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朝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陜西西安 710054)
在2018 年紡織行業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代表中紡聯向參會代表委員們介紹行業發展情況。生態環境保護是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攻堅任務,也是紡織服裝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越來越多的紡織服裝企業都將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作為重要任務,綠色發展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之一。探究如何實現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治理紡織服裝行業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自20 世紀90 年代起,我國紡織服裝生產及出口數量已位居全球首位,紡織服裝行業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紡織原料中的雜質是污染源之一。原毛、原棉、蠶絲和原麻等天然纖維都含有很多雜質。這些雜質在紡織加工前必須提前去除,否則會產生新污染[1]。以天然木材、棉短絨等原料制成的人造纖維,雖然性能與天然纖維接近,也可以生物降解,但制造過程會產生有害氣體和污水污染環境。生產合成纖維的原料雖然雜質較少,但為了調節纖維摩擦性能,防止或消除靜電積累,保持柔軟以順利紡絲、拉伸、加彈、紡紗及織造等,一般在紡絲過程中需要加入各類油劑,合成纖維本身的低聚物也會溶出,從而污染環境。紡織服裝產業每年排放的金屬化合物較多,既污染水和土壤,又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與能源消耗[2]。
在紡紗和織造過程中,設備會產生大量噪聲污染,紡織廠噪聲總體為90~100 分貝;細紗車間噪聲約95 分貝;織布車間噪聲可達100 分貝以上。這些噪聲會直接危害工人的身體健康,很多織布車間的工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聽力衰減,甚至患有職業性耳聾[3]。此外,紡織生產還會造成空氣污染,原毛分檢和洗毛車間也會產生大量雜質污染空氣,化學纖維生產過程會使用大量二硫化碳和硫化氫作為合成原料,由于工藝原因和過程控制不徹底,廢氣排放較多[4]。在紡織生產過程中,煤炭作為鍋爐燃料會排放大量的廢氣和煙塵。此外,漿紗車間的廢棄漿液,特別是PVA漿液也會造成污染。
在紡織企業傳統前處理工藝中,退漿、煮練、漂白、絲光和洗滌都需要大量水。傳統染色工藝不僅耗水、耗能,還會隨廢水排出部分染料和染色時使用的添加劑。廢水中包含大量影響水生動植物生存的有害物質,有些甚至是危險的致癌物。印染時每加工100 m 織物會產生3~5 t 廢水。我國印染工業廢水中的污染物平均含量是國外的2~3 倍,單位用水量比國外高3~4 倍;每排放1 t 廢水會污染20 t 水體[5]。由于紡織品種類繁多、更新速度快,新原料、新助劑不斷應用于生產,廢水成分比以前更復雜,處理更困難。PVA 漿料、合成纖維的堿性降解物(包括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以及新型助劑被大量應用于化纖織物的開發和新的印染后整理技術,許多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機物進入印染廢水。廢水COD 由以前的幾百mg/L升至2 000~3 000 mg/L,傳統的化學沉淀和氣浮法對這類印染廢水的COD 去除率僅為30%左右,原有的生物處理系統COD 去除率從70%降到50%左右[4]。紡織產品的加工趨向多品種、小批量,不同工廠的印染廢水排放量和成分也都各不相同,所以印染廢水處理難度很高。
快時尚品牌以親民的價格和時尚、潮流的風格贏得消費者青睞。快時尚行業的興起使潮流變化越來越快,大量衣物因過時而被丟棄。我國每年大約有2 600 萬t 舊衣服被當作垃圾丟棄,這一數據將在10年后升至約5 000 萬t。對紡織服裝行業而言,舊衣物回收一直是難題,大多采用填埋或焚燒方式處理,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由圖1、圖2可以看出,紡織印染廢水排放量每年20 億~23 億t,約占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的11%;COD 排放量每年24 萬~30 萬t,約占全工業行業排放總量的9%。印染過程產生的廢水和污染物總量占紡織行業廢水的七成以上,分別居全國工業行業第二和第四位[5]。但廢水和廢氣排放量逐年下降,表明國內紡織印染行業已經加強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力度。

圖1 2009—2014 年紡織印染廢水排放量

圖2 2009—2014 年紡織印染廢水COD 排放量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一。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目標是建設美麗中國,突出解決環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絕不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發展,應重視環境問題并加強治理力度。
