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健
摘 要 議論文寫作時選擇何種結構形式,一般情況下系基于邏輯和說理的表達需要。遞進式結構是議論文主體部分的重要結構形式,在學校教學和社會生活寫作中都有廣泛的應用。本文從“內涵分析,闡釋概念”“原因分析,探究根源”“功能分析,呈現價值”“對策分析,尋求方案”等四個方面深入探討議論文遞進式拓展的邏輯路徑。
關鍵詞 議論文;遞進式;邏輯路徑
高考作文層遞式結構支架的搭建大抵有四種類型:一是論點鏈,二是問題鏈,三是模塊鏈,四是邏輯鏈。考生如若掌握了上述四種高考作文層遞式行文技法,在某種程度上也就做到了心中有結構。而心中有結構,考生的寫作至少完成了整個流程的三分之一,何其重要。
一、論點鏈:切割論點,縱向搭建
高考作文命題的中心論點,考生在切分時可以按照不同的層次來縱向切分為遞進式結構,以達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推進的寫作目的。基于此,考生在搭建支架之時,最好著眼于分析的深度,而將文章的中心論點在主體部分肢解為幾個層遞的分論點,并與首段的總領及末段的總括共同構成文章的整體支架。其支架的特點是各分論點的先后順序是不可逆的,考生不能隨意變更,以免背離了分論點之間的內在遞進關系。為此,考生在進行縱向支架的搭建時,最好立足于線性的布局,首先要確定切割論點層次的標準,然后再確定切分論點的層次,才可能搭建出符合要求的支架,為深度的分析提供支點。事實上,縱向搭建支架的真正難點在于,考生如何去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體、由現象到本質地進行層次的切割,并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支架搭建。譬如以“群體”為標準去談“誠信”,就可以確定“個人、家庭、國家”為切分的不同層次,最終的分論點可擬定為“個人要講誠信”“家庭要講誠信”“國家要講誠信”,整個文章支架就構建成為了規范的縱向支架。在此,個人、家庭、國家之間是范圍上的縱向關系,挖掘的是分析的深度問題。例如高考優秀作文《邁出美麗的步伐》。
邁出美麗的步伐
一考生
在當今時代,國家文化軟實力猶如雄鷹翼上的金色翎羽,有了它,國家才能更有感召力,走得更遠,飛得更高。那么我們應當如何插上羽翼,凌空翱翔呢?這就需要我們在國家發展的道路上邁出美麗的步伐,做到:美我之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美我之美,珍視傳統文化,守護精神家園。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如是語。作為中華兒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文化故鄉,我們要珍視傳統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前些日子電視上熱播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就很好地實踐了這一點。由于有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做支撐,這些節目得到了人們的一致好評,被譽為“電視界的一股清流”。但與此同時,破壞傳統文化的現象也時有出現。君不見網絡上不法網民大肆曲解英雄事跡,君不見某些地方政府拆古跡建新樓,君不見有人號召用拼音代替方塊字……這些行為對文化建設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究根追底,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重視民族文化。所以,想要提高文化軟實力,首先就應當充分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做到“美我之美”,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美人之美,正視傳統文化,學習優秀文化。
魯迅曾說:“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我們要敢于正視傳統文化中的不足,并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以取長補短。清代,我們自恃天朝上國,固守傳統,不學習外來文化的長處,以致被實行了明治維新的日本趕超,寫下了一段屈辱的近代史。要想這樣的歷史不重演,要想發展,就要正視傳統,學習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比如如今山寨貨泛濫,我們就應學習瑞士的工匠精神,以豐富發展已有的式微的大國工匠精神。美人之美,可以識己之不足,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美美與共,重視分享文化,實現共同發展。
魏源說:“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氣魄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如果只顧著發展自己的文化,走到后來就會發現路越來越窄了。那么如何才能使路拓寬,變成通向光明未來的康莊大道呢?這就需要我們懂得分享文化,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明代的鄭和下西洋,如今的“一帶一路”倡議都完美地詮釋了它。其實文化不怕碰撞,就怕不交流。民族文化如同金,兩相碰撞會發生金玉之聲,多相碰撞則可能擦出璀璨的火花。要想實現共同發展,就要美美與共,重視分享文化。
美我之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相信這美麗的三步會淬出傳統文化中的真金,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使泱泱大國煥發出別樣的精彩。讓我們邁出美麗的步伐,向著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前行吧!
