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祥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語文課堂中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最常見方式就是課堂提問,課堂提問也是增加師生互動及情感交流的有效形式,能夠有效考查學生的字詞運用能力、理解能力、書面閱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交際能力以及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等。鑒于此,本文將從高中語文教學課堂的角度出發,淺談語文課堂中的提問藝術。通過分析課堂提問的現狀來闡發其對高中語文教學的作用和意義,并就語文課堂提問技巧的策略加以探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4-015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4.079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和教師的角色本末倒置,過多強調教師在課堂中的重要性,以至于教師過多占用課堂時間,忽略了對學生獨立學習思維的開發,忽略了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此外,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也是矛盾的,在學生眼中,教師是權威的,嚴肅的,不容置疑的,這導致學生與教師在溝通交流中存在一定的障礙,過重的壓力讓一些學生在課堂提問環節過度緊張,很難理清答題思路,出現表述不清、思路混亂、邏輯不通等狀況。要想改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藝術地進行課堂提問是高中語文課堂中需要加強的一部分。
一、當下高中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現狀
新課程改革對高中語文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和教師要敢于摒棄傳統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中的弊端,發揚大膽創新精神,放棄原本單一的應試教學理念,培養學生成為全方面發展的新型人才,這也是當今時代的教育目標。這就要求當下課堂的授課方式中,師生的主次地位及課堂提問形式都要進行改變。雖然新課改已經推行了一段時間,但是我國大部分高中學校因為需要對接高考,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仍舊采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過多看重“教”,看重成績和分數,而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提問環節也主要考查學生對于課本內容的掌握程度,多采用直接提問和回答的形式,沒有過多地考量和設計提問形式,這也導致大部分學生對這種強硬的教學態度和提問方式產生一定的抗拒心理。教師在提問時還經常采用抽查和強制的方式,導致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并不積極,容易產生厭倦情緒,緊張和抗拒情緒也會影響到學生對問題的正確思考和判斷。此外,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大多是隨機性發問,并沒有一定的計劃和設計,提問內容也是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進行選擇,根據當前學習內容的重點或單元重點加以選擇,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真正需要加強的重點內容。提問內容多是一問一答式,且提問結束后沒有對問題內容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這樣的提問內容很快就會被學生所遺忘,達不到加強學習記憶的作用,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藝術的作用與意義
(一)有利于構建活躍靈動的課堂教學氛圍,實現師生交流的個性化
好的提問方式可以調動班級的學習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減少課堂約束感,更好地融入課堂氛圍中。高中語文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寬度都有一定的提高,提問的內容和形式需要很好地銜接語文課程重點內容,從側面體現出語文教師的文化內涵。新課程改革要求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落實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的教育措施,創新教學理念,創造友好的師生關系。而友好的師生關系和輕松的教學氛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質量。課堂提問形式的展開也是課堂教學藝術的體現方式之一,有效的課堂提問既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掌握和歸納學習方法;也有助于啟迪學生思維,調節課堂氛圍。語文教師通過創新課堂教學形式,設計課堂提問方式和內容,引發學生思考,能夠豐富課堂教學色彩,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新穎的提問形式和藝術的表達方式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重新認識高中語文的好奇心,在課堂學習中注意力會更加集中,回答問題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增加課堂提問的藝術性還可以為師生交流互動提供機會,創新提問形式有助于個性化教學課堂的構建,不但可以增進師生感情,引發學生之間的思考交流,也是符合新課改創新教學理念的教學形式之一。
(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與潛力
“啟發式教學”是語文課堂提問環節的常用教學方式,也是引導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開發學生潛力的有效教學手段。善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的回答思路,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更加專注和深入思考,在回答過程中將語文課本中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語文能力。教師還可以在藝術化提問的基礎上,有意增加學生學習思維流程中的障礙關卡,激發學生的挑戰欲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但以往課堂中的提問往往采用一問一答的簡單形式,沒有過多對問題的修飾,提問形式也是簡單直接,并且很多教師會配合懲罰措施來試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這樣的提問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回避心理,所以經過藝術加工的提問形式和提問內容會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溫和的啟發式提問方式和藝術化的問答方式可以減少學生對課堂提問的恐懼心理,打破沉悶枯燥的課堂氛圍,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瞬間融入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輕松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答題心態,更容易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激發學生的潛力,鍛煉學生的即興表達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提高教師課堂提問藝術與技巧的主要策略
