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繪繪,楊 波,李震宇,劉海珍,李照喜
華東療養院超聲科,江蘇 無錫 214065
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內分泌系統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具有上升及年輕化趨勢[1],病理學類型主要有甲狀腺乳頭狀癌(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TC)、甲狀腺濾泡癌、甲狀腺髓樣癌(medu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MTC)和甲狀腺未分化癌,其中PTC最常見,生長較緩慢,惡性度較低。MTC較罕見,僅占甲狀腺癌的3%~10%[2],且起病隱匿,但就其病理、生化、分子和遺傳特性而言,MTC是頗具特征的實體腫瘤之一[3]。MTC對同位素碘治療及化療不敏感,內分泌抑制治療無效,易轉移,預后較差,早診斷和早治療是改善其預后的重要手段。目前超聲診斷PTC已較為成熟,但PTC典型超聲特征是否適用于診斷MTC尚存爭議。本研究對比183個PTC和30個MTC結節的超聲特征,以增加對MTC的認識,減少MTC的漏診及誤診。
收集2010年1月—2019年1月于華東療養院體檢時發現并經手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的MTC患者20例(共30個結節)和PTC患者167例(共183個結節),回顧并分析其術前超聲圖像及病理學資料。
納入標準:經手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者;術前超聲影像學資料完整者。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非甲狀腺來源惡性腫瘤患者,如淋巴瘤、肺癌、胃腸道惡性腫瘤等;病理學或影像學資料不全者。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例MTC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8例,年齡為31~71歲,平均年齡(47.90±13.05)歲,單發14例,多發6例;167例PTC患者,女性98例,男性69例,年齡為23~82歲,平均年齡(44.58±10.07)歲,單發139例,多發28例。
由2名有5年以上臨床經驗且對患者其他臨床資料均不知情的超聲科醫師,依據2017年美國放射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甲狀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分級,對患者術前超聲圖像進行回顧性分析,包括結節部位、大小、數目、血供[低血供(結節內血流信號少于周圍正常甲狀腺組織血供)、中等血供(結節內血流信號與周圍正常甲狀腺組織血供相當)、高血供(結節內血流信號多于周圍正常甲狀腺組織血供)]、結構[囊性或幾乎囊性(囊性成分>90%)、海綿樣、囊實性(囊性成分介于10%~90%)、實性或幾乎實性(囊性成分<10%)]、回聲[無回聲、等回聲或高回聲(接近或高于正常甲狀腺回聲)、低回聲(低于正常甲狀腺回聲)、極低回聲(低于頸前帶狀肌群回聲)]、形態[平行(縱橫比<1)、不平行(縱橫比≥1)]、邊緣(光整、分葉或不規則、甲狀腺外浸潤)、強回聲灶[無或大彗尾、大鈣化(直徑>1 mm)、邊緣鈣化、點狀強回聲(直徑≤1 mm)],并對頸部淋巴結有無轉移進行判斷。
超聲特征評估不一致者,經2名醫師共同討論達成一致后記錄。
MTC和PTC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單/多發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015,P=0.903;t=0.985,P=0.332;χ2=1.358,P=0.244)。
經病理學檢查證實,75.0%(15/20)的MTC患者和27.5%(46/167)的PTC患者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601,P=0.001)。
兩組結節均以實性或幾乎實性為主,實性部分均以低回聲最多見,但PTC內部回聲更具有多樣性,等或高回聲、極低回聲均常見;M T C結節最大直徑平均值為(16.43±7.96)mm,較PTC[(8.62±5.50)mm]大(t=4.999,P=0.000);MTC常見于甲狀腺中上部[46.7%(14/30)],PTC常見于中部[45.9%(84/183)];MTC結節多呈平行位[90.0%(27/30)],PTC結節多呈不平行位[63.4%(116/183)];MTC邊緣較光整[63.3%(19/30)],PTC邊緣以分葉或不規則多見[61.7%(113/183)];兩組內部均常見強回聲灶,MTC以大鈣化多見[33.3%(10/30)],PTC以點狀強回聲多見[56.8%(104/183)];相較于PTC內部稀疏血供[63.4%(116/183)],MTC血供較豐富[63.3%(19/30)]。
