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圣, 張效平, 王艷艷, 杜 強, 趙 飛
(1.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水產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25; 2.貴州省特種水產工程技術中心, 貴州 貴陽 550025)
【研究意義】鱘魚是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鱘形目魚類的總稱,鱘形目世界上現存2科7屬27種,我國分布有8種[1-2]。鱘魚是現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迄今已有2億余年的歷史,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稱。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鱘魚的生產主要來源于野外捕撈,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鱘魚棲息生境逐漸被占用和破壞,全球鱘魚產量快速下降。21世紀以來,隨著鱘魚人工繁育技術的不斷成熟,鱘魚人工養殖逐漸替代了野外捕撈,中國成為全球鱘魚人工養殖最多的國家。在眾多鱘魚品種中,雜交鱘因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強、性成熟周期短等特點,逐漸成為最受養殖戶喜愛的鱘魚養殖品種之一。微生態制劑又稱益生菌、微生態調節劑、益菌劑、促生素、生菌素、生菌劑、益生劑、益生素等,是根據微生態學原理利用對宿主有益無害的益生菌或益生菌的促生長物質,經培養、純化、繁殖后制成的含有大量有益活菌的制劑。因此,研究微生態制劑對雜交鱘生長和免疫的影響,對生產中提高鱘魚養殖產量和品質以及鱘魚養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厩叭搜芯窟M展】微生態制劑最初主要應用于陸生動物養殖,因其能改善腸道內部微環境、促進免疫功能等,而逐漸應用到水產養殖中。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中可以提高養殖動物的營養水平促進生長、提高免疫力增強抗病害能力、改善水產養殖環境保持水體生態平衡等[3-4]。微生態制劑種類繁多,在水產養殖中應用的有芽孢桿菌、乳酸菌、光合細菌、EM菌和酵母菌等[5]。EM菌是由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和放線菌等5科 10屬 80余種微生物復合培養而成的有效微生物群,具有組成復雜、結構穩定、功能廣泛的特點[6],已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畜牧業、環保等領域,對土壤惡化、連作障礙、作物的抗病抗逆能力、產量和品質以及禽畜的生長和抵抗疾病等有積極的促進作用[7]。【研究切入點】貴州鱘魚養殖發展迅速,養殖產量已位居全國第二,現有養殖技術已相對成熟。目前未見EM菌在鱘魚養殖中應用研究的報道?!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在流水狀態下對鱘魚投喂混有EM菌的配合飼料,研究微生態制劑對貴州山區雜交鱘生長的影響,為提高鱘魚養殖產量和品質提供參考。
供試雜交鱘魚400尾,體重13.30~15.28 g,由貴州惠眾漁業有限公司提供;EM菌液購自江西天意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測試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試驗共設4個處理,處理1~3的EM菌液濃度分別為3%(T1)、6%(T2)和9%(T3),處理4為空白對照(CK)。用蒸餾水配制的不同濃度EM菌液分別與鱘魚配合飼料按1∶5(V/M)比例充分混合攪拌,于陰涼處風干后投喂鱘魚,每天8:00—9:00和18:00—19:00各投喂1次,投餌量為鱘魚體重的2%~3%,共投喂55 d。雜交鱘魚飼養在直徑2 m、水深50~60 cm的微流水圓形玻璃鋼魚池中,流量約0.000 5 m3/s。
試驗開始和結束后分別測量鱘魚的體重、體長及全長。投喂試驗結束后計數活魚數量。從各組中隨機撈取10尾試驗魚(共40尾),斷尾采血,于室溫靜置1 h,然后在4℃冰箱中保持4 h,4℃下4 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上層血清用于免疫機能測定。取出40尾魚的肝臟及腸道組織,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并用濾紙吸干,稱重,各組織用預冷的生理鹽水制備成1∶9的勻漿液,用于消化酶活性測定,勻漿過程在冰浴中進行。
1.3.1 生長指標 生長指標由相對增重率、特定生長率、平均日增重和存活率4個指標組成。
相對增重率=(終末體重-初始體重)/初始體重×100%
特定生長率=(ln終末體重-ln初始體重)/試驗時間×100%
平均日增重=(終末體重-初始體重)/試驗時間
存活率=終末尾數/初始尾數×100%
1.3.2 消化酶活性 胃蛋白酶:1 mg組織蛋白在37℃下1 min分解蛋白生成1 μg氨基酸相當于1個酶活力單位(U)。胰蛋白酶:在pH 8.0、37℃條件下,1 mg蛋白中含有的胰蛋白酶1 min使吸光度變化0.003為1個酶活力單位(U)。淀粉酶:組織中1 mg蛋白在37℃與底物作用30 min,水解10 mg淀粉定義為1個淀粉酶活力單位(U)。脂肪酶:在37℃條件下,1 g組織蛋白在反應體系中與底物反應1 min,每消耗1 μmol底物為1個酶活力單位(U)。
1.3.3 免疫機能 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和過氧化物酶(POD)采用南京建成生物有限公司的試劑盒測定。溶菌酶(LSZ)∶530 nm波長下1 min可以使吸光率下降0.001的溶菌酶的量為1個酶活性單位(U)。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 mL反應液中SOD抑制率達50%時所對應的SOD量為1個SOD活力單位(U)。過氧化物酶(POD):在37℃條件下,1 mL血清(漿)1 min催化1 μg底物的酶量定義為1個酶活性單位(U)。
從表1看出,投喂微生態制劑55 d后,雜交鱘平均體重、相對增重率、特定生長率、平均日增重、平均體長、平均全長、存活率等生長指標對照均低于T1、T2和T3;T2除存活率外,各項指標均高于T1和T3;存活率各處理間相差不大。