這篇文章的支架搭建,考生以“傳統文化”為標準進行切割,于是就有了“珍視傳統文化,守護精神家園”“正視傳統文化,學習優秀文化”“重視分享文化,實現共同發展”三個分支,其中由“守護”到“學習”再到“分享”,已經呈現出了不同的層次性。考生的機智還在于,其在搭建支架的過程中,對費孝通先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進行了解構,并根據命題指向將其重組為“美我之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意即人們不僅要懂得各自守護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要學習別人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樣將各自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別人的優秀傳統美拼合在一起進行分享,就會讓整個國家的傳統文化煥發異彩。顯然,文章的支架路徑由自己到他人再到大家,依舊構成了不同的層次關系。加上首段的總領及尾段的總括,整個支架的搭建雖然呈現的還是總分總的傳統模式,但是由于分支之間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邏輯嚴密,具有濃郁的文化意味,堪稱上乘之作。
二、問題鏈:勾連問題,溯源謀篇
考生意欲讓自己的文章變得深刻,那就需要以問題為抓手,然后通過抽絲剝繭,追根溯源,不斷探究等技術手段,以揭示問題的本質,探究問題的真相。建構有效的層遞式問題鏈,考生需要以問題為中心建構支架,并將“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不可逆的問題進行有機的勾連,使之形成層遞式鏈條,并在追問中由此及彼地逐一解決問題。一般而言,問題鏈主要有如下兩種結構支架。一是針對“你怎么看”“引發你怎樣的思考”等任務命題,“是什么”即提出文章的觀點;“為什么”即對文章觀點進行逐層深入的分析,探究其原因;“怎么辦”即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二是針對概念型命題,“是什么”即釋義,包括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需要予以厘清;“為什么”即分析原因,不但要讓多個原因具有外顯的層次性,而且還要有內在的層遞勾連,以使溯源由淺表走向深刻;“怎么辦”即措施。考生唯有如此一環緊扣一環地以概念為核心去勾連問題,并由表及里地揭示問題的實質和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給人以深刻的啟迪。例如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題“中國味”,考生要先厘清“中國味”的概念,然后分析堅守“中國味”的原因,最后辯證地提出留住“中國味”的措施。如此一來,文章才能建構為環環相扣的問題鏈,才能給人以深沉的思考與玩味。
同舟共濟,家國同構
一考生
早于1993年“汪辜會談”中,海峽兩岸便已達成“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歷朝歷代,無人不想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發展各地區間的關系。而中國臺灣明星卻頻頻遭網友指責為“臺獨”分子,究竟是世人常言“樹大招風”,抑或網友本身動機不純?
欲下定結論,先依據事實。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之下,新聞消息的真偽最有待考證。之所以會發生眾多網友抨擊中國臺灣明星的事件,很可能僅僅因為當初少數“黑粉”想故意對某明星造成不良影響,從而不惜胡亂捏造事實以表示自己對其厭惡心理,而往往假話被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這么說,也就會被更多人默認,以至于無從察清事情原委。無論有意為之,還是盲目從眾,都應當以自己親身經歷,親眼所見為實。否則,即是站不住腳的空談,最終都將淪為茶余飯后的笑料。甚至會因此引火燒身,喪失他人信任。
欲端正風氣,則拒絕網絡暴力。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同為一國同胞,有何深仇大恨值得一個素不相識之人對一個明星進行無底線的污蔑與侮辱?如果在別人不曾犯下錯誤時便一味破口大罵,無中生有,顛倒黑白,此種精神上的暴力行為無異于肉體攻擊。有多少初嶄頭角之人因一塊屏幕后種種低俗惡劣甚至毫無邏輯的話語而從此深受創傷,銷聲匿跡?唯有監管不良網民在言語上的肆無忌憚并予以提醒警示,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安定,國家才會穩步發展。
