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簽名
這些年來,生鮮農產品線上線下的話題一直眾說紛紜,但不管誰在說、怎么說,有一個事實是大家都認可的,那就是生鮮農產品線上交易無論怎么熱鬧,生鮮農產品的線下交易,占據著農產品流通的主導地位。
前幾年,筆者親眼看到幾家生鮮農產品電商平臺(下簡稱平臺),是如何“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初始,筆者以為塌掉的只是少數“高樓”,就寫了一篇文章《不知死焉知生》,期望后來的平臺經營者們能汲取失敗的教訓,不再繼續當行業的“先烈”,而要成為行業成功的先驅。遺憾的是,這一期望并沒有實現。試看如今的生鮮農產品電商現狀,就相信筆者此言不虛了,直接反映在消費端的就是:大家很少見到大街上穿梭來往的快遞車上有生鮮農產品;不要說習慣了每天上菜市場采購的大爺大媽,就是自稱“剁手一族”的年輕消費者,過去和現在也都較少網購生鮮農產品。想想這也難怪哦,如今的年輕人要么在父母家蹭飯,要么叫外賣或者下館子。
而令人奇怪的是,有些人包括一些專家,一直在很認真地呼吁:農產品市場甚至農批市場也應大力開展線上電商,并將之與補短板掛起鉤來。對此高論,筆者實在不敢茍同。之所以不敢茍同,緣于國內國外兩方面原因。
首先是國內的傳統。我們中國人從來都講究眼見為實。舉個不一定恰當的例子,就好比找對象,如今科技這么發達,有幾對是在網上“成交”的呢?還不都是在熟人圈子里自己看中或別人介紹的嗎?就連一度盛行的公園相親角,老爸老媽的苦心又有幾個年輕人買賬呢?原因主要也是因為在那里只能看到對方的照片和資料,大多數連照片也看不到,孩子不讓公示于人。說來說去,就是因為違背了人們的一個起碼認知:眼見為實!說到這兒,再聯想到網上買菜等,大家也就都懂得了。
此外還有國外的經驗。國外一些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電商比我們發展得早,網購商品五花八門,可就是很少有在網上買吃的,生鮮電商更是微乎其微,幾乎不成為一個行業。如日本最著名的筑地市場,建于1935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市場之一,市場分為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內部市場主要從事生鮮海產的批發和交易;而旁邊的商店街則稱為場外市場,集中了各色日料店、海鮮店、蔬果店等。再如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北市場(Noordermarkt),該市場除了批發競拍,每周一和周六在此還有專門的有機農夫集市,主要售賣有機原生態食品,受到阿姆斯特丹人的熱烈好評,每周六都是人潮涌動,到處可以買到全阿姆斯特丹最新鮮最好吃的有機農產品。
以上說明了什么?只能說明一個事實和道理:無論互聯網多么發達,生鮮農產品還是要以現場交易為主,特別是對于農產品產品標準體系還不完善的我國,還是要“眼見為實”,用句耳熟能詳的話說,就是要有現場體驗感。這主要是因為,只有標準化的商品,線上才有完全替代線下的可能,但對食用農產品這類具有體驗性特點甚至需要試吃的消費,線上是永遠不可能替代線下的。這種體驗感,體驗的不僅是人間煙火氣,更重要的是消費者能通過體驗,對產品的新鮮度更加放心,從外觀、顏色、氣味、產地、價格都有個性價比的直觀感受。
最后,有人可能還會說,以線下為主可能會失去很多年輕消費者。前面說了,年輕人網購的主要產品,過去現在乃至今后并不是生鮮農產品,此其一;大爺大媽們都喜歡現場購買生鮮農產品,因為可以先嘗(挑)后買,而這只能在線下完成,此其二;別以為年輕人就只圖方便不顧食品安全,生鮮電商雖然自稱是冷鏈配送,可是,在以快遞為主要運輸方式的城市生鮮配送過程中,消費者能監督到其冷鏈全程不斷鏈呢?此其三,同時也是生鮮農產品線上永遠不能代替線下消費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作者系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城市物流分會副會長)92A3BC87-AD0F-4243-BC79-3E3FF4B3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