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客觀分析了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給寧波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并立足寧波區域發展基礎與特點,提出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大框架下,寧波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科創;虹吸;機遇;挑戰
當前,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已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作為與上海一直具有緊密聯系與合作的寧波,要認真謀劃、找準定位、明確抓手、搶占先機,借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實現創新轉型新發展。
1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給寧波帶來的挑戰
各類創新資源的集聚性是科創中心的一個重要特性,作為國家戰略的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集政策優勢、制度優勢和資源優勢于一身,在一定時期內對周邊地區的溢出效應可能并不明顯,而對周邊地區的人才資源、科技資源和資金資源的虹吸效應則可能會凸顯。
1.1人才資源的虹吸效應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在推進科創中心建設過程中,上海高度重視人才的引領作用。隨著《關于深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的出臺,上海的人才集聚制度將更具競爭力,人才管理制度將更具靈活性,人才創業創新的綜合環境將更為優化。隨之而來的是,寧波的人才集聚工作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1.1.1從人才集聚的目標人群來看
滬甬兩地存在相當程度的重合性。寧波人才緊缺程度較高的一些領域,如四大戰略產業中的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四大新興產業中的節能環保、生命健康、海洋高技術領域,均同樣被上海列入作為人才開發導向的緊缺人才開發目錄。
1.1.2在創新高層次人才集聚方面
相對于寧波而言上海本來就具有很大的優勢,這次上海在公安部和人社部的支持下,在海外人才引進政策方面又有很大突破,境外人才來滬創新創業的入境和居留手續得到簡化,并且上海的戶籍政策還進一步向得到市場認可的創業團隊傾斜。此外,上海還通過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化解創業成本高難題,拓寬人才創新創業投融資渠道、加強人才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等多條措施來加強對創業創新人才的吸引力。
1.2科技資源的虹吸效應
科技資源尤其是高端科技資源的加速集聚,乃是科創中心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方面,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過程中,上海提出要支持各類研發創新機構發展,進一步吸引支持跨國公司在滬設立研發中心,大力支持本土跨國企業在滬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實驗室、企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提出要依托優秀科研機構和知名大學集聚優勢,建設世界級大科學設施集群;提出要創建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大學,匯聚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和科學大師,引進海外頂尖科研領軍人物和一流團隊,建設全球領先的科學實驗室;提出要在科技資源上快速布局,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實施一批重大戰略項目,布局一批重大基礎工程;提出要促進科技中介服務集群化發展,培育一批知名科技服務機構和骨干企業,形成若干個科技服務產業集群。可以預計,隨著未來各項具體集聚舉措的出臺,上海對于各類科技資源的吸引力會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科技資源會加速向作為科創中心的上海集聚,這無疑會對寧波科技資源尤其是高端科技資源的引進帶來巨大壓力。
另一方面,作為國家戰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得到國家有關部門政策和資源方面的扶持,部市合作得到進一步加強。例如,科技部與上海市圍繞“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深化部市合作,并建立相應工作推進機制。工信部也與上海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推進全國首個“四新”經濟實踐區建設,促進上海產業創新轉型發展。隨著部市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各類國家級科技資源也會進一步向上海匯聚。
1.3資金資源的虹吸效應
金融要素在上海的科創中心建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引領和支持作用,作為中國金融中心和正在加緊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推動金融要素與科創中心建設的深層次結合,上海制定并出臺《關于促進金融服務創新支持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這個《實施意見》堅持創新導向,從推進多元化信貸服務體系創新、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支持作用、增強保險服務科技創新的功能、推動股權投資創新試點、加大政策性融資擔保支持力度、強化互聯網金融創新支持功能、鼓勵創新創業服務平臺與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建立科技金融服務工作協調機制等八個方面著手,力求深入把握科技創新企業金融服務需求的特征,通過金融創新支持科技創新,為不同發展階段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并著力破解科創投資風險大、各類投資主體不愿進入的難題。隨著國際金融中心、自貿區以及科創中心建設三者之間的聯動,以及上海在科技創新投融資領域的探索、創新和突破,其在吸引科技創新資金,發展科技金融方面的能力將大大增強。
在加強金融與科技創新的融合方面,寧波也有針對性地出臺過一系列舉措,例如建立政府天使投資引導資金、探索設立科技銀行、建立科技項目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引導部分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家向天使投資人轉變等。但與上海相比,寧波在科技創新投融資能力上仍舊存在不小的差距,這不僅表現在政府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各類風投資金的規模能級方面,更表現在各類金融資源的集聚程度和金融創新的探索和實踐能力方面。尤其是,寧波在金融創新方面缺少主動作為,與上海在“先行先試”的理念上存在落差,對互聯網金融等新金融業態對科技創新的促進功能重視和研究程度不夠。
