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保軍 張博
摘 要: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在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領域的廣泛應用,新聞泛化成為傳統媒體網絡化與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重要的新聞現象。新聞泛化現象最早出現在商業門戶網站與報紙媒體網站的內容探索與改革之中,興盛于移動互聯網與社會化媒體強勢崛起之時。新聞泛化主要表現在傳統新聞價值觀念淡化、新聞形式的信息化與資訊化及內容的日常生活化、新聞敘事方式的故事化三個方面,實質是新聞信息與其他信息混雜交融的狀態。新聞泛化不是偶然的新聞現象,而是媒介技術變革、社會文化變遷與后現代社會語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重要的新聞現象,新聞泛化在實踐層面拓寬了傳統新聞業關注的目標領域,卻弱化了專業化新聞的公共價值追求,并由此對傳統新聞觀念與新聞理論研究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面對新聞泛化,新聞理論研究應該“下沉”至整個社會生活領域,回應新聞業在面向更廣闊生活世界時的現實問題。這并不意味著對專業化新聞的輕視,而是要努力在專業化新聞與泛化新聞的社會功能之中找到平衡點,從而更好地指導當代新聞業發展。
關鍵詞:新聞泛化;新聞理論研究;新聞實踐;新聞觀念;“下沉”
中圖分類號:G2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4-0164-09
互聯網對中國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就是將中國從過去一個弱連接的社會變成了一個強連接的社會,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運行方式和動力機制,由此帶來了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和政治等各個層面的變化。①其中,互聯網技術在信息生產與傳播領域的廣泛應用,對傳統時代信息生產與傳播的深層結構與實踐機制產生了顛覆性變革。2000年之后,整個新聞行業開始了深刻的數字化轉型歷程,新聞生產的各個鏈條都在發生全方位的變革,新聞生產不再局限于單個媒體機構,而是多平臺、多地點、移動化②,作為一種替代性新聞生產模式的“變革語境”(reform context),與作為一種專業主義的“職業語境”(occupation context)③共存于互聯網傳播時代的新聞生產過程,由之形成了“多種媒體類型共同參與、多元新聞實踐形態并存”的新生態格局。④新生態格局深刻改變了新聞的內容生產方式、呈現形式、傳播方式及生產的主體結構,也在更深層次上改變了互聯網傳播時代的新聞觀念。新聞回歸其作為“事實信息”的本質,并與其他信息交融共生,新聞泛化成為互聯網傳播時代新聞實踐領域重要的現象。
21世紀初期,新聞泛化現象已經受到國內學界的關注。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介入新聞生產與傳播的過程,新聞網站的內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催生新聞泛化現象出現的直接因素。新聞泛化對21世紀以來的新聞實踐與新聞理論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然而針對這一現象,新聞理論研究卻未給予足夠的關注與重視。在少量既有文獻中,并未檢索到關于新聞泛化現象的系統性研究。已有研究對新聞泛化的界定、實質等關注較少,并將新聞泛化作為一個已然成熟的學術概念加以使用,對概念的使用偏離了新聞泛化的核心要義,這也導致了“新聞泛化”本身成為一種泛化的說法。本文就新聞泛化現象的表現、實質、原因等進行系統性分析,并從新聞實踐與新聞理論研究兩個層面分析新聞泛化現象的社會影響。
一、新聞泛化的表現
新聞泛化現象開始于報紙媒體的網絡化轉型,在商業網站逐漸探索出規范化的盈利模式之后,作為技術基礎設施的互聯網開始在報紙媒體的轉型中發揮更大作用。這主要表現在報紙媒體網站的內容建設逐漸適應互聯網傳播方式,以公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為導向進行內容生產。互聯網為公眾自主傳播信息、表達意見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作為新媒介不再僅僅以“參與傳播”的角色出現,而是以自身邏輯影響了報紙媒體網站的內容建設,即在內容改革中,報紙媒體網站開始將其他類型的信息與新聞信息并置于同一網頁,以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報紙媒體網站建設借鑒了商業網站在盈利模式中形成的特色,并立足自身特點與定位進行了實踐探索,報紙媒體網站建設對內容的改革從根本意義上打開了新聞泛化的大門。
新聞泛化現象的出現與互聯網技術在新聞實踐中的應用密切相關,一個典型性的代表便是各類網站作為信息服務平臺的崛起與成熟。其中,不僅有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商業門戶網站,也有以報社為代表的大眾媒體為適應媒介技術發展而建立的新聞服務網站。各種網站的日漸成熟進一步加劇了傳媒市場的競爭,面對公眾日漸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各網站開始以“受眾為導向”探索維持自身經濟活力與生存發展的道路,對網站的內容進行了改革。以“受眾為導向”的內容改革意味著一種思維理念的改變——供給理念變為服務理念。服務理念主導下的網站內容建設不再以單純地提供新聞為主,而是涵蓋了對公眾各種信息需求的滿足,這一改變在很大程度模糊了新聞信息與其他信息的邊界,并影響了傳統的新聞價值觀念、新聞內容表現形式及新聞的敘事方式。
1.傳統新聞價值觀念的淡化
