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對推進體教融合提出了8個方面37項具體措施。文件發布以來,各地推進體教融合進行了哪些積極探索?難點如何攻克、短板如何補齊、資源如何共享?在加快體育強國建設和建設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下,這些問題值得關注和思考。
近日,一份在校生體質健康調查數據顯示,6.5%的小學生、14.5%的初中生、11.8%的高中生和30%的大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肥胖、近視、脊柱側彎等問題影響著青少年健康成長。如何讓體育成為撬動素質教育的杠桿,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山東日照市在改革體育教學模式方面,重點做到課內與課后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貼近學生需求開好體育課,保障青少年的體育鍛煉時間。比如,青島路中學把田徑設為必修課,推出排球、乒乓球、網球等10個走班選修項目。94.7%的學生能夠學會一到兩項運動技能,71.2%的學生養成了經常鍛煉的習慣。放學后,學校還推出了“延時服務”,開設100多門特色運動課程。
專家建議建立起校園體育新的評價體系,在職務評聘、績效考核時,對潛心培養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的體育教師給予政策傾斜。
體校、體育傳統特色校、社會青少年俱樂部都是培養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的重要陣地。在實踐中如何保障體校學生的基礎教育,暢通升學渠道?如何打造多方參與、良性互動的后備人才培養體系?
河北省建立起“一條龍”對口升學體系,由小學、初中、高中組成對口升學單位,逐年增加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名額,讓更多體育特長生有更好的出路。
河北省積極暢通優秀運動員、教練進入學校任職渠道,保定市競秀區每年安排優秀退役運動員進入教師隊伍,考核合格后可以直接進入學校教練崗位。我們還在大、中、小學增設教練員職稱評審系列,允許體育教師、教練崗位雙向交流,實行“雙崗制”聘任,激勵更多專業人才走上教學崗位。
(摘自《人民日報》2021年5月7日 李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