2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給寧波帶來的機遇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給寧波帶來的不只是挑戰,更是推動寧波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機遇。科創中心不只具有集聚資源的特性,更有輻射帶動特性。縱觀上海的發展歷史,無論是“四個中心”的建設還是自貿區的建設,其對周邊區域的“溢出效應”都遠大于“虹吸效應”。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也必將為寧波的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帶來更多機遇。6521BD4C-F14F-4370-A129-26F8077EAC4E
2.1推動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聯動,為寧波參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提供機遇
上海提出,科創中心建設要充分體現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要能夠輻射帶動更廣大區域創新發展,能夠為國家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提供科技創新的堅強支撐,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促進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聯動發展。
因此,上海科創中心的建設絕不是上海的單打獨斗,必須要依靠長三角各城市一起來構筑科技創新集群。如果沒有長三角城市共同打造科技創新中心的集群建設,上海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換言之,長三角地區應是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承載區域,這就為寧波參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2.2世界級科技研發資源逐步集聚上海,為寧波提升科技研發能級創造條件
上海擁有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等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并擁有復旦、交大、中科院上海分院等若干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在科創中心建設中,上海提出要在張江上海光源、蛋白質科學設施等重大科學設施基礎上,依托優秀科研機構和知名大學集聚優勢,建設世界級大科學設施集群。隨著科創中心建設的逐步推進,將有更多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全球領先的世界級科學實驗室落戶上海,從而使上海形成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綜合性科學研究試驗基地。
在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高水平科學實驗室等科技研發資源以及科技研發能級上,寧波與上海存在不小的差距。在科創中心的發展目標中,上海十分強調其開放性和綜合服務功能,提出要成為“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完善的綜合性開放型科技創新中心”。這就為寧波借力上海科創中心世界級的科技研發資源,彌補自身科技研發資源薄弱、研發能力不強的短板提供了機遇。寧波要結合自身產業和科研發展需求,借助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等渠道來充分利用上海的科技研發資源,積極爭取以各種方式參與若干科創平臺的建設,通過共同研發、共享科技成果等來分享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帶來的紅利,提升自身的科技研發水平和能力,為寧波躋身全國大城市第一方隊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3諸多頂尖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為寧波加快“四新”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四新”經濟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產業革命以及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背景下,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應用和模式創新為內核并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既體現國際產業發展最新領域,也包括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當前,培育以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內涵的“四新”經濟,正在成為寧波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瞄準的是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并且高度重視重要創新成果的轉移和轉化能力,以此來輻射帶動更廣大區域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寧波要找準自身的產業優勢和短板,主動對接利用這些科技創新成果對區域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促進以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內涵的“四新”經濟的發展。
2.4上海積累的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為寧波破解創新轉型發展難題提供參鑒
觀念轉變和機制創新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突破所在。上海在科創中心建設中著力促進“五個觀念”改變、推動“十大機制”創新。五個觀念分別為:發展觀,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管理觀,從審批管理到平臺服務;人才觀,從政府評價到市場評價;資產觀,從重資產到輕資產;價值觀,從產值為重到價值優先。“十大機制”創新:組織推動機制,從上下流轉到伙伴互動;人才發展機制,從善待個人到善待團隊;天使投資機制,從保值增值到支持創業;城鄉建設機制,從房地產項目到功能更新;土地供應機制,從天女散花到聚焦重點;開發區管理機制,從利益分割到業界自治;高新區發展機制,從工業園區到創新園區;政府運作機制,從部門分割到一門協同;孵化器支持機制,從國有為主到多元發展;政策落實機制,從暗箱操作到法治透明。
在阻礙創新的各類因素中,寧波與上海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例如人才評價激勵機制的導向問題、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掌管分錢分物的政府部門間的統籌協調問題、科技創新投融資難等。上海在先行先試中創造的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為這些難題的破解提供了機遇。寧波對于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對接不能停留在概念層面,要吸收經驗,細化舉措,把好的觀念、好的機制、好的做法及時嫁接過來為我所用。
3寧波對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對策建議
