其他同學猜測習作描寫的是哪一個同學,看看哪個同學描寫得生動、準確。通過這樣的方式,同學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生活中足夠認真地觀察,是寫出優秀作品的前提。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培養留心生活的好習慣,同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使習作的內容更加真實。
閱讀是開闊學生視野的最有效的方式。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不僅可以逐步擺脫學生身邊的小圈子,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還可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念,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依據學生所學,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清單,讓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能夠通過課外閱讀學到更多的知識,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的習作課《_____讓生活更美好》時,教師應當適當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這樣才能夠有利于學生進行適當的創新。這個作文的題目原本是電視中的廣告詞,如果不進行適當的課外擴展,學生就容易形成思維定式,比如“科技讓生活更美好”,這就失去了半命題作文在激發學生自主創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方面的作用,這樣的作文也難以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在寫作課程開始之前,給學生下發一些同類型的文章,讓學生自主閱讀,然后在班內討論,分享各自的觀點。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理清作文思路,打開想象空間,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總之,寫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選材是寫作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在幫助學生選材的過程中,教師應立足課本,進行適當的課外拓展,幫助學生養成在生活中獲取素材的習慣,這樣才能使習作的內容更加充實,更具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