2.1.1 促進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環境保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環境和物質基礎。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同時進行才能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水平,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提升綜合國力。
2.1.2 實現可持續發展
過去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快速消耗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消耗了大量資源。生態問題成為制約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強環境保護不僅可以改善被破壞的環境,恢復生態,還可以保障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
2.1.3 體現以人為本
安全健康的環境是生活的根本,只有保護好環境,才能保障人民生活。保護環境是以人為本的直接體現,通過保護環境可以確保生產生活安全,確保人民群眾用水、空氣和糧食安全。
2.2.1 提高企業競爭力
市場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環境因素比以往更重要。企業需要不斷優化自身,做好產業升級,采取綠色發展戰略,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創造利于企業發展的空間,維護企業自身利益。
2.2.2 幫助企業有效規避風險
在全球倡導環境保護的今天,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想要健康發展,離不開綠色通行證(ISO14000 和環境標志認證)的保障。企業應完善環境保護制度,改造老舊生產設備,研發新技術,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綠色發展,為企業樹立正面形象。政府應當鼓勵紡織服裝企業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積極參與環境管理認證。促進紡織服裝業健康發展,最大限度規避風險。
2.2.3 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國內環境壓力巨大,紡織服裝企業需要把握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間的平衡。紡織服裝企業應嚴格遵循國家環境保護政策,把節能減排、環境保護作為企業頭等大事,做到超前規劃、優化設計,確保減少企業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
環境問題是當前的熱點問題,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政府缺乏宏觀調控手段,沒有為企業指明發展方向。環保部門手段單一,主要以關閉停產、限制生產等方法監管,缺乏投資引導、技術改造支持等措施。有些地方政府搞一刀切,讓企業整體停產,使紡織服裝企業無法正常生產、投資。政府應建立環境評價體系,鼓勵企業開展技術革新,正面引導企業,限制生產高污染產品。
企業生產一定會造成環境污染。紡織服裝企業要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綠色生產,需要相關的科技手段作為保障。環保技術得不到有效改進,專業環保人才稀缺是制約紡織服裝企業節能減排、綠色生產的瓶頸,企業在環境保護道路上舉步維艱。只有不斷創新,研發新技術才能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保護環境,促進企業良性發展,提升企業的綠色競爭力。
不少紡織服裝企業只追求利潤,目光不夠長遠,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在生產中只考慮成本,缺少環保投入。要提升企業環保意識,鼓勵節能減排,使綠色消費、綠色產品、綠色發展成為行業發展的宗旨。
(1)材料成本。要做到綠色生產,原材料非常重要,不同的原材料成本差距很大。(2)其他成本。紡織服裝行業成本增加是普遍現象。紡織服裝企業要想綠色生產,勢必增加投入,導致企業成本費用增加。
環境保護監管措施應科學合理,有效平衡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關系,兼顧防治污染和經濟發展。政府應支持紡織服裝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改造老舊設備,發展新工藝、新材料。優先給予做好環境保護措施、完成設備升級、應用環保技術、有效治理污染的企業好評,打破一刀切,讓符合排放標準的企業正常生產,不符合排放標準的企業停產整頓。
紡織品原材料的選擇是紡織服裝企業實施環保措施的首要考慮。在選擇原材料時,必須了解材料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需要將無毒、無污染、有利于人體健康、可回收利用的生態纖維作為服裝產品的首選。紡織服裝企業借助原材料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服裝生產模式是服裝行業贏得消費者信賴、擴大市場占有率的關鍵。首先應大力提倡生產有機棉,利用基因技術改良棉花品種,提高作物抗病蟲害能力,種植作物過程中用有機肥料代替農藥化肥,杜絕環境污染。其次,我國在20 世紀90 年代曾經從美國引進3 種彩色棉花種子。國內研究人員在引進品種的基礎上,利用“彩色雜交棉生產技術”成功培育出多種色澤的彩色棉花品種。在加工過程中減少化學印染,減少廢氣、廢水的排放,節省染料成本。彩色棉成品減少了傳統紡紗、織布和成衣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環節。在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進程中,彩色棉花作為棉紡織工業的優質資源將起到重要作用。