(一)設置新穎的課堂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課堂提問環節存在一定的強制性和逼迫性,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自覺地產生壓迫感和緊張心理,以至于在回答問題時因為過度緊張而答非所問。高中語文教師要創新教學形式,以藝術化的手法處理課堂提問環節,要清楚地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一定要有計劃地去實施,而非隨意性的發問。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可以以本課所講內容、本學期的教學重點和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為考量,設計有針對性的提問內容和提問形式,使提問內容新穎有趣,提問形式不再單一,進而引發學生思考。高中語文學習中,對字詞和成語的掌握是深入學習語文的基礎,語文教師可以開展課堂文字找不同的游戲提問形式,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考查。例如,教師可以在黑板或投影中展示三到五組詞語,如“A.凄婉? ?B.凄惋? ?C.凄腕? ?D.凄碗”,這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請問是哪一個,讓知道的同學不用舉手直接站起來說出正確答案。這樣的形式進行幾輪之后,學生答題的拘束感就會減少很多,積極性會隨之增加。教師還可以設置有獎競猜的形式開展答題,以增加學生的答題熱情。
(二)掌握因人而異的課堂提問藝術,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情況
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和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積極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質量的高低。為讓每個學生都有所進步和提高,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個人發展情況,教師應當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有針對性的提問環節。在設計有針對性的提問形式之前,教師應當對本班學生有一個明確的了解,根據學生的薄弱環節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通過點名提問的形式將問題對應到個人,以考查學生的綜合應對能力。在課堂提問的時候,教師還應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提問的形式、與學生之間的眼神交流等。對待個性較強、好勝心較強的學生,哪怕學生回答的不對,教師也不要直接批評或用強硬的態度指出學生的不足,而應當用溫和委婉的語氣,側面引導學生的正確答題思路;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則應善用生活例子,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三)調整提問方式,啟發學生進行思考
教學活動中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教師直接提出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的具體回答情況引出答題思路,或者直接給出正確答案。這種提問方式簡單粗暴,教師與學生之間一問一答的互動形式看似直截了當,實際上卻缺少對學生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的啟發,沒有給學生過多的思考空間。因此教師需要調整提問方式,可以先單問一個問題,學生回答出來之后再變換角度和層次,深入提問與第一題相關的第二題、第三題,或者用反問語氣層層深入地進行靈活提問,這樣也可以考驗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程度。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還可以采用“設疑式提問”的形式,即提出的問題本身存在疑點、謬誤或有其他思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或者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一起探究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這種提問方式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問題主線和多條副線,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所學內容。這樣的提問形式更注重探究問題的本質,學生通過“思考—探究—發言—再思考”的形式,能夠對問題產生新的理解,從而打破固有束縛,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培養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改推進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方式和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改變,課堂提問形式也應當有所創新。教師應改變以往刻板枯燥的提問方式和既定的提問內容,多設置新穎的提問形式和回答形式,激發學生的回答興趣。教師要因材施教,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課堂提問環節,將問答計劃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幫助全體學生實現自我突破。此外還要改變傳統的直接式問答形式,善用反問、設疑、游戲互動等提問形式,拉近師生距離,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啟發學生對問題進行發散性深入思考。教師還要運用智慧的學科語言增加提問環節的趣味性和藝術性,為高中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江文翠.中學語文名師課堂提問藝術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6.
[2]鄧素華.巧妙運用提問藝術?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J].當代教研論叢,2019(3).
[3]楊玲花.高中語文創新教學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20(2).
[責任編輯 康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