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豪杰 袁勤儉



關鍵詞:學術譜系;學術譜系繁衍:嚴怡民;影響因素;扎根理論
科學家在科學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其科研成果所產生的價值.更體現在學術后代的培養上。讓下一代學者中有自己指導過的學生是科學家的工作超越時代的最有效的方式,也被認為是科學家對科學事業做出的“最持久的貢獻”。事實上,科學研究的傳承和發展與科學家學術譜系的發展密切相連。而學術譜系繁衍能力決定著學術譜系的發展演化,是學術譜系的一個核心特征,也是學術譜系發展壯大的基本保證。
早期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研究主要是按照譜系學的研究方法梳理著名科學家的學術生涯及其學術后代的繁衍過程,繪制科學家學術譜系樹,并對譜系樹中的主要學者的學術貢獻進行分析。近年來,學界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研究興趣有所增加.已經有部分學者嘗試基于科學家學術譜系中成員的數量,探討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能力的計量方法:Russell T G等基于譜系成員的代際數和每一代成員的數量,采用C(某位導師作為學位論文委員會成員的次數)、T(某位導師學術譜系中學生總數)、G(某位導師學術譜系中學生的總代際數)、w(某位導師學術譜系中學生數量最多的一代成員的數量)等8個度量指標評價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深度和廣度;常歡在借鑒Russell T G的計算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能力方法的基礎上,選取其中6個度量指標,對地質學家劉東生和Na.thaniel Rutter的繁衍能力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劉東生學術譜系的繁衍能力較強;Malmgren R D等則構建了學術譜系繁衍能力的計算公式發現學者在學術生涯的前2/3時期相較于后1/3時期具有更強的學術繁衍能力。目前學界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僅有個別學者基于對學術環境的了解,嘗試從學生培養機制、學科、社會環境等外部環境角度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被認為是科學家學術譜系形成與發展的必要過程,探索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影響因素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學界的共識。然而前人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影響因素的研究,僅基于個人經驗層面的探討.且未涉及對影響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內部因素的挖掘。本文擬以情報學家嚴怡民學術譜系為例,采用扎根理論,通過對嚴怡民學術譜系4代成員的深度訪談,系統性探討影響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內外部因素,并分析其中的作用機制。
1研究設計與數據分析
扎根理論是在經驗資料基礎上,運用系統化的程序建立理論的較為科學有效的質性研究方法。其主要應用于管理學領域的研究,尤其適用于尚未成型或者還未達成共識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采用扎根理論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性探索研究是合適的。本研究借鑒經典扎根理論的三階段分析方法.首先通過個人深度訪談收集原始數據;然后通過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及選擇性編碼,逐步分析數據,直至理論達到飽和;最后從數據中浮現理論,構建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影響因素模型。該模型主要回答以下兩個問題:①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哪些;②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及作用機制是怎樣的。
1.1數據收集
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屬于目的性非概率抽樣。其樣本的選擇,強調代表性與研究深度,選擇那些能夠為研究問題提供豐富信息的樣本。因此,本文在受訪對象的選擇上.遵循以下原則:①受訪對象須是嚴怡民學術譜系內的活躍成員,對所處的學術譜系的繁衍有較深的理解和認識:②盡量保證受訪對象分布在學術譜系的不同代際、不同機構,以排除因受訪對象分布單一導致的偏差。基于上述原則,通過對工作機構、教育經歷、學術后代的數量、學術成就、主持項目、所獲榮譽、研究領域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慮選擇受訪對象。數據收集與數據分析工作同步進行.并在數據分析中采用不斷比較的思路,將數據中的新范疇納入理論,對理論進行持續修正,直至理論飽和。
原始數據的收集自2020年4月-2020年8月。依次訪談了嚴怡民學術譜系內4代成員,共有21位受訪對象接受了訪談邀請.受訪對象基本情況統計如表1所示。每位受訪對象的訪談時間為30~90分鐘。首先初步擬好訪談提綱,并在后續的訪談中.根據實際訪談數據的分析結果對訪談提綱及時微調。為確保訪談效果,在正式訪談前將訪談主題以及涉及的相關概念,通過電子郵件、微信等渠道,與受訪對象事先進行溝通,以便受訪對象對訪談問題的深入理解,從而有助于訪談的順利進行。在征求到受訪對象同意的情況下進行了錄音,并對關鍵詞進行記錄。訪談結束后,在24小時之內完成訪談記錄的整理工作,形成扎根理論分析的原始資料。從21份訪談記錄中隨機抽取16份訪談記錄進行編碼分析,剩余5份訪談記錄留作理論飽和度檢驗。
