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增庚
一、教材分析
《利用全等三角形測距離》是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及其判定條件之后的一節綜合應用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通過構建全等三角形、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為后續學習三角形相似、四邊形等平面幾何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八年級學生。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等相關知識,同時也學習了利用尺規作三角形和圖案設計的方法。在學習前述內容時,學生經歷過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但本班學生總體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強、數學知識綜合應用意識不強、數學轉化思想尚未穩固樹立。因此本節課需要結合這些實際,在設計上予以關注解決。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在教材的地位作用,結合本班學生實際,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鞏固和加深對三角形全等的性質及判定的掌握理解;
2.通過動手操作探究、利用三角形全等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積極性;
3.學生在情境活動中學會觀察、討論、推理、驗證,養成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等數學學習習慣,體會化歸與轉化的數學思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質及判定相關知識,將實際生活情境中不可測量的距離轉化為可測量的距離。
2.教學難點。通過構建數學模型,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強化化歸與轉化的數學思想。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尺子、繩子、牙簽、透明膠布。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八、板書設計
九 、設計理念
本節課按STEAM教育理念設計教學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倡導項目式學習活動。開展項目化、主題式學習活動是STEAM教育模式的特點之一。活動由教師圍繞教學內容提煉主題,提出任務、問題及要求,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對相關數據信息進行收集、整理、推斷和分析,從而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的學習活動安排,以問題解決或任務完成為導向,由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問題解決方案,有助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更加主動梳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找到當前問題的突破口和最優解決方案,從而有效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突出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STEAM教育重視建立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本節課的設計由淺入深,始終注意建立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3個項目式學習活動的安排都與生活生產實際息息相關,且層層遞進,學生參與度高、積極性強,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得到充分調動,教學目標的達成更有保障。
3.教學過程突顯建構性、綜合性和生成性。本節課在設計上,通過3個項目式學習活動串連,將教學目標滲透其中,教學條理、層次分明。在學習活動開展中,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形式自已進行實操、分析、推理及驗證,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自已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及形成的全過程。同時,通過問題式、情境化的過程體驗式學習,使知識目標全面、有效地達成,并促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實現。
4.重視滲透數學思維方法。本節課采取學生自主探究、評價匯報等方式,通過構建全等三角形、建立數學模型,將不可直接測量或難以準確測量的距離轉變為可直接測量的直線距離,并讓學生自已歸納總結探究過程、測量方法及結果,教師適當給予點撥引導,幫助學生學會構建知識體系和提煉思維方法,體會化歸與轉化的數學思想,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提升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