欲家國同構,需團結友愛。網友不分青紅皂白給臺灣明星亂扣帽子,無疑有損兩岸間的友好關系。有時或許出于對統一話題過于敏感,從而容易上升為不尊重,使雙方都產生誤解。起因可能僅僅是對明星的厭惡,但卻會發展為一個嚴肅的政治話題,以至于影響兩岸發展。因此需認清明星與“臺獨”分子間的本質區別,可以不喜歡,但不可用超出娛樂范圍的詞句進行誣陷,正如曹植所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人與人之間多些關愛與鼓勵,少些惡言相向,才會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從而使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鄭成功曾不畏千難萬險堅持收復臺灣,余光中先生曾于海峽兩岸架起一座“鄉愁”的情誼橋梁,兩岸同胞也從未放棄讓臺灣重歸祖國懷抱的行動……我們從來都是一個整體,從來都風雨同舟,同德同心。無人愿被“橫眉冷對千夫指”,我們應該牢記歷史,依據事實,團結友愛,小家方能相融合,齊心方能成大國。
文章開篇由“汪辜會談”引入,進而引出觀點,以疑問的方式拋出需要分析解決的問題;主體部分由“欲下定結論,先依據事實”“欲端正風氣,則拒絕網絡暴力”“欲家國同構,需團結友愛”三個分論點建構而成,布局清晰,有條不紊,并呈現出了遞進梯度;末段列舉了鄭成功、余光中兩個點例,進而通過析例來升華兩岸應該“牢記歷史,依據事實,團結友愛,小家方能相融合,齊心方能成大國”的觀點。整篇文章的分析不但娓娓道來,而且邏輯嚴密;不但具有政治的高度,而且充滿了冷靜與理性,十分難得。
三、模塊鏈:縫綴模塊,線性布局
按照高考作文閱卷的規則,引材既是作文“入格”的硬性要求,也是避免作文跑題的救命稻草,為此,考生采取“引議聯結”來進行模塊鏈的層遞式支架搭建,不失為一種聰明之舉。“引”即引用材料。考生摘引命題材料,必須基于引出主旨的需要,并為之后的“議”確立論點。為此,“引”要有針對性,考生最好能夠順旨轉向,高度概括,針對最能凸顯主題的材料進行簡潔化用。“議”即議論。這是論述文的重頭戲,考生需有的放矢地針對自己“引”出的觀點,利用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議論,以使觀點確立起來。如果命題材料呈現的是道理,考生就可就理說理;如果命題材料呈現的是事件,考生就可就事論事,循事析理……一言以蔽之,考生的分析越透徹,越緊密,說理就會越深刻。“聯”即聯系實際。文章如能由命題材料推而廣之,拓展到廣闊的社會生活,就能夠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把中心論點闡述得深刻有力,并具備時代氣息。“結”即結尾。文章收束處要能總結全文,對中心進行深化或拓展,使文章有“高格”。總之,引議聯結支架,不但能讓文章結構具有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的邏輯關聯,而且有利于文章內容的拓展與主題的升華。
人性的溫度
一考生
近日,一則父子間的法律糾紛引起軒然大波。剛剛成年的小王上訴與母親離異的父親老王,要求其繼續支付自己的撫養費,法院以小王已成年為由,駁回了其訴訟請求。我認為,人性的溫暖相比一錘定音的判決,更能成為融化堅冰的熾熱暖陽。
巴爾扎克曾在其著作《司湯達研究》中寫道:“人畢竟是人,總是有虛榮,有嫉妒,有熱情。”事件中的老王也是平凡人,少支付一份撫養費,對他而言也許意味著更輕松優越的生活。人的欲望總是無限的,有的人自命清高說自己與享樂無緣,其實面對誘惑時卻往往難以自制。且法律規定,父母在子女成年后無義務承擔撫養費。法院的依法判決即便顯得冷血,也有依有據,無可指責。
但我認為,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即便義務終止,支付學習和生活費用也在情理之中。小王尚且剛剛成年,對一個剛進入大學的學生而言,兼顧學習的同時還需要找一份薪水尚佳的工作實屬不易,也難免對學習造成不良影響,這是眾所周知的。人性即便從一開始就有無數的黑暗面,但理應抵不過血濃于水的親情和父母愛子的本能。
這場關乎法律與倫理的博弈,讓我想起了《孟子》中的一段記載。有學生問孟子若舜做了天子后,舜的父親犯法了怎么辦?孟子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抓起來,無論誰也不能阻止法官的判決。”學生不解:“那舜該怎么做呢?”孟子答曰:“舜應放棄天子之位,背上父親逃到海邊住下,忘掉之前的榮華富貴。”連天子舜也無法阻攔的法官的判決,卻可以通過選擇人情放棄王位而保全父親。幾千年后的今天,法律依舊如天網恢恢規定著世界運行的許多秩序,卻難以否定倫理在我們生活中的影響。
老王與小王的糾紛,以法院的一紙判決而宣告落幕。我們擔憂小王未來的生活,對老王的冷漠唏噓不已,卻再沒有更多的辦法。在這個車水馬龍的世界,鱗次櫛比的鋼筋水泥叢林下掩飾的是物欲橫流的社會和金錢至上的人性。即便這樣,世間仍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之景。我只希望,人性的溫度可以被每個人所守護,即便有一天世界荒蕪到寸草不生,也能為最本真的情感開辟一個繁花似錦、綠蔭環繞的烏托邦,給人心底的善良永留一席之地。
本文的立意獨辟蹊徑,站在親情的維度反對老王的“冷血”,提倡應該給人性以溫度,給善良一席之地。文章先引事出觀點,接著在分析中客觀指出,老王拒絕支付撫養費,有自私的考量,也有法律的支撐,但是就小王的生活處境而言,一旦失去老王的支持,就可能遭遇生活的困境;并以《孟子》中的故事,說明“法律與倫理的博弈”也可有變通之處;文章結尾,再次呼吁“守護人性”。整篇文字可謂溫情脈脈,充滿人性的溫度,盡管沒有豐富的名句嵌入,也沒有華美的修辭,但是卻內蘊了令人信服的思辨,值得肯定。