1.2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指研究者保持開放的心態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并采用概念標識與詮釋的過程。基于編碼過程嚴謹性的考慮,借鑒了經典扎根理論的編碼方法,由兩名研究者共同編碼,并進行不斷比較與反復審核。為了保障研究的信效度,在訪談過程中將訪談要點與受訪者進行確認.并撰寫訪談備忘錄。通過備忘錄時刻提醒要對訪談資料中所呈現的概念保持敏感,并注意捕捉新線索。依次通過標簽化(a+序號)、初步概念化(aa+序號)、概念化(A+序號)、范疇化(AA+序號),對訪談記錄進行逐字逐句地分析。由于原始數據較多,本研究只舉例說明開放式編碼的概念提取過程,如表2所示。所有訪談記錄共提取了114個初始概念,歸納為36個范疇,如表3所示。
1.3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在開放式編碼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編碼分析。主軸編碼階段的內容是通過聚類,整合相似范疇,增加范疇稠密度.發現范疇之間潛在的關系,提煉出主范疇。根據本研究的特性,通過考察情境關系、類型關系及過程關系,對開放式編碼階段所獲得的36個范疇進行歸納聚類,最終形成5個主范疇(AAA1~AAA5,包括導師方面的因素、學生方面的因素、譜系方面的因素、學術環境、科研機遇),并將主范疇歸入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2個維度,如表4所示。
1.4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指在主軸編碼的基礎上,厘清各范疇之間的關系,確定核心范疇,并尋找合適的故事線把核心范疇與其他范疇組織在一起,以構建理論模型。依據訪談記錄的故事線,梳理5個主范疇之間的關系,挖掘出核心范疇,揭示主范疇中的典型關系結構,如表5所示。
通過梳理故事線,本研究確定“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這一核心范疇,圍繞核心范疇的故事線可概括為:導師方面的因素、學生方面的因素、譜系建設方面的因素、學術環境和科研機遇5個主范疇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的繁衍存在顯著影響,如圖1所示。導師方面的因素、學生方面的因素與譜系建設方面的因素是影響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內部因素。學術環境與科研機遇是影響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外部因素。導師方面的因素包括導師的學術水平、學術背景、學術思想、治學態度、戰略格局、教學風格、學術影響力、人格魅力、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生命力、培育學生質量、項目經費以及時間精力,是影響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決定性因素。學生方面的因素包括學生的科研興趣、人生理想、自我效能、學術自覺、性格特點、學術規劃、學術潛質、學術傳承能力、應用能力以及傳播能力,是影響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重要因素。譜系建設方面的因素包括譜系規模、譜系交流、譜系結構、譜系氛圍以及人際關系,是影響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重要因素。學術環境包括指標政策、報考情況、教師職業特點以及非學術工作環境,是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重要外部環境。科研機遇則指學術研究機會以及偶然因素,也是影響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外部因素。
1.5理論飽和度檢驗
利用開放式編碼階段預留的近1/4的訪談記錄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通過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編碼分析.結果并未產生新的重要范疇和關系.未發現新的主范疇關系結構,5個主范疇內部也未發現新的構成因子。由此,上述“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影響因素”的內在機理在理論上已達到飽和。
2研究結果討論
2.1導師方面的因素
導師方面的因素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導師的學術水平、學術影響力、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的生命力、學術思想等范疇。
科學家學術譜系的繁衍,一方面體現在導師吸引到足夠數量與質量的學術后代:另一方面體現在導師通過對學術后代的培養.使其學術貢獻得以代代相傳。導師不僅是學生重要知識的來源,也是科學界重要的看門人。尤其是隱性知識,包括科學規范知識以及塑造思維方式的高層次專業知識的獲得,更離不開導師的指導。導師在學生進入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學生可以從表現更好、研究效率更高的導師那里學到更多。學生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又增加了其留在學術界的機會。因此,導師的學術水平是吸引學術后代的基本要素。
