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太華 張建華



4 教學反思
4.1 提升基本技能,解題更自信
本題中代數式的變形、方程和方程組的求解、求函數的關系式、畫圖等都是基本技能.學生在計算時,發生了許多的錯誤,如在第2問出現的錯誤有:解m2-2m=0時,出現錯誤1:m-2=0,解得m=2;錯誤2:m2-2m+1=1,(m-1)2=1,m-1=±1,m=±2.原因一是沒弄明白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每一種解法的根據,二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多,不能根據方程的特點,靈活選擇方法.所以在教學中每得到一個結論,要讓學生說說它的根據,每做一步操作,要讓學生明白它的規則,把數學運算的規則深入學生的思維,長期如此,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大大減少計算錯誤.還有如果學生畫圖能力強時,最后一問中的AF∥x軸的結論就很容易觀察到.
4.2 領悟數學思想,運用更自覺
知識是形成素養的載體,思想與方法是“知識”背后的“知識”,是學科的精髓與靈魂.數學思想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能力,形成素養,數學思想的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感悟,才能自覺地運用.如第2問中不少學生按P點在y軸的左邊、右邊或者在x軸的上面、下面進行分類.這是學生沒有掌握分類的標準.本題并不是按上下左右位置的變化進行分類討論,而是位置的變化(或大小的變化)引起了數量關系的變化才需要分類討論.第2問題中已規定了點N在點M的上方,所以只存在一種數量關系MN=yN-yM,不需要分類討論.但有的學生進行了分類討論,這是沒有掌握必要性分類.
4.3 積累解題模型,解法更自然
波利亞在《數學的發現》中指出,數學離不開解題,解題的靈魂是數學思想,而數學模型是數學思想的載體.因此,在教學中要經常指導學生提煉一些典型的幾何基本模型(解題模型),在解題教學時要抓住問題的特點,利用基本模型分析問題,分析基本模型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構建基本模型來解決問題,自然解法會由然而生.第3①問中“對邊共底的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差相等”是常見的解題模型,通過解題模型轉化可以把問題簡單化,即S1-S2=S△ABC-S△ABN=6,這樣一轉化問題迎刃而解.又如第3②問題中出現4個角的和差關系,通常思路是什么?顯然是3個角必須通過找關系轉化成兩個角或一個角,從式子∠FBA+∠AOD-∠BFC=45°來看,其中∠AOD與45°是定角,式子變為∠FBA-∠BFC=45°-∠AOD,即∠FBA與∠BFC的差是定角.根據已有的部分圖形,根據基本模型的特點,添加輔助線構造相似、全等、平行四邊形等解題模型,從而解決問題.
教學思想方式的滲透循序漸進過程,要從初一著手,教學成果不是取決于解題的數量,而是取決于思維的深度,思維深度到了,解題能力自然變強,老師要有深度的教,學生要有深度的學,才能扎實有效的大面積提升教學質量.
中學數學雜志(初中版)202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