新聞價值可以分為兩個層面進行理解:一個層面是作為選擇標準的新聞價值,即新聞傳播者對于新聞事實和素材進行選擇和把關時所采用的判斷標準和尺度,可將其稱為“尺度性新聞價值”;另一個層面是作為社會功能的新聞價值,也就是新聞傳播活動和事業對整個人類與社會的有用性,我們稱之“功能性新聞價值”。⑤在“尺度性新聞價值”層面,傳統專業化新聞強調新聞選材的“五要素”,雖然不是所有的新聞都能夠將“五要素”包含在內,但是時新性與重要性是專業化新聞所強調的要素。泛化新聞在選材方面并不特別強調某幾項要素,用戶的興趣是泛化新聞重點關注的方面,吸引用戶注意力來增加閱讀量和點擊量是泛化新聞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功能性新聞價值”層面,專業化新聞注重新聞信息在服務國家發展與引導公共輿論方面的價值,新聞信息本身具有意識形態屬性,也更應該在維護社會穩定與實現公共福祉層面發揮獨特的作用。泛化新聞注重對用戶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更強調新聞的文化娛樂功能。新聞是一種公共文化產品,新聞也具有商品價值和交換價值,因而新聞應該以滿足用戶多元化的信息需求為目標。對于傳統新聞價值觀念來說,新聞泛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泛化新聞在實踐中對傳統專業化新聞價值理念的淡化。時新性、重要性、政治價值、引導公共輿論的價值等價值觀念不再被突出強調,并由此對傳統的新聞觀念產生了影響。
2.新聞形式的信息化與資訊化及內容的日常生活化
新聞在形式層面的資訊化表現為新聞、資訊與一般信息的“混雜交融”。這不僅體現在新聞媒體網站與商業門戶網站的內容服務,也體現在算法推薦與智能分發對新聞與信息傳播的介入。新聞不再單純地出現在各種媒體平臺上,而是與資訊和信息同時出現,三者的邊界逐漸模糊,用戶的新聞消費泛化為信息與資訊消費。視頻、音頻及VR新聞等對各種素材的全景呈現使得新聞與其他信息的區分變得更加困難,其他信息與新聞信息共存于同一載體之上,從而模糊了彼此的邊界。新聞信息化與資訊化的結果就是泛化新聞內容的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從根本上是與所有活動相關的,包含所有活動以及它們的差異和它們的沖突;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動交匯的地方,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動在那里銜接起來,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動的共同基礎。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產生人類和每一個人的關系總和有了整體的形狀和形式。”⑥日常生活是人們進行各類實踐的基本領域,人們通過日常生活實踐與社會發生關系,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持續性存在。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個體通過社會生產與再生產滿足自身的各種需求。對于傳統的專業化新聞而言,信息與資訊的選材范圍本身就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因為人們在實踐中的各類需求是與所有活動相關的,人們需要多元化的信息滿足自身社會實踐與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這必然需要將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活動作為信息生產的素材資源。當新聞信息泛化為一般信息時,新聞的內容生產就與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活動建立了聯系,這也影響了新聞在實踐中泛化為一般信息的過程,新聞形式的信息化與資訊化及新聞內容的日常生活化成為新聞泛化的典型表現。
3.新聞敘事方式的故事化
新聞敘事是人類運用一定的語言系統,敘述、重構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的活動。⑦新聞話語與新聞敘事方式決定了新聞在社會公共空間的表征形式,也影響著人們對于新聞的理解與感知。20世紀90年代之前,新聞敘事以模式化和規范化為主,與之相適應的價值取向是追求新聞的嚴肅與權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勃興帶來的新聞事業企業化趨勢和大眾文化的興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官方話語在新聞傳播方面的不足。在多種動力機制的作用下,新聞敘事日益走向自覺,追尋多元的趨勢日益強烈,并表現出故事化、模糊化和人本化等范式轉換特點。⑧新聞敘事故事化的轉變突破了傳統新聞的類型劃分,對新聞信息與娛樂信息的邊界進行了重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聞娛樂化現象的出現。隨著消費社會時代的到來,故事化新聞成為新聞娛樂化的重要代表。新聞娛樂化具體表征為新聞的軟性化和故事化,注重平民化、互動性、本土化、趣味性、人情味等⑨,在新聞實踐中,這種特點表現為嚴肅新聞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出現,新聞工作者注重挖掘嚴肅新聞中的娛樂因素,以此增強新聞的吸引力與閱讀量成為新聞娛樂化現象的典型實踐。在新聞娛樂化現象背后,更深層次的轉變在于,新聞不再將公文化與模式化的書寫作為主要的敘事方式,而是探索新聞如何更好地“講故事”。新聞敘事方式的故事化是大眾文化與市場經濟邏輯作用的結果,也是新聞娛樂化的重要驅動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聞信息泛化為娛樂信息與資訊的過程,也成為新聞泛化的重要表現之一。
二、新聞泛化的實質