在一定的學術水平基礎上,如果導師擁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那么他可以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的優勢,便能吸引到更多的學生。其一,導師在學科領域中的影響力是學生顯示其能力的重要前提,由高影響力的導師提供指導有助于證明學生的素質。其二,學術影響力大的導師的學生也可能受益于“馬太效應”,從而使他們的研究工作得到更多的關注。其三,如Long J S等將導師描述為學生的“就業代理”.學術影響力大的導師在幫助學生獲得學術工作(這是他們向大量學生提供指導的先決條件)方面發揮了更為直接的把關作用,并能夠對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持續的幫助。
導師的研究方向是學生在進行導師選擇時關注的問題之一。其一,要了解導師的研究方向是否和自己的研究興趣相符;其二,要了解導師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研究方向的匹配度;其三,評估自己能否勝任導師的研究方向;其四,分析導師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因此,導師的研究方向會影響到學術譜系的繁衍。從長期來看,研究領域生命力旺盛,有充分的學術價值與實踐價值,值得進行長期的研究,那么它會吸引更多學者來研究,學術譜系也因此得以繁衍壯大。
導師在塑造學生的學術態度和學術思想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導師嚴謹、踏實、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以及面向實際需求、創新、與時俱進等學術思想會傳遞到學生身上,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其傳承與發展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無疑也非常重要。
此外,導師培育學生的質量、導師的學術背景、導師的戰略格局、導師的教學風格、導師的人格魅力、導師的時間精力和導師的項目經費也會對學術譜系的繁衍產生重要影響。
2.2學生方面的因素
學生從事科學研究以及在科學研究領域的發展是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壯大的基石。因此,學生方面的因素是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重要因素。而學生方面的因素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學生的科研興趣、學術自覺、人生理想、性格特點、學術規劃、自我效能、學術傳承能力、應用能力、學術傳播能力、學生資質、學術潛質、學生發展方向等范疇。
學生的科研興趣、學術自覺、學術理想以及對自己性格特點的評估是影響其走上科研之路的因素。學生的科研興趣是指學生力求從事科研活動的傾向,是學生走上學術之路最初的萌芽。在科研活動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學生會產生相應的學術自覺,他會發現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空間。在面臨職業選擇時,學術理想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成本、時間、經濟收入等方面的因素對學生而言并非十分重要。此外,學生可能還會評估自己的性格特點是否適合從事科學研究。
學生的學術規劃與自我效能是影響其堅持科研之路的因素。學生的學術規劃主要是指學生對未來研究方向的規劃。如果學生的家庭發展進一步支持學生的學術發展,那么學生進行科研之路的決心也會得到加強。自我效能是指學生對自己科研能力的主觀判斷.積極的自我效能感使學生認為自己有能力勝任所承擔的工作,由此將持有進取的科研態度;而當學生的自我效能比較低,認為無法勝任科研工作,那么他將對科研工作產生消極回避的想法,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將大打折扣。成功的科研經驗(如得到導師的肯定或論文發表順利)會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反之反復失敗的科研經歷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影響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的信念。
學生的學術傳承能力、應用能力與學術傳播能力則能夠直接增強學術譜系的影響力,進而提高學術譜系的繁衍能力。學術傳承能力體現在:學生對導師學品人品的深刻理解和潛移默化的感悟,自覺融人自己的教學與科研之中;門第的認同和遵從;與時俱進的豐富和發展。學術傳承能力為學術譜系的繁衍奠定了基礎。應用能力體現在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如果科研成果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國家戰略需求、地方或者企業的實際需求,這也會大大提高其知名度,進而促進學術譜系的繁衍。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學術成果浩如煙海的環境下,學生如果具有較好的學術傳播能力,把團隊成果推廣出去,對學術譜系的繁衍也有一定的幫助。
而學生資質、學術潛質與學生發展方向則是導師在選擇學生時考慮的因素。學生資質包括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科研能力。學術潛質則包括上進心、端正的態度、合作精神、人品等。“學生最重要的潛質,其實是上進心”“端正的態度是做好科研的基礎”“相比智商來說,做好學術研究更需要的是團隊精神”“學生可以沒有前期成果,但需要有好的人品.因為學生科研相關的能力比較容易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并非所有學生畢業后都會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導師也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學生的發展方向,考慮自己能否真正幫助到學生。
2.3譜系建設因素