四、邏輯鏈:彰顯邏輯,逐層推理
高考作文側重于對考生抽象思維的考查,為此,考生要想讓自己的作文達到“深刻”等級,辯證的深度與邏輯的嚴密度是達成目標的路徑之一。采用“擺現象、析危害、挖根源、提方法”的層遞式結構來搭建支架,可以在逐層推理中彰顯行文邏輯的謹嚴。這種結構方法主要針對的是以負面現象或事件為材料的作文命題,考生可按照材料中的負面現象或事件,分析其危害,挖掘其產生的根源,最后指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此一步一步地講道理,一層一層地深剖析,一環一環地再遞進,不但能讓行文在結構上具有清晰的邏輯勾連,而且在內容上也符合客觀規律,并呈現出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梯度。例如2019年高考江蘇卷優秀作文《高原上沒有臣服的山頭》。
高原上沒有臣服的山頭
一考生
近些年來,文學界關于魯迅的討論頗多。諸如魯迅與胡適誰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這個時代需要魯迅還是沈從文等,非此即彼,逼著人非要選邊站不可。其實,文學殿堂里不能只有一尊神,魯迅與胡適、沈從文,都是獨立的高峰。
先說魯迅和胡適。魯迅主張對現實社會進行最激進、最無情、最全面的抨擊,而胡適則主張走改良主義的道路,只圖一點一滴的漸進式的社會改良進步。如果說魯迅的主張像一劑苦藥、猛藥,針對的是這個民族的頑癥,那么胡適的主張更像是“健”字號的沖劑,對身體健康的人,能起到調和身心的作用。兩種主張各有千秋,習慣于選邊站的我們昨天堅定地選擇魯迅而拋棄胡適,今天又企圖選擇胡適而拋棄魯迅,我們昨天和今天的立場都失之偏頗。
再說魯迅和沈從文。魯迅和沈從文都是中國近代文壇中有大成就者,一個舉著劈向黑暗的啟蒙之劍,一個唱著至善至美的人性之歌。他們代表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就像玫瑰和紫羅蘭散發著不同的芬芳。但是兩位文學巨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魯迅成了現代文學殿堂里唯一的神,而沈從文卻被逐出了文學殿堂以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被人知曉。何以如此?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使然也。
有道是,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每一個文學大師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文學的高原上從來就沒有臣服的山頭,只有互相致敬的高峰。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一種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平等的、多元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單一的。在文學殿堂里只立一尊神,強迫其他諸神臣服,那是對文學、文化和文明的肢解。
回望歷史,肢解文學、文化和文明的事屢見不鮮。兩千多年前,中華大地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好不熱鬧。董仲舒感到“花”太多,無所適從,便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孔老夫子榮登“至圣先師”的寶座,一坐就是兩千余年。直到五四時期吳虞高喊“打倒孔家店”,這才把孔老夫子從寶座上拉了下來。其實,無論是漢代大儒董仲舒,還是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吳虞,他們都犯了同樣的錯誤:認水不認鹽,認鹽不認水,削山頭以成就高峰。
世界是多元的,少些非此即彼、有你無我的對立,多些取長補短、共存相生的包容,世界就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本文在總體架構及素材運用上均采用總分總的布局,開篇即提及魯迅、胡適、沈從文,并借此拋出評述性觀點“文學殿堂里不能只有一尊神”;其后以“先說魯迅和胡適”引入,對魯迅與胡適進行辯證性的比較評說,認為“兩種主張各有千秋”,如果選邊站,勢必會導致“立場失之偏頗”;接著再以“再說魯迅和沈從文”導入,對魯迅與沈從文進行了客觀的比較評說,認為魯迅成神、沈從文無名是“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使然”;最后考生將行文導入縱深的歷史文化中進行評說,指出“多些取長補短、共存相生的包容”才可能讓“世界變得更加和諧美好”的觀點。整體文章評述從容大氣,客觀辯證,頗具思維的深度。
總之,高考作文結構支架的建構,最好以簡單清晰為外在標準,以逐層遞進為內在準繩,加之邏輯鏈條在分析論證中的串聯,定會讓文章內外勾連,邏輯縝密,渾然一體。
[作者通聯:貴陽市北京師范大學貴陽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