從一般意義上說,在一定時期內,人們會形成關于一定事物相對穩定的看法,也即形成關于某一事物的觀念(conceptions)。在觀念框定的范疇內,人們會對認識對象及相應的實踐對象做出邊界設定,以定義方式劃定事物的邊界,也即對已經成熟的觀念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實踐,從而形成關于某一事物的概念(concepts)。概念具有統合能力,而觀念則分化彼此。⑩觀念來源于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會隨著歷史的前進不斷發展,這也決定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不是恒定的,會隨著社會變遷與事物影響因素的發展產生變化,因而觀念具有歷時性的特點,新實踐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新觀念。在不同的歷史與社會語境下,新實踐與新認識會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人們關于原有對象事物的觀念,由新觀念框定的范疇有可能擴大或縮小事物在舊觀念基礎之上的意義邊界,這時就會出現關于原有對象在意義、結構、形式等方面的“泛化”或“窄化”現象。
具體而言,針對確定的事物對象,泛化是指關于事物內涵意義在新實踐語境下的新觀念溢出了原有邊界的狀態;“窄化”則是指新實踐語境下關于事物的新觀念縮小了事物原有邊界的狀態。“泛化”與“窄化”是歷史與社會實踐發展的結果,新實踐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新觀念,因而“泛化”與“窄化”現象并不具備在客觀維度做出清晰道德評判的基礎,也即判定其本身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而是需要根據具體問題展開反思性分析。
受歷史進程與社會結構的影響,新聞實踐與新聞行業始終是易變的。數字化浪潮及其急速放大的技術驅動力在新聞生產和新聞業形態中的顯著性,客觀上令已近半個世紀沒有實質發展的新聞理論研究煥發了新的青春。B11針對新聞實踐活動中的新聞泛化現象進行討論,可以厘清一些模糊認識,揭示新聞泛化現象的實質,在規范新聞實踐層面做出嘗試性探索,同時促使新聞理論研究以新的眼光關注新聞泛化現象。
我國研究者對新聞泛化現象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資訊新聞化與邊緣新聞現象。如王睿指出,網絡媒體在提供新聞的同時,還提供各類新信息和知識性信息,新聞網站的新聞理念由新聞發布轉變為新聞信息服務,新聞網站開始向新聞資訊服務平臺轉變。B12趙振祥、王超然認為,新聞媒體功能的泛化及向資訊平臺的轉變,導致了新聞傳播向資訊傳播的轉變。B13程惠新指出,資訊新聞化顛覆了新聞專業性,逃避了新聞傳播的社會責任,強化了新聞節目的廣告性并危害新聞輿論安全。B14趙新林認為,“邊緣新聞主流化”模糊了傳統類種劃分的義域界限,既是對傳統的新聞類型劃分的邊際突破,同時也是傳統的新聞價值觀和新聞的構成形態比較確切的理論分類的重構。B15
二是新聞泛化的表現形式及特點。如杜駿飛認為,報紙媒體網站的內容向人們展示的不是單純的新聞,而是把新聞的概念提高到一種泛信息的高度,新聞已經越來越多元化。B16葉競青指出,“泛”新聞的特征表現為信息呈現方式全媒體化、信息發布渠道多樣化、傳播內容的無序化與信息發布主體身份的多元化。B17張福萍認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信息傳播技術進步、媒體競爭激烈、報紙以及其他媒體的雜志化傾向和人們思想觀念巨大轉變的背景下,新聞呈現出“泛新聞化”傳播傾向,呈現出平民化、故事化、娛樂化、人文化的特點。B18
三是新聞泛化盛行的原因。如竇鋒昌認為,傳統的專業媒體謀求與社會化媒體“野蠻生長”,導致了新聞從業者人員結構與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新聞素材的獲取從傳統采訪轉向了數據挖掘,新聞內容的呈現從文字作品轉向了全媒體作品,新聞發布的平臺從專業化轉向了社會化。B19付開鏡指出,當代泛新聞的內容包括時空中人類和與人類相關的自然界的一切活動,將原來不被純新聞重視的瑣碎的事情表現出來,并充斥著虛構的內容和成分。泛新聞的蓬勃發展,主要是因為互聯網為受眾提供的寬廣的表達平臺、經濟利益的驅動、純新聞“高大上”的缺陷、新聞受眾觀念的轉變及受眾與作者界線的模糊等。B20
雖然研究者們對新聞泛化的關注重點及認識不同,但基本認可新聞泛化就是新聞在生產、傳播與消費過程中泛化為信息、資訊等的生產、傳播與消費實踐,從而在形式與內容層面超越了原有新聞范疇的現象。新聞泛化的實質是新聞信息與其他信息混雜交融的狀態,具體表現在泛化新聞在素材選取、內容生產與傳播、呈現方式等方面擴大了專業化新聞的實踐范疇,因此模糊了新聞信息與其他信息的邊界,使原本不屬于新聞范疇之內的事物被納入了新聞范疇,并具有了新聞的部分或全部特點。需要注意的是,新聞泛化并非其他信息、資訊等對新聞信息的取代,而是專業化新聞與泛化新聞交融共存的狀態。
三、新聞泛化的原因分析
新聞泛化本質上是新聞實踐變革的產物,與新聞生產相關的基本要素變化深刻反映著新聞實踐的變革,也同時成為影響新聞泛化的基礎性因素。作為互聯網技術介入新聞生產與傳播過程之后出現的新聞現象,新聞泛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新媒介技術作用于新聞實踐的結果。新聞本身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其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信息的需求與滿足,傳者、媒介與受眾等基本要素使新聞得以生產。B21新聞實踐處在一定的社會語境之中,事實、傳者、媒介與受眾等新聞生產的基本要素受到特定社會語境與社會文化的制約,作為重要的新聞現象,新聞泛化也受到社會語境與社會文化變遷的影響。換句話說,新聞泛化不是偶然的新聞現象,而是媒介技術變革、社會文化變遷與特定社會語境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新媒介技術對新聞生產方式與新聞生產主體結構的改變