表1 投喂微生態制劑雜交鱘的生長指標
從表2看出,投喂微生態制劑55 d后,胰蛋白酶活性T2最高,其次是T3,對照最低;胃蛋白酶活性T2最高,其次是T3,對照最低;淀粉酶活性T3最高,T2其次,對照最低;脂肪酶活性T1最高,T2次之,對照最低。

表2 投喂微生態制劑雜交鱘的消化酶活性
從表3看出,投喂微生態制劑后T1~T3雜交鱘免疫相關酶活性均高于對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T2最高,T2次之,對照最低;溶菌酶活性T2最高,T1次之,對照最低;過氧化物酶活性T3最高,T2次之,對照最低。

表3 投喂微生態制劑雜交鱘的免疫相關酶活性
微生態制劑中含有多種有益微生物,不僅可以改善水質,還可以提供蛋白質、維生素、類胡蘿卜素等,促進水產動物的生長。袁成玉等[8]對幼刺參研究表明,飼料中添加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可以加快幼參生長,并能減少死亡,提高幼參的成活率。丁麗等[9]研究發現,酵母菌、乳酸菌和芽孢桿菌對異育銀鯽的生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中酵母菌是影響異育銀鯽生長的主要因素。飼料中添加芽孢桿菌對西伯利亞鱘幼魚有一定的促生長作用,并可提高餌料系數以及營養物質的消化率[10]。羅輝等[11-12]發現,飼料中添加微生態制劑有提高鯉魚生產性能的趨勢,其中以芽孢桿菌對鯉魚的質量增加和餌料利用率的促進作用最強。EM菌在促進大口鲇和鯽魚生長和改善增重效果方面能起到積極作用[13]。本研究表明,在流水狀態下,投喂含有微生態制劑的飼料55 d后,雜交鱘相對增重率、特定生長率、平均日增重、成活率等生長指標均高于不含微生態制劑的飼料。相較于鯉魚、大口鲇和異育銀鯽等,本研究微生態制劑對雜交鱘生長指標的提升相對較小,原因可能是在流水狀態下養殖水體水交換率較高,部分微生態制劑隨水流排出,留在養殖水體的微生態制劑相對較少造成。因此,在流水養殖條件下,如何提高魚類對微生態制劑的攝入效率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王荻等[14]選用以枯草芽孢桿菌為主要成分的微生態制劑進行池塘養殖投喂、潑灑和混合使用試驗發現,投喂微生態制劑可以促進草魚消化酶活性,對草魚快速健康生長有較好作用。袁成玉等[8]發現,在投喂微生態制劑后,試驗組刺參腸道中淀粉酶、蛋白酶活性提升較明顯,纖維素酶活性提升較小。高欣等[10]發現,芽孢桿菌能夠顯著提高西伯利亞鱘幼魚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灰分以及能量等的消化率。劉龍鎮等[15]研究結果表明,飼料中合理添加復合菌制劑、復合菌酶制劑及復合菌培養物能提高對蝦血清的非特異性免疫酶活性,增強對蝦對副溶血弧菌的抗病力。本研究結果與多數水產動物的研究結果相似,雜交鱘魚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以及脂肪酶活性在投喂含有EM菌飼料后均有顯著提升,表明微生態制劑對雜交鱘營養物質的吸收起積極作用,這也直接反映在各項生長指標中。
溶菌酶是一種能水解細菌中黏多糖的堿性酶,在魚類中主要存在于黏液、淋巴組織、血清、頭腎等,是魚類非特異性免疫中一種重要的酶[16]。超氧化物歧化酶是廣泛存在于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金屬酶,對于增強吞噬細胞防御能力和整個機體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劉曉勇等[17]研究表明,飼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桿菌能顯著提高雜交鱘幼魚的SOD活性。過氧化物酶廣泛存在于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培養細胞中,可催化過氧化氫氧化酚類和胺類化合物,具有消除過氧化氫和酚類、胺類毒性的雙重作用。本研究結果表明,雜交鱘魚投喂含有EM菌飼料后,免疫相關的LSZ、SOD、POD活性均顯著提高,表明EM菌能有效提高雜交鱘的免疫機能。
投喂含有微生態制劑的飼料后,雜交鱘生長指標、消化酶活性、免疫機能均顯著提高,以在鱘魚配合飼料中添加6%EM菌液的處理效果最為明顯??梢?,投喂含有微生態制劑的飼料是提升鱘魚養殖效率的一種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