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華

許世友任南京軍區司令員時,一個干部跟他講:“我的身體很好,到哪里都能干一二十年。”許世友說:“你去加強第一線好不好?”那名干部回答:“哎呀!這個我可不干啊!”要位子不要擔子,難怪許世友說“真替他難為情”。
平心而論,一個人實現理想抱負,需要崗位。但崗位畢竟不是虛設的位子,更不是滿足個人需求的工具。崗位,首先意味著責任、擔子,它是因事而設的,而非因人而擺的。在軍隊,無論什么崗位,都是出征打仗的戰位,都系著國家安危、戰爭勝負。肩膀過得硬,不怕挑擔子,組織就有可能給位子。千方百計謀位子,又想方設法推擔子,這是政治不硬、黨性不純的表現。德不配位、人崗不適,不但損毀個人形象,還會誤了備戰打仗的事業。
真正的軍人,總是視使命高于天、視責任重于山。在彈雨橫飛的戰場上,為什么指揮員能站在最前頭,揮著駁殼槍高喊“跟我沖”?在我軍首次授銜時,為什么戰功赫赫的許光達接連3次提交降銜申請,要求“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勛卓著者以大將”?出兵西藏路途艱險、環境惡劣,為什么黨代表李狄三毫不畏懼,敢于“向黨要一副擔子挑在身上”?就是因為他們心里裝的是使命和任務,而不是做官與安逸。實踐證明,只有如此,軍人才能鐵骨錚錚、建功立業。
任務越繁重,越需要能挑重擔的人。當下,無論是加快新質戰斗力生成,還是強化體系內磨合協同,無不檢驗著我們的能力、考驗著我們的肩膀。軍隊深化調整改革,不少單位位子少了,調職調銜與以前相比更難了。少數同志或整日擔心失去位子,或苦心琢磨找個“好衙門”,至于肩上的擔子則想得少了,精力偏移、心思游移,對本職工作敷衍應付,對急活累活推三阻四。這種狀態,非但各項任務難以高質量完成,還會遲滯戰斗力生成。
只有拿出絕對忠誠的態度、務實高效的作風、極端負責的精神,才能實現部隊戰斗力質的提升。“請把最艱巨的任務交給我”,我軍歷史上這樣的聲音曾響徹云天。各級干部應當思職責、勇擔當,增強“等不得、坐不住”的緊迫感,涵養“善于思、勇于干”的精氣神,用實干的行動把部隊氣象搞得更新、干勁搞得更足。各級組織要立起“有為才有位”的鮮明導向,既為那些敢于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干部撐腰鼓勁,又堅決讓那些要位子不要擔子的人徹底“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