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周小婷, 張紅霞, 鄧淑紅, 吉 祥
(1.商洛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 陜西 商洛 726000; 2.渭南華州區農業農村局, 陜西 渭南 714000)
【研究意義】蔬菜產業已經成為陜西省農業產業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對陜西省現有蔬菜產業生產經營狀況的評價以及探明未來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驅動因素,對合理配置各區域蔬菜產業發展的各項資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前人研究進展】夏禮如等[1]將市場、設施結構性能、土地承載力、勞動成本等作為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主要風險因子進行分析,提出應加強政府投入、機械化生產、進行土壤改造等相關建議措施;楊秀麗等[2]提出經濟發展、技術投入和土地是影響黑龍江蔬菜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市場、機械化的影響并不明顯;于麗艷等[3]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系統聚類分析法,對我國各地區蔬菜產業競爭力分析表明,我國蔬菜產業發展不均衡,東部地區由于市場需求、交通設施等方面的優勢使得蔬菜產業發展競爭力極強,而西部地區蔬菜產業的發展相對落后。【研究切入點】從地方政府規劃、蔬菜產業投入、自然環境資源、產值效益四大因子出發,探討陜西省各地區蔬菜產業發展的有效驅動因子,提出未來陜西省蔬菜產業發展的建議措施。【擬解決的關鍵問題】通過建立的相關指標,分析導致陜西省各區域蔬菜產業發展不平衡的相關因素并加以控制,為陜西省各地方政府部門合理配置資源,管控蔬菜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借鑒。
蔬菜合作社示范社數量、示范性農場培育數量、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無公害蔬菜培育數數據來源于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網站,農業機械總動力數、農村水電裝機、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數據來源于《2019年陜西省統計年鑒》,平均溫度、無霜期、降水量、日照時數、蔬菜種植總產量、蔬菜種植面積、蔬菜單位面積產量數據來源于陜西省統計局統計年鑒。
采用TOPSIS評價法(The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4],結合陜西省蔬菜產業發展現狀,選擇地方政府規劃因子、蔬菜產業投入因子、自然環境資源因子、產值效益因子作為蔬菜產業發展的驅動因子,每個因子選取若干個評價指標構建陜西省蔬菜產業發展的動力因子框架(圖1),以陜西省12個市區為研究樣本,統計分析陜西省各區域蔬菜產業發展情況。

圖1 陜西省蔬菜產業發展動力因子框架
從表1可知,目前陜西省各地政府部門均較重視示范性蔬菜合作社、示范性農場以及無公害蔬菜的培育工作,同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數量也在不斷上升。根據對政府規劃因子指標分析結果(表2,表3),排前3位的是寶雞市、渭南市和咸陽市,3個市位于關中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規模化的蔬菜種植;排后3位的是楊凌示范區、銅川市和韓城市,楊凌示范區為農業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是農業產業孵化區,主要從事蔬菜種植栽培技術及蔬菜新品種的研究開發,小規模、精細化培育,處于蔬菜的試驗培育階段,產值效益小;銅川市與韓城市主要以煤炭資源為主發展的工業城市,蔬菜產業種植培育數量相對較少。

表1 2019年陜西省各市區政府培育規劃

表2 陜西省各市區政府規劃因子指標歸一化處理后標準值

表3 陜西省各市區政府規劃因子及其排序
從表4可知,陜西省各市區對于蔬菜產業投入的差異性較大。同時根據陜西省各市區蔬菜產業因子指標分析結果(表5,表6),排第1位的渭南市Ri值為1,而排名第2位的咸陽市Ri值為0.459 9,投入量折半,排名最后的楊凌示范區為0;大部分地市的Ri值在0.008 0~0.187 4,投入值不高,說明其在蔬菜產業投入發展方面有潛在提升空間。渭南市、咸陽市工農業產業發展基礎條件較好,位于關中平原,渭河平原的沖積地帶,土壤肥沃、地勢平坦,光照充足;渭南市在蔬菜產業種植及投入方面占有絕對的優勢,政府部門應以蔬菜產業的發展為契機,引領農業產業現代化的新發展。其他各地市也應抓住蔬菜產業發展的機遇,優化露地蔬菜與設施蔬菜的投入結構比例,政府部門應整合示范性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等資源,加大蔬菜產業的投入比例,提升蔬菜產業的產出效益。