兩者在結節部位、形態、大小、回聲、邊緣、強回聲灶及血供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圖1、2,表1)。
表1 MTC及PTC結節超聲特征比較 n(%)
圖1 PTC超聲聲像圖
圖2 MTC超聲聲像圖
本研究共納入20例MTC患者(30個結節)和167例PTC患者(共183個結節),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單/多發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常見于中年女性,單發多見,與既往研究[5-6]相符。
既往研究[7-9]證實MTC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率為60%~80%,PTC患者為20%~80%,本研究中75.0%(15/20)MTC患者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與既往研究結果相近,27.5%(46/167)PTC患者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分析原因除由于MTC本身的病理學特征、易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外,還有可能因華東療養院為健康體檢單位,PTC多為早期患者,故轉移率較低。
兩組結節結構均以實性或幾乎實性為主,兩組均未發現囊性或幾乎囊性及海綿樣結構結節,區別在于6個(3.3%)PTC結節呈囊實性結構,回顧這6個結節,實性部分均為偏心性分布,呈乳頭狀,邊緣分葉或不規則,探及彌漫分布的點狀強回聲。大部分甲狀腺囊實性結節為結節性甲狀腺腫伴囊性變,是由于結節的囊性退變所致,良性居多,惡性囊實性結節發病率為4.6%~17.6%。宋青等學者[10]報道約94.0%的惡性囊實性結節為PTC,也有學者[11]認為MTC結節更易發生囊性變,本研究與大多數報道結果相同,即惡性囊實性結節常見于PTC,而30個MTC結節未出現囊實性結構,有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故仍需進一步研究。
MTC與PTC結節在發生部位、大小、血供、鈣化、形態、回聲及邊緣等超聲特征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① 部位:46.7%(14/30)MTC結節位于甲狀腺中上部,而PTC多位于中部(45.5%),這是由于MTC起源于濾泡旁細胞,而該細胞主要位于甲狀腺中上部,與其病理學特征相符;② 大小與血供:MTC結節最大直徑較PTC結節大,26.7%(8/30)MTC結節直徑<10 mm,66.7%(122/183)PTC結節直徑<10 mm,即PTC以微小癌常見。本研究中63.3%(19/30)MTC結節為中-高血供,63.4%(116/183)PTC結節為低血供。有學者[12]認為結節血供可能與大小相關,結節較大時,間質內含有豐富的血管成分,呈富血供,結節較小時,多呈乏血供,與本研究相符。③ 鈣化:兩組結節內部均常見強回聲灶[MTC組66.7%(20/30),PTC組65.0%(119/183)],點狀強回聲是PTC比較具有特征的一種表現[13],本研究56.8%(104/183)的PTC結節出現點狀強回聲,與既往研究一致。但MTC內部強回聲表現類型仍存在爭議,少數研究[14]發現MTC結節內點狀強回聲多見,而本研究與多數研究[5-6]結果一致,即MTC結節內部大鈣化(33.3%)較點狀強回聲(26.7%)多見,究其原因為MTC多由于間質淀粉樣物質沉積形成了粗大鈣化,而PTC多以單個或小團狀壞死的腫瘤細胞為核心形成沙礫體樣微小鈣化[15]。另外本研究中2例MTC結節和7例PTC結節內部出現邊緣鈣化,提示結節存在一定的惡性風險。④ 形態:90.0%(27/30)MTC結節呈平行位,縱橫比<1,而63.4%(116/183)PTC結節呈不平行位,縱橫比≥1。縱橫比≥1對診斷PTC具有重要意義,而對MTC無明顯的特異性。⑤ 回聲:雖然兩組結節實性部分均以低回聲最為多見,但PTC結節內部回聲更具有多樣性,除低回聲外,等或高回聲、極低回聲也較為多見。⑥ 邊緣:63.3%(19/30)MTC結節邊緣光整,61.7%(113/183)PTC結節邊緣呈分葉或不規則狀,另外MTC組未見甲狀腺外浸潤,而4.9%(9/183)PTC結節出現甲狀腺外浸潤。甲狀腺外浸潤分為微浸潤和廣泛浸潤[16],微浸潤表現為結節毗鄰甲狀腺被膜、結節處被膜局部隆起或被膜回聲中斷;廣泛浸潤表現為結節已浸潤甲狀腺周圍組織。本研究9例甲狀腺外浸潤結節均為微浸潤,可能與發現時病程較早有關。
總之,MTC和PTC結節的超聲特征具有一定的重疊性,但也存在許多鑒別要點,超聲檢查時需仔細鑒別。當然,臨床MTC的早期發現和診斷不僅僅依靠高頻超聲檢查,也需要結合實驗室指標的檢測及基因檢測,以提高MTC診斷的準確率。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MTC樣本量較少,仍需更多患者資料的積累和研究;缺乏其他超聲技術的綜合應用,今后可嘗試應用彈性成像技術或超聲造影等技術對MTC進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