隨著網絡和數字媒體的興起,新聞作為一個行業正在經歷深刻的演變,這不僅表現在新聞采寫、呈現和擴散的手段與形態等方面,而且體現在新聞生產者的群體構成。網絡及相關新技術的普及,為普通人參與公共傳播、展開“公民記者”實踐、打破新聞生產的專業壟斷提供了可能,新聞業正在經歷“新聞生產的民主化”或“去中心化”的演變。B22新聞生產技術主導著新聞生產方式,主導著新聞的呈現方式或形態,也在改變著新聞生產關系。技術主導新聞的變化與發展,技術作為生產力系統的核心要素,從根本上決定著作為意識形態系統表現形式之一的新聞系統。B23互聯網改變了大眾傳媒時代單向、集中統一的信息生產與傳播模式,催生了雙向、互動及社會化模式的興起,最具代表性的實踐便是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社會化媒體對用戶內容生產與表達權利的賦能。互聯網技術賦能為用戶參與信息生產與傳播實踐提供了可能,也因此改變了新聞生產與傳播的主體結構,用戶作為“產消者”在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生產者與消費者角色邏輯層面的合一,意味著每一個人皆可成為新聞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這使得新聞生產早已不再遵從單一的職業化生產模式和生產邏輯,而是成為社會化的、多元主體參與的共同生產。B24互聯網技術的特性與社會化生產模式的實踐為日常生活獲得“可見性”(visibility)提供了可能,日常生活因“可見”而具備了新聞的部分或全部特性。丹尼爾·戴楊(Daniel Dayan)認為,“可見性”是指能否被他人看見、能否獲得他人的注意力,當獲得的注意力達到了一定規模,即產生了可見性。B25互聯網技術為日常生活的“可見”提供了技術基礎,“可見”使日常生活得以進入社會公共空間,以日常生活為素材的各類信息也因此具備了新聞的部分特性。新媒介技術對普通用戶的賦能重構了傳統新聞生產方式與新聞生產的主體結構,社會化生產模式將用戶納入內容生產者主體結構之中,為以日常生活世界為選材范圍的泛化新聞生產提供了技術與主體基礎,新媒介技術也成為催生新聞泛化現象的直接因素。
2.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的興起與繁榮
大眾文化是以大眾為主要消費對象,以娛樂為主要功能,并輔之以現代傳播手段和經營、生產方式的文化。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文化領域的一大景觀便是精英文化的衰落與大眾文化的興起。B26大眾文化的興起深受政治、社會與經濟因素的影響。市場化經濟浪潮深刻影響了新聞媒體的內容改革實踐與產業結構轉型,與之相關的基礎性因素是我國新聞媒體確立的“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運作機制。企業化管理要求大部分新聞媒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自負盈虧,自己負責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這一體制機制決定了新聞媒體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要在激烈的傳媒市場競爭中維持自身的經濟活力,以“受眾為導向”的內容生產模式成為新聞媒體的主要實踐方式。伴隨大眾文化興起的,還有消費文化的興盛。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中國社會已經越來越具有消費社會的特征。消費文化和消費社會是同時出現和形成的,消費社會是消費文化依存的現實基礎和社會形態,消費文化又構成了消費社會的本質,它們相互構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B27消費文化深受資本與商品邏輯的支配,是以滿足大眾消費欲望來盈利的一種文化。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都強調對大眾多元文化與精神需求的滿足,大眾文化、消費文化與新聞媒體市場化運作機制的“合流”共同推動了新聞內容的故事化、娛樂化與商業化變遷。這使得具有嚴肅內容的專業化新聞在傳媒市場中的競爭力進一步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媒體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內容改革。在大眾文化及消費文化的環境之中,受市場與商業邏輯的支配,新聞媒體的內容生產不再局限于嚴肅新聞,而是開始在嚴肅的新聞素材之中挖掘娛樂因素,并將目光與注意力轉向娛樂性更強的“軟”素材之中,更強調故事性與消遣性的內容被大量生產,對于傳統新聞觀念而言不具備新聞價值的“軟”素材受到更多關注,從而擴展了傳統新聞的邊界范圍,新聞開始在選材與內容表現層面出現泛化現象。
3.后現代思潮中個體主體性的增強
作為一種文化思潮,后現代主義的貢獻不僅僅在于創造了絢爛多姿的社會和文化現象,更重要的還在于它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哲學美學理念,特別是賦予了人們新的思維方式,其核心是反對傳統、中心、權威、真理等形而上學同一性的虛妄性,追求多元化、不確定性等。B28在后現代思潮的影響下,主體不再拘泥于對權威與傳統的服從與遵循,開始正視自身需求并主動表達自我,重新思考自我價值在社會生活中的實現方式。
與之同時出現的,是信息社會媒體為主體個性化表達提供的各種可能。在對權威、中心與神圣的解構中,傳統思維方式建構的主體同時被解構,誕生了與新思維方式相適應的后現代主體。后現代思潮使人們的個性得到進一步解放,并借助于媒體提供的可能進行自我表達實踐。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后現代主體的表達開始關注更加日常生活化的事物,不再將傳統與權威視為維系生活實踐的唯一要素,更具生活氣息的事實獲得了更多關注并得以在媒體世界中呈現。對于新聞生產與傳播領域而言,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新聞信息與其他信息的雜糅程度,呈現出新聞內容的泛化狀態。