面對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寧波要在學習上海先進經驗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積極應對,借力提升寧波的科技創新水平。
3.1密切跟蹤、學習借鑒
作為長三角城市群龍頭的上海,一直以來都是寧波學習的標桿,每次重大國家戰略在上海落地實施,寧波總是第一時間借鑒和對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在探索實踐中會不斷碰到新情況、新問題,創造出新經驗、新做法。建議寧波各相關部門要密切跟蹤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動態,學習和借鑒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經驗,尤其是觀念轉變、機制創新方面的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核心要解決體制機制問題,破解影響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產業化的制度性障礙。對于國家賦予上海的一些試點政策要及時跟進,積極爭取向寧波延伸覆蓋,以政策突破來推進寧波的機制創新。同時,寧波要敢于“先行先試”,相較于上海,寧波哪些方面可以先行先試,不需要國家或省的批準;哪些方面可以做“先行先試”的準備,待國務院批準后再行實施,這些都須梳理清晰、了然于胸。
3.2全面梳理、系統推進
科技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系統工程,涉及到人才、資金、管理、轉化等方方面面,需要各個子系統的密切配合、系統推進,任何一個環節的短板都會影響整條科技創新鏈條。因而科技創新體系的完善要著眼于整體,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進行完善。寧波要以學習借鑒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為契機,全面梳理寧波創新發展的現行制度政策,找差距、補短板,系統地完善寧波的科技創新體系。尤其是要打破部門界限,通過機制創新來破解有關部門間各自為政問題,形成促進科技創新的合力。此外,還著力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使束之高閣的紙上成果轉變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6521BD4C-F14F-4370-A129-26F8077EAC4E
3.3主動對接、爭取共建
寧波與上海這兩座城市地緣相鄰、文緣相融、人緣相親。近年來,隨著兩地交通設施的完善,更是拉近了兩地的時空距離,進一步促進了兩座城市的互通、互融、互聯和互動。而且經過多年努力,寧波本身的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卓有成效,在人才資源、研發投入、科研設施等方面的短板已有相當程度的改善,已經在新材料等科研和產業領域具有一定優勢。未來,寧波要找準自身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的定位,發揮寧波在科技和產業領域的優勢與特長,從多方面入手主動對接上海科創中心的“溢出效應”,積極參與到上海科創中心的建設中去。可以探索建立接軌上海科創中心示范區,作為寧波承載上海科創中心“溢出效應”的重要載體。
3.4深化合作、實現共享
滬甬兩地合作具有深厚的淵源、現實的動力和燦爛的前景。寧波要以積極參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為契機,借鑒上海加強部市合作推動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經驗做法,建立與上海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全方位長效合作機制,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擴大合作規模;要積極謀劃、主動出擊,積極參與上海科創中心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形成與上海在政府、企業、院校、園區等方面的全方位科創合作和資源共享機制;要立足于現實可行性并結合寧波“十三五”規劃的制定,在對雙方可合作領域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推動雙方在科創領域全面深化合作的相應制度政策和實施細則,共同打造雙方科創合作的升級版,實現互惠共贏。
3.5發揮優勢、重點突破
戰略定位的不同決定著資源集聚要求的強弱,就寧波而言要明確自身科創建設的戰略定位,提出符合自身現實和需要的資源集聚方案。在深化與上海在科創領域的合作對接的同時,在具體合作領域的選擇上,也要學習上海在科創中心建設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做法,重點推進具有寧波特色與優勢的科技研發領域與上海的對接,率先在某些領域形成關鍵性突破,提升相關產業的發展能級。通過對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對科技發展前沿領域的基本定位和發展布局,聚焦與追蹤國際前沿新技術,培育與研發重點領域的新技術,對接與導入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技術。結合寧波未來的產業發展布局,可選擇前沿新型高端裝備制造、新型材料、海洋漁業、生命健康等領域作為雙方科技創新合作的重點突破領域。
3.6走出引進、互惠共贏
科技創新必須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才能進行,在積極對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過程中,寧波要以開放的心態實施“走出去,引進來”的雙輪驅動戰略, 通過搭建促進滬甬兩地科技創新資源相互融合、雙向流動的服務平臺,暢通“走出去,引進來”的鏈條通道。一方面,鼓勵寧波的企業、科研機構、高新園區到上海參與科創中心的共創共建,借力上海的科技資源解決寧波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鼓勵上海的企業、科研機構、高新園區到寧波參與重大項目研發、成果轉化,將寧波打造成上海科創中心“溢出效應”的重要承載區,并以此來促進寧波高新園區的能級提升,建設各類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創新集聚區。
參考文獻
[1]檀圓圓,車麗萍,淺析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下科創人才集聚的影響因素[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11],115-117.
[2]秦佳良,張玉臣,產業知識基礎視角下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1],35-40.
[3]譚娜,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創新理念與創新文化研究[J],科學發展,2017[2],5-14.
[4]付丙海,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培養鏈研究——面向“科技創新中心”建設[J],中國科技論壇,2015,(12),138-142.
[5]嚴巖平,郭躍,寧波市科技創新服務業體系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寧波經濟叢刊,2017[2],23-24.
作者簡介:李新華,(1976.11.8),男,漢? 籍貫:山東省日照市莒縣;職稱:助理研究員;從事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領域:社會與經濟政策。6521BD4C-F14F-4370-A129-26F8077EAC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