表4 陜西省各市區蔬菜產業投入因子

表5 陜西省各市區蔬菜產業因子指標歸一化處理后標準值

表6 陜西省各市區蔬菜產業投入因子及其排序
根據陜西省各市區自然環境因子指標及歸一化處理分析結果(表7~9),陜西省各市區自然環境因子排名靠前的是陜南的安康市。說明,陜南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以及秦嶺山脈豐富的物種資源,適合于蔬菜產業的發展;但由于陜南地區的安康、漢中、商洛等市地處秦巴山區貧困地帶,秦嶺山地地形很難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以及當地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等條件的限制,從而導致蔬菜產出效益并不高。陜南3個市應借助秦嶺山脈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發展菌類蔬菜產業,打造“康養之都”,將蔬菜產業的種植、休閑旅游、文化培育融為一體,進行產業融合,延長蔬菜產業價值鏈,增強其蔬菜產業的產出效益。自然資源排在后3位的咸陽、延安和寶雞市雖然自然環境條件靠后,但由于其城市工業基礎較好,人口眾多,蔬菜需求量較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該地區蔬菜產業的發展。

表7 陜西省各市區自然環境概況

表8 陜西省各市區自然環境因子指標歸一化處理后標準值

表9 陜西省各市區自然環境因子及其排序
根據陜西省各市區產值效益因子指標分析結果(表10~12),產值效益因子指標排前3位的是西安、咸陽和渭南,排名后3位的是商洛、韓城和銅川市。排名第1位的西安市蔬菜產值效益為0.840 1,排名最后銅川市的僅為0.063 7,兩者蔬菜產業的產值效益差距過大。蔬菜產值效益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西安市是省會城市、人口眾多,蔬菜種植在政府規劃、產業投入、自然資源等方面都處于中等水平,但蔬菜的產值效益最高,主要原因為“需求拉動型”的產出模式,建立的市民“菜籃子”工程帶動了西安市周邊地區的特色蔬菜產業種植帶的形成,提升了蔬菜產業的種植效益;而相應的受土地種植面積分散,狹小、不適合規模化種植、農機化水平較低、蔬菜產業信息化交易平臺落后、蔬菜種植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不到位等因素影響,市區蔬菜產業的產值效益較小。

表10 陜西省各市區蔬菜種植概況

表11 陜西省各市區產值效益因子指標歸一化處理后的標準值

表12 陜西省各市區產值效益因子及其排序
與相關研究[5-6]相比,該研究具有三方面的研究優勢。一是數據采集的真實性與全面性。所采集的蔬菜產業發展的相關數據均來自于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網站上統計年報中公布的真實數據,數據來源真實、客觀、全面,能夠從總體上概括反映出陜西省各地市蔬菜產業發展情況,研究結論具有相應指導意義。二是定性與定量分析全面結合。研究先從影響陜西蔬菜產業發展的四大定性因子出發,再將此四大影響因子具體細化成14個定量的因子評價指標,并采用TOPSIS分析方法對陜西省的12個市區域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得出陜西省蔬菜產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這些內在驅動力將作為后續產業發展的主導因子加以控制,促進陜西省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三是橫向對比與縱向深度挖掘相互結合。結合陜西省歷年蔬菜產業發展的相關數據,按照陜西省各市區域的劃分,將采集的14個因子指標對陜西省各區域蔬菜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評述。既有各市區橫向的對比分析排序,又有深度挖掘影響陜西省各地市蔬菜產業發展的影響因子指標,橫向與縱向相互對比分析,使得本研究具有重要理論研究價值。
通過TOPSIS法對陜西省12個市區蔬菜產業發展的動力因子進行實證分析表明,由于自然資源優勢的存在,陜西省農業基礎條件相對較好,蔬菜產業投入量大的市區蔬菜產業發展的產值效益較高。未來陜西省關中地區蔬菜產業的發展應將“蔬菜種植產業+示范蔬菜園區+示范蔬菜合作社”建設同步推進,提升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陜北的榆林市、延安市在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應將黃土文化、紅色旅游文化融入到蔬菜產業發展過程,打造“蔬菜產業種植+蔬菜文化品牌+紅色旅游文化”全產業鏈的蔬菜種植模式,積極探索將“現代特色農業富民”的理念融入蔬菜產業發展;陜南三市應借助秦嶺山脈獨特的自然資源,將“蔬菜種植產業+旅游產業+康養產業”建設融為一體,挖掘蔬菜產業的種植潛力,提高蔬菜產業的產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