后現代主體是在解構啟蒙理性所建構的抽象、同一、恒定的主體中誕生的,解構之后留下的是碎片化的主體。所以后現代主體的特點是反對舊的帶有抽象特征的主體統一性、權威性,轉而強調在后現代社會中作為具體的單個個體的主體性。B29對個體主體性的強調在雙重層面對新聞泛化現象產生影響:一方面,個體將自身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表達在社會空間,反向作用于新聞媒體機構的內容生產;另一方面,個體自己挖掘日常生活中碎片化的、更受其他受眾“喜聞樂見”的事實。這都使“日常生活化”的信息開始與新聞共同分享人們的注意力,過去不屬于新聞的日常信息、流行話題、社交聊天、普通人經歷等都有可能登上新聞“殿堂”,新聞的呈現方式更加注重個人視角、對話性和視覺化B30,嚴肅新聞鐵板一塊的局面因此被打破,新聞邊界重構與內容泛化成為普遍現象。
四、新聞泛化對新聞實踐與新聞理論研究的影響
作為一種新媒介、新技術,互聯網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實踐邏輯。具體而言,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實踐邏輯是一種自上而下式的“線性執行邏輯”,這種邏輯強調職業新聞工作者的統一集中化生產。互聯網技術介入的新聞生產邏輯則是一種節點實踐式的“網絡運行邏輯”B31,這種邏輯強調各個節點之間的互動與參與,即將新聞業本身建構為一張由互聯網技術與社會關系鋪設而成的網絡,將普通公眾納入新聞實踐的網絡之中,成為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從而推動了新聞社會化與大眾化生產時代的來臨,新聞泛化成為“網絡運行邏輯”作用于當代新聞業的重要結果。新聞泛化現象與新聞實踐網絡中各個節點的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并與新聞實踐體現出強烈的互構特征。
1.拓寬了傳統新聞業關注的目標領域
對于以生產嚴肅新聞為主的傳統新聞業而言,其主要的關注對象是公共生活,這對于傳統新聞媒體性質而言是如此,對于新聞生產主體而言也是如此。“黨管媒體”原則是我國傳媒機構實踐的基本原則,傳統媒體是國家事業單位,職業新聞工作者是具有國家事業單位編制的體制內工作人員,圍繞與黨和國家有關的重大事件進行新聞實踐是黨對傳媒機構的基本要求,也是職業新聞工作者職業規范的主要部分。實現社會價值是新聞媒體內容生產的首要目標,因而傳統專業化新聞的關注目標主要指向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公共生活領域。與強調日常性的私人生活相比,公共生活更強調對社會整體發展與宏觀變遷有重要影響的領域,這也決定了構成公共生活的要素天然具有嚴肅性與重要性,“硬”新聞或嚴肅新聞正是公共生活與新聞業互動建構的產物。泛化新聞關注的對象主要是日常生活,與傳統“專業化新聞”相比,泛化新聞的生產者是一個復雜多元的群體,其所賴以生產新聞的日常生活素材并不具備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價值。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介技術為日常生活領域的事實進入社會公共空間提供了可能,在社會公共空間中的可見性使得日常生活素材具備了部分的新聞價值,與之相適應的是,以日常生活為關注對象的內容也表現出部分或全部新聞的特點,這在本質上延伸了傳統新聞業關注的對象,將新聞業的當代實踐范疇推向了更廣闊的領域。
2.弱化了新聞的公共價值追求
新聞的根本價值在于公共服務B32。新聞業的公共性追求的是,在轉型社會的中國,新聞業能否在更大程度上承擔其公共責任,以更好的公共性來服務和推動國家和社會發展。B33新聞傳媒機構的新聞生產,主要關注的依然是與社會公共利益、公眾興趣相關的事實現象和事物變化B34,泛化新聞無疑更強調娛樂性而弱化了公共性,這主要表現在泛化新聞的素材選擇與泛化新聞生產主體的新聞素養兩個方面。對于傳統的專業化新聞而言,盡管在全球不同地域、不同角落有著不同的表現,但通過新聞傳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社會公眾服務”已經成為共識,成為新聞業追求的基本目標。B35也就是說,傳統專業化新聞的內容生產以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為核心價值追求。職業新聞工作者也即傳統媒體人對道德、公益及社會利益有成熟思考B36,并在其職業實踐中堅守新聞業在社會中的公共價值,因而傳統專業化新聞在本質上是以追求社會價值和公共利益為指向的。泛化新聞的素材來源于日常生活,從素材本身而言,日常生活主要以私人生活為主,私人生活空間的逸聞趣事、家長里短相對來說更強調故事性、娛樂性與碎片化。借助互聯網提供的技術條件,以這類素材為核心的內容得以進入社會公共空間與廣大用戶的視野,并分享了用戶的注意力與關注度。然而這類內容主要以消遣為主,絕大多數內容不能促進社會的廣泛討論與公共問題的解決。就泛化新聞的生產者而言,大多數用戶受到知識文化水平、經濟條件、生活環境等的影響,其內容生產實踐是興趣愛好、情感需要、自身訴求等驅動的,尤其在流量變現的背景下,資本力量成為主導甚至操控泛化新聞生產者內容生產的重要因素。資本以逐利為目的,在多數情況下,資本以平民視角刺激社會情緒,并借助公共議題進行隱形營銷從而影響公共輿論,這已經成為互聯網傳播時代重要的社會問題。素材與內容生產者的雙重作用在新聞業結構層面擠壓了嚴肅內容的空間,新聞的公共價值也在無聊的社會消遣中被弱化。
3.促進了傳統新聞觀念的變遷
