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石安其琛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樹人成效進一步提高。早在2016年,上海市即在高校中探索課程思政改革,各類課程按照功能定位,明確各自的改革方向,推動全方位全過程育人。課程思政是以專業課知識的教學為載體,在教學中加入思政元素,助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及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面對信息化浪潮的到來,人們獲得信息的方式從原來的報紙、電視等傳統的媒體工具發展到包括抖音、快手、頭條等手機APP的新媒體工具。對于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學生來說,如何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僅需要高校開設思政課程,也需要在專業課程等其他類別的課程教學中加入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在學生心中,從而避免學生人云亦云,被錯誤的言論、消息所誤導,對各類接收到的信息形成自己正確的判斷。
2016年,精算學作為一門新的本科專業第一次獲得教育部批準并開始招生。精算專業教育在中國起步較晚,相應的本科課程體系一直在更新變動中,目前對精算學各門專業課程中思政知識點的研究結果較少,課程思政開展的經驗不足,如何在精算專業課程中更好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顯得更加緊迫。
《綱要》指出,針對不同的課程類別,要有相應的建設重點和方向。比如對于專業課程,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
相對于其他專業來說,一方面,精算學專業作為一個年輕的專業,對各類專業課程中存在的具有思政元素的知識點的挖掘和相關的研究較少;另一方面,精算學專業雖然是理學類專業,專業課程難度較大,但在很多高校又是在保險學院或金融學院設立的,精算學專業培養的人才一半以上會進入保險公司,所以專業課程就必須要和保險業務需求相結合。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需根據精算專業課程的特殊性,發掘精算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的目標。
筆者從事高校的精算學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多年,根據《綱要》精神,結合精算學專業特點,從精算的歷史和中國早期重要的精算師的經歷中,認真梳理了精算學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人文知識和精神內涵,旨在通過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增強文化自信。

表1 中國精算歷史上部分重要人物及其經歷
中國精算業的發展是靠早期重要的精算師推動的。在中國精算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人物有呂岳泉、陳思度、陶聲漢、李守坤等,可以從他們取得的超凡卓越成就的角度幫助學生樹立四個“自信”,同時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導向;從他們坎坷又苦難的人生經歷中汲取精神力量,培養學生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優秀品格。
精算學專業課程具有知識覆蓋面廣、多學科多專業交叉、難度較大的特點,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數學基礎。然而實際面對的學生又大多是非數學專業的學生,數學基礎并不牢固。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將知識點講清楚、講明白,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擴展,注重培養學生觸類旁通、活學活用的能力,比如在《金融數學》這門課程中學到的金融衍生品是不是在《投資學》中也接觸過?
在教學環節中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挑戰的精神。由于精算學專業課本中符號較多,在教材的編寫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打印錯誤或者計算錯誤,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自己去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適時教育學生“盡信書不如無書”“人無完人”,引導學生塑造創新精神和包容向善的價值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專業教師與本專業的學生接觸比較多,正常情況下,授課機會至少每周有一兩次,因此專業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也要結合價值觀的教育。比如,在課堂上進行保險產品設計的教學環節,在學生講解自己設計的保險產品時,適時地提醒學生,他的設計是否反映了“以人為本”“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體現了社會責任感,這些思想就會在無形中傳遞給學生。

邀請在公司工作的精算師等實務專家走進課堂,聆聽他們講述自己的職業發展軌跡和行業前沿知識,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對成為精算師這一職業的榮譽感。同時,鼓勵和引導學生去保險公司進行專業實習體驗,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體會精算師這一職業的神圣,激發歸屬感。
專業教師通過和保險公司的對接,進行產學研貫通,及時了解行業動態,在課堂講解精算職業發展規劃,讓學生了解和感受精算師這一職業的發展和工作環境等情況,增強學生的職業榮譽感。
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適當引入真實案例,從正面案例中總結經驗,從反面案例中吸取教訓,并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厚植家國情懷。在講到金融衍生品創新的時候,以反面教材,如國儲銅事件為例,教育學生在面對金融市場中的投機誘惑的時候,始終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控制野心與貪欲,珍視國家給予的信任,把保護國家資產不受損失放在首位。
專業教師在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上發揮著主導作用。精算學課程作為理論知識繁雜、覆蓋多學科知識點、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更應該在《綱要》的指引下積極探索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眾多的精算大師多成長于一戰和二戰期間,他們的人生在時代的潮流中經歷了不可抗拒的苦難,但是他們頑強不屈,始終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秉持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光榮信念,他們的事跡是最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素材。作為專業課教師,最重要的是培養自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能力,通過教師團隊協作,共同研討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元素,積極參加思政方面的教學培訓,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自覺意識,提升思政教學能力。重視思政元素和職業能力發展的結合,引入保險行業精算師進課堂,與學生近距離接觸,提高學生的職業歸屬感和獲得感,充分調動學生的潛力和積極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樹立學生的職業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