譜系建設是指為了實現譜系科研績效及學術產出最大化而進行的譜系管理行為。譜系建設是實現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重要因素。譜系建設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譜系規模、譜系交流、譜系結構、譜系氛圍以及人際關系5個范疇。
譜系規模主要指譜系成員數量的多少與分布的范圍。譜系成員數量越多,規模就越大,其學術后代進入學術界的成員也越多;譜系成員分布的范圍越廣,也越有利于學術譜系的繁衍。
譜系交流即科研團隊內部發生的包括組會、讀書會等所有形式的交流。在組會上,導師傳遞的不僅包括顯性知識,更多的是隱性知識,是一種言傳身教的過程;團隊成員在交流中,會衍生出很多非常好的想法,這也就是集體智慧。“師門有個讀書會,讀書會所交流的圖書.并不要求跟研究課題非常相關,但可以拓寬團隊成員的研究視野,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交流形式。”譜系交流對于科學研究本身或者團隊科研能力提高是有幫助的.合作性團隊的研究績效很高。
譜系結構是指譜系成員的代際分布結構,可以把學術譜系理解成一個樹狀圖,學術譜系是由部分粗壯的節點以及在這些粗壯節點基礎上擴散出的分支構成。學術譜系中,每一代成員都有部分粗壯的節點,學術譜系的繁衍才不會中斷,并不斷發展壯大。所以,從譜系成員的代際分布結構,也能看出一個學術譜系的繁衍能力。
譜系氛圍是指在一個譜系中逐步形成的,可以被譜系成員感知并認同的氣氛。良好的譜系氛圍有助于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激發譜系成員積極工作的動機,學術譜系也會因此壯大。反之,如果導師只關心個人的發展,忽視譜系的成長性,會使譜系成員喪失積極的精神與要求,不利于實現學術譜系的長遠發展。因此,譜系氛圍對學術譜系的繁衍也很重要。此外,人際關系有利于導師招收到更多的學生,也有利于學術譜系的繁衍。
2.4學術環境
學術環境是學術譜系繁衍的重要外部環境。學術環境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指標政策、報考情況、教師職業特點以及非學術工作環境4個范疇。
影響導師招收學生數量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學校里的指標政策。“每位導師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招生指標”“每年報考的情況.也會有一些不一樣”“比如報考的學生特別多,這種情況下分配給相關導師的學生可能相應的增加”“沒有滿意的學生時,會少招點”。
高校教師職業的特點,是吸引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因素之一。“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高校教師這項職業,在人們心中屬于道德標桿的職業,容易獲得社會公眾的尊敬;高校教師的工作時間相對靈活,科研工作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等特點,容易吸引到喜歡這類工作特點的學生;此外,高校的學術氛圍也影響了很多學生的職業選擇。
反之,非學術工作環境相對缺乏創新性,與高校工作環境對學生的吸引力相比,非學術工作環境則從另一個方面影響到學生科研之路的選擇。
2.5科研機遇
學術研究機會、偶然因素等是影響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的外部因素。學術研究機會主要體現在學生是否有機會接觸到感興趣的科研項目。“學生在做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對這個研究方向的一些認識和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科研的機會也很重要”“在做科研的過程中,收斂自己的興趣”。如果學生接觸不到合適的科研項目,就可能錯失這方面興趣的發掘。此外,還有一些偶然因素促使學生走上了科學研究之路。
3研究結論
科學家學術譜系是構成學術積累的必要條件,是延續科學傳統的載體.也是學術共同體的重要單元。本研究選取情報學家嚴怡民學術譜系為研究對象,運用扎根理論方法.通過深度訪談獲取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影響因素的原始資料,運用經典扎根理論三級編碼等步驟,提煉出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影響因素模型,如圖1所示。研究發現,導師方面的因素、學生方面的因素、譜系建設方面的因素、學術環境、科研機遇5個方面的因素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產生重要影響;基于科學家學術譜系的主導者角色得出,導師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導師的學術水平、導師的學術影響力、導師的研究方向、導師研究領域的生命力、導師的學術思想、導師的治學態度、導師的學術背景、導師的戰略格局、導師的教學風格、導師的人格魅力、導師培育學生的質量、導師的項目經費和導師的時間精力13個范疇上:基于科學家學術譜系的協作者角色得出,學生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學生的科研興趣、學術自覺、人生理想、性格特點、學術規劃、自我效能、學生資質、學術潛質、學生發展方向、學術傳承能力、應用能力、學術傳播能力12個范疇上;基于科學家學術譜系的組織方式得出,譜系建設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譜系規模、譜系交流、譜系結構、譜系氛圍以及人際關系5個范疇上;基于科學家學術譜系的外部環境得出,學術環境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指標政策、報考情況、教師職業特點以及非學術工作環境4個范疇上;此外,學術研究項目、偶然因素等科研機遇也會對科學家學術譜系繁衍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