新聞觀念,就是關于新聞是什么、應該是什么的觀念,是一種具有實踐指向性的觀念。它不僅包含主體對于新聞的認知,還包含著主體關于新聞的評價和愿望、信念與理想,而在認識論觀念、價值論觀念中還蘊含著方法論的觀念。B37也就是說,新聞觀念本質上決定了某個素材是否具有新聞價值,并在實踐中指導新聞工作者生產什么內容以及如何生產的問題。新聞泛化與新聞實踐互構的一個顯著特征就表現在新聞泛化現象對新聞觀念變遷的促進。新聞觀念是在人們漫長的新聞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反向作用于人們后續的新聞實踐活動,并在“螺旋式”的上升發展中不斷積累,形成一套規范性的新聞觀念體系,因此新聞觀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新聞實踐本身的發展不斷豐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技術對傳統新聞實踐進行了重構:一方面,以真實、客觀為代表的專業新聞觀念在互聯網語境下有了新的發展,基于公開與參與機制的新聞透明觀念正在滲透進新聞生產過程之中;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數據技術背后的量化思維、科學主義精神越發成為影響新聞生產活動的觀念性因素,不斷拓展著新聞業呈現事實、報道客觀世界的維度,B38這些變化普遍而又深刻地影響了互聯網傳播時代的新聞實踐,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傳統新聞觀念的基礎,可以說,根源于新聞泛化現象的“新新聞觀念”B39,正在影響著新的新聞實踐活動。
對于傳統新聞觀念而言,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從廣義上來說,傳統新聞觀念下的新聞事實選擇范圍并非同等地關注所有生活領域,而是以公共生活為主。進入這類“事實”具有較高的門檻,即與黨和國家有關的重大事實可以進入傳統新聞素材的選擇范圍,這一觀念指導下的新聞實踐活動,要求職業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報道圍繞構成公共生活的各種要素展開。在新媒介技術驅動新聞業變遷的語境下,新聞本身的內涵與外延都得到了延伸。當其他信息出現在新聞信息所處的版面或網頁,并開始與新聞信息共同分享用戶的注意力時,其他信息也具備了新聞在社會公共空間的可見性特征,泛化為新聞的其他形式并承擔起相應的社會功能。此時的新聞不再僅僅與公共生活勾連,而是將私人生活也納入了這個觀念體系之中。在這個觀念范疇之下,新聞可以被定義為“能夠進入社會公共空間的事實信息”,其實踐指向性在于,以公共生活為核心的專業化新聞和以私人生活為關注重點的泛化新聞具有各自獨特的社會功能,應該受到社會同等的關注。需要注意的是,新聞觀念變遷不是一種迭代式的變化,“新新聞觀念”的產生并不是對傳統新聞觀念的取代,而是在新聞觀念體系范疇中的豐富發展。
4.推動當代新聞理論研究的“下沉”
理論與實踐相互依存并互相促進,理論研究是以實踐活動的現實問題為導向的,因而實踐活動中出現的新問題總有可能引領理論研究的新趨勢,對于應用性較強的學科而言更是如此。新聞理論研究是以忠于事實、追求真理為基本理念,以探究新聞現象、新聞活動基本特征與規律為目的的學術活動。B41新聞理論研究的核心就是探索總結新聞實踐的一般規律,回應新聞業在實踐中涌現出的現實問題,因而新聞實踐的變化必然驅動新聞理論研究的發展。新聞泛化現象是新媒介技術等多種因素作用于當代新聞實踐的產物,從本質而言,新聞泛化就是當代新聞實踐的一部分,作為新聞實踐領域的重要現象,新聞理論研究應該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較之于傳統專業化新聞,泛化新聞的最大特點在于其對日常生活的關注,這不僅在現實的邊界維度拓展了新聞所涵蓋的內容,也在意義體系維度延伸了與之相適應的新聞觀念。新聞觀念是新聞理論研究的核心所在,也是指導與規范新聞實踐的主要精神武器,因而在理論研究與實踐中,新聞觀念變遷是更為根本的,也是意義更為重大的。
傳統新聞觀念指導下的新聞實踐以公共生活為核心,新聞理論研究對象也主要面向嚴肅內容和“上層建筑”層面的諸要素;以新聞泛化為基礎的“新新聞觀念”與新聞實踐面向的是整個社會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私人領域亦成為新聞實踐的重要領域。新聞理論研究應該對以新聞泛化為代表的新實踐與新現象做出回應,從只關注專業化新聞“下沉”至整個社會生活領域,回應新聞業在面向更廣闊的生活世界時所面對的問題。具體而言,當代新聞理論研究應該在研究對象層面做出新的調整,也即由之前主要關注傳統專業化新聞“下沉”至更廣闊的生活領域,將泛化新聞納入當代新聞理論研究的對象范圍之中,形成更為全面的新聞理論,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索專業化新聞與泛化新聞如何發揮各自獨特的社會功能和融合功能,促進互聯網傳播時代的新聞業發展。
五、結語
作為新媒介技術變革語境下新聞業變遷的產物,新聞泛化不是當代新聞業實踐中的偶然現象。新聞泛化現象的典型性在于,以其為代表的新聞實踐促進了傳統新聞觀念的更新。“新新聞觀念”的內涵及實踐指向性正在深刻影響互聯網傳播時代的新聞實踐與新聞理論研究。在媒介技術不斷變革的社會語境下,新聞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新聞與用戶的關系、新聞與人類社會交往的關系,以及專業化新聞與泛化新聞如何實現價值融合的問題都需要展開深入系統的研究,這不僅關系到互聯網傳播時代新聞業如何實踐的問題,也關系到與實踐變革相適應的新聞理論研究范式轉換與新聞學學科體系反思問題。在新的新聞生態系統與傳播業態背景下,新聞理論的研究對象更應該適應媒介技術變革對新聞業的重構,“下沉”至更廣闊的生活世界,在此基礎上反思重構當代新聞理論研究體系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新聞理論研究的“下沉”不是對專業化新聞的輕視。與之相反,面對普遍的新聞泛化現象,新聞實踐與新聞理論研究應該重點關注互聯網傳播時代如何更好地實現專業化新聞的公共價值,也即專業化新聞如何在促進更廣泛的社會討論與公共反思層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從促進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新聞業實踐的普遍意義在于,如何在更廣義的公共問題治理中實現其獨特的社會功能。這不僅要求整個新聞界始終堅持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導向”的價值追求,也要求職業新聞工作者在職業實踐中堅守職業規范、專業倫理與法律法規意識。
