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郭里園新村小學校 陳 清
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運用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本文分析了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并且探討了具體的應用策略,以期提高教學質量,構建高效數學課堂,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為其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學中最常采用的信息技術就是多媒體技術,其具有圖文并茂的特點,能夠呈現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形式的知識內容。數學學科本身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對于小學生而言理解難度較大,所以容易感到枯燥、厭煩。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直觀地呈現原本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攻克教學重難點,降低學習難度,提升學習效果。
信息技術的一大特點就是交互性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可以豐富教學資源,還可以讓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比如教師可以運用電子白板、微課等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學習自主性,讓知識的走向由原本的單向灌輸轉變為雙向流通,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鍛煉其分析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知識運用能力等綜合能力。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交互性強的特點,教師不僅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還可以在課堂中增進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以信息技術作為媒介,淡化學生直接面對教師時的緊張感和懼怕情緒,通過多樣化的師生交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布置合作學習任務,組織其進行小組討論,集思廣益、互相補充、共同進步。
教師要及時地更新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經驗入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增加教學的趣味性,直觀地呈現原本枯燥的數學知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營造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數學問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講解“角的初步認識”中“角的大小”這部分知識時,教學重難點是會用簡單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但是許多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畫的射線越長,角越大”。為了糾正這一問題,教師在課堂開始創設了以下情境:“動物幼兒園今天舉行了數學大賽,小貓和小狗分別畫了一個角(如圖),而且都說自己畫的角更大,其他小動物不知道該怎么辦,聰明的小朋友們能幫他們比較大小嗎?”低學段的學生對此很感興趣,但許多學生憑借視覺印象認為小狗畫的角(紅色的)更大。因為沒有可靠依據,所以教師讓大家自己在練習本上畫一畫,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大小。有的學生選擇將兩個角剪下來,讓頂點和一條邊重合,然后比較大小;有的把兩個角描下來重疊比較;還有的用硬紙條做成活動角比較。在親自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發現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就越大,教師按照學生的方法將大屏幕上的兩個角重疊,結果學生發現它們一樣大!于是大家又得到一個結論:角的大小和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整堂課內容豐富而有趣,學生既享受了學習過程,又學到了數學知識。

數學知識的顯著特點就是有很強的邏輯性與抽象性,但是對于年齡小、思維能力不發達的小學生而言,許多知識點是難以理解的,如果教師在講解時沒有幫助學生突破這些重點和難點,那么學生很可能產生厭學、畏難心理,打擊學習的積極性,逐漸形成惡性循環,降低學習效率。而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講解公式、性質、概念等的推導過程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演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喜歡數學學習,提高其課堂參與度。
比如,在講解“圓柱的體積”時,教師先帶領學生回顧之前講過的立體圖形及其體積的計算方法,然后回顧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如何推導的,接著運用多媒體設備呈現一個圓柱體,并提出問題:“我們把圓轉化成了近似的長方形,大家猜想一下圓柱體可以轉化成什么圖形?”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見解,在一段時間的交流和討論后,點擊課件演示從圓柱中心軸處將其平均分為16份、32份、64份后拼成的長方體,讓學生說一說發現了什么。有的學生發現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長方體的底面積就是圓柱的底面積。教師要求學生進一步歸納總結,得到圓柱的體積公式,學生成功得到了V=S·h=πr2h。
一個班級內學生的層次是不同的,并不是只靠幾名優等生就能撐起整個班級,要想獲得整體的進步,就要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按照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實施分層化教學。為了減少工作量,教師在備課環節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前在互聯網平臺或者教育資源庫中選取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練習題目,在課堂上講完某個知識點或者某個章節的內容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相應難度的題目作答,這樣可以切實鍛煉學生,使其有所提升,解決學困生不會做、學優生不想做的問題。
比如,在講解“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時,教授完基本的運算法則后,教師用大屏幕呈現了三組題目,第一組適合數學基礎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困生,基本都是“1.25×2+2.5×5+3.5×3”等只有小數或只有分數,或小數和分數都有但只涉及加法和減法的式子;而第二組適合數學基礎和學習能力一般的中等生,題目中同時包含小數和分數,但只有兩種或三種運算符號,復雜程度不高;第三組題目適合數學基礎和學習能力較好的優等生,同時涉及小數、分數、百分數以及小括號、中括號等符號,難度較大。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適合的題目,這樣每個人都有能做、會做的題,不會打擊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優等生、中等生充當小老師,大家互相幫助和補充,提升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趨勢,也是優化教學模式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師在平時要多學習,注重自我提升,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推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增加數學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愛上數學學習,自主融入課堂之中。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演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性,實施分層化課堂教學,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