鼓勵企業推廣綠色環保新技術,減少污染排放;使用節能新設備,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率;加大關鍵性技術的科技研發,改進染整加工技術,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針對紡織企業污染現狀,國內科研團隊開展新酶制劑與綠色生物紡織工藝的開發工作,研發出多種復合生物酶制劑投入紡織生產。生物酶技術在改進染整加工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和節約能耗等方面都具有優勢,用于棉織物退漿精練,可以高效分解淀粉和聚乙烯醇漿料,作用于棉纖維外層結構的果膠層。使用新研發的復合酶制劑可以合并完成前處理工藝的退漿和精練;進行長車工藝處理可以在50~55 ℃低溫下進行,節約蒸氣50%;冷堆工藝只需要25~35 ℃,節約蒸氣25%;冷堆工藝比堿法工藝減少部分履帶傳動水洗工序,可節省40%的電量和50%的用水量。使用生物酶制劑退漿精練后的廢水不含燒堿,無需中和,可以節約大量酸性試劑和水資源。用生物酶制劑替代燒堿退漿和精練,可減少40%的燒堿用量。復合生物酶制劑的應用可以顯著減少廢水排放。
由于污水處理能力不夠,國內的小印染廠可以與大印染廠重組,建立大型污水處理廠,使用新型涂料轉移印花、無甲醛及生物酶整理等技術,解決紡織服裝企業廢水的排放問題。加大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加快產業升級。在生產過程中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實現綠色環保,降低生產成本,實現企業轉型升級。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紡織服裝淘汰周期越來越短,廢棄的紡織纖維制品越來越多,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國內對紡織纖維制品的回收處理主要按棉、毛、絲、麻分類收集,回收利用后再進行紡紗、織布。未來應做好:(1)借鑒垃圾分類管理經驗,對廢棄紡織品進行分類管理并制定管理辦法,廢棄紡織品按照纖維類別投放,拆除紡織品紐扣、拉鏈等便于回收;(2)加強對紡織品回收工作重要性的宣傳,提高人們的認知能力[6]。逐步建立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體系,利用現代科技提高紡織廢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開發廢舊紡織品再利用。棉紡織廠廢料處理后可加工成可紡纖維;絹紡原料、廢蠶絲可用于開發醫療產品;羊毛脂回收后可用于化妝品和醫藥領域等。將循環再生纖維應用范圍擴大到產業、家紡和服裝領域。目前已有部分企業采用全新的纖維溶解技術溶化回收舊衣服。同時完善廢舊紡織品回收和再利用基礎統計工作,開放二手市場。
ISO14000 環境管理系列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環保型生產標準化規范文件,ISO14001 是該系列標準的第一號文件,由世界環境技術委員會于1996 年9 月1 日頒布,旨在督促世界各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環境保護。企業在生產中不僅要注意清潔,減少資源浪費,還必須保證產品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無害,產品報廢后處理方便,不污染環境;協調各國口徑不一的環保法規,減弱其對國際貿易的阻礙。全球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ISO14000 系列標準已得到很多政府和企業的響應,對綠色紡織材料的要求將成為新的關稅壁壘。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應深化對ISO14000 系列標準的認識,以適應國際市場變化,應對綠色壁壘、提高企業競爭力。
21 世紀是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時代。政府應按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加強監管、統一規劃、協調發展。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應加快行業技術進步、做好產業升級、推廣清潔生產、投身環境保護。高科技制造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帶來高能量效率,大大提高水的利用率,減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服裝工業也應逐步轉向使用安全的生物技術生產服裝面料,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前提下發展和建設,保證我國經濟建設與社會環境和諧共存、協調發展。只有認識到綠色生產是紡織服裝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關鍵,生態和環境保護是未來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的必然道路,才能做到既有“綠水青山”,又有“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