學者陳力丹指出:“現在是新聞最多的時代,也是新聞最差的時代。我們比以往更多地獲得新聞,同時也更容易困惑;我們似乎更容易看見‘真相,但追究真相更難。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全民新聞時代了,人人都可以發布新聞,但事實的真相反而難以辨別了。”B41泛化新聞生產者大部分是普通民眾,媒介技術賦能使其擁有了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權利,卻也對其“新聞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傳播時代,如何使“新聞最差的時代變為新聞最好的時代”,實現更加有價值的新聞傳播與公共傳播,需要職業新聞工作者與泛化新聞生產者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形成專業化新聞與泛化新聞的良性互構,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注釋
①方興東、陳帥:《中國互聯網25年》,《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年第4期。
②王敏:《從“常規”到“慣習”:一個研究框架的學術史考察》,《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年第9期。
③張志安、束開榮:《新媒體與新聞生產研究:語境、范式與問題》,《新聞記者》2015年第12期。
④張志安、湯敏:《新新聞生態系統:中國新聞業的新行動者與結構重塑》,《新聞與寫作》2018年第3期。
⑤郝雨:《回歸本義的“新聞價值”研究》,《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⑥[法]亨利·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葉齊茂、倪曉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90頁。
⑦齊愛軍:《關于新聞敘事學理論框架的思考》,《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⑧林溪聲:《故事化、模糊化、民本化:1990年代以來新聞敘事的范式轉換》,《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⑨蔣建梅、秦建國:《新聞娛樂化的文化闡釋》,《探索》2010年第3期。
⑩[丹麥]克勞斯·布魯恩·延森:《界定性與敏感性:媒介化理論的兩種概念化方式》,曾國華、季芳芳譯,《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年第1期。
B11常江:《數字新聞學:一種理論體系的想象與建構》,《新聞記者》2020年第2期。
B12王睿:《新聞的泛化:中國報媒網站內容發展探析》,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11—12頁。
B13趙振祥、王超然:《媒介功能泛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發展》,《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B14程惠新:《論新聞資訊化與資訊新聞化的危害》,《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B15趙新林:《從邊緣新聞的主流化看公眾新聞的審美特性》,《新聞界》2005年第4期。
B16杜駿飛:《彌漫的傳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148頁。
B17葉競青:《新媒體時代“泛”新聞對電視的影響分析》,《科技創業月刊》2015年第15期。
B18張福萍:《“泛新聞”背景下的新聞采編課程的教學實踐》,《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B19竇鋒昌:《從“小新聞”到“泛新聞”——新聞學研究對象在移動聯網時代的再定位》,《青年記者》2018年第19期。
B20付開鏡:《當代泛新聞的興盛及其影響》,《新聞知識》2020年第7期。
B21陳瑞華:《“后真相”:信息交往關系的視角》,《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8期。
B22劉洋:《新聞場域和客觀性爭鋒:一個理解網絡時代新聞業危機的視角》,《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年第4期。
B23楊保軍:《論作為宏觀新聞規律的“技術主導律”》,《國際新聞界》2019年第8期。
B24楊保軍:《“共”時代的開創——試論新聞傳播主體“三元”類型結構形成的新聞學意義》,《新聞記者》2013年第12期。
B25Daniel Dayan. Conquering Visibility, Conferring Visibility: Visibility Seekers and Media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3, Vol.7, No.1, pp.137-153.
B26陳剛:《精英文化的衰落與大眾文化的興起》,《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B27胡敏中:《消費文化與文化消費》,《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B28徐珂:《后現代主義的主要思想理論和成就述評》,《北京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B29金哲:《大眾文化與后現代主體的建構》,《學術交流》2013年第8期。
B30王辰瑤:《新聞創新:不確定的救贖》,《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5月5日。
B31黃旦:《重造新聞學:網絡化關系的視角》,《國際新聞界》2015年第1期。
B32彭增軍:《算法與新聞公共性》,《新聞記者》2020年第2期。
B33張志安、吳濤:《互聯網與中國新聞業的重構——以結構、生產、公共性為維度的研究》,《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B34楊保軍:《新聞內容的歷史變遷及實質》,《當代傳播》2018年第6期。
B35楊保軍:《簡論新聞精神對新聞制度建設的作用》,《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2期。
B36張志安、陳子亮:《自媒體的敘事特征、社會功能及公共價值》,《新聞與寫作》2018年第9期。
B37楊保軍:《“新聞觀念”論綱》,《國際新聞界》2011年第3期。
B38楊保軍、李泓江:《新聞學的范式轉換:從職業性到社會性》,《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年第8期。
B39關于“新新聞觀念”,筆者將單獨撰文對相關問題進行論述。
B40楊保軍:《我國新聞理論研究的宏觀走向》,《當代傳播》2011年第2期。
B41陳力丹:《樹立全民“新聞素養”理念》,參見[美]比爾·科瓦奇、[美]湯姆·羅森斯蒂爾:《真相: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么》推薦者序,陸佳怡、孫志剛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頁。
責任編輯:沐 紫
Abstract: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news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ws genera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news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media networking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News generalization first appeared in the content of exploration and reform of commercial portal websites and newspaper media websites, and flourished when mobil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rose strongly. News generaliza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weakening of traditional news values,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news forms and the daily life of news content, and the story telling of news narrative,the essence is that news information is mixed with other information.News generalization is not an accidental news phenomenon, but the result of media technology chang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and post-modern social context. As an important news phenomenon, news generalization broadens the target areas of traditional journalism in practice, but weakens the pursuit of public value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news concept and journalism theory research concept. Faced with news generalization, news theory research should "sink" into the whole field of social life and respond to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journalism facing a broader life world. This doesn′t mean to despise professional news, but to strive for a balance between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professional news and general news, so as to better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journalism.
Key words:news generalization; journalism theory research; news practice; news concept; "s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