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霽
宏觀統籌,讓交流輪崗更有效
交流輪崗措施的制定離不開各地對區域情況的整體把控。只有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才能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實現城鄉均衡發展。
編制和崗位統籌,人盡其才,是浙江教育均衡改革的精髓。其中嵊州市的“縣管校聘”為其他地區提供了樣本——先由編制部門核定編制總量,人社部門核定崗位總量,再由教育部門把編制和崗位分配到具體學校,并根據教師交流輪崗情況,及時調整崗位數量,做到一校一策。對編制和崗位的有效統籌,以及對校長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解決了教育系統存在的編制和崗位在學校之間、學段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激發了教師干事創業的活力。3年間,浙江超萬名教師從城鎮學校和優質學校交流到村校,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
山東省青島市在宏觀調控的基礎上,通過“管辦評分離”“強校牽手弱校”等改革措施,為校長教師資源充分流動提供制度保障。“管辦評分離”完善了管理機制,做到既尊重教師的個人訴求,又保障學校的用人自主權。除了周轉宿舍建設、班車接送以及發放交通補助、農村教師津貼等保障性和獎勵性措施外,教育部門還對長期交流輪崗教師在評職稱、評優評先等方面予以優待。解決教師交流輪崗困難的同時,也提升了鄉村教師崗位吸引力。“強+弱”模式通過名校辦分校、委托管理、集團化辦學、高校或科研院校輻射中小學、學區制管理等辦學模式,推動校際優質課程、教師資源和管理模式共享,使校際間、區域內、城鄉間義務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
“本土化”實施,讓優質教育落到實處
要想讓優質教育落到實處,還需結合城鄉教育的實際情況,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管理方式為指導和參考,真正解決鄉村學校在師資、教學、管理上的問題。
北京市密云區為解決城鄉師資、生源在數量和質量上不均衡,城鄉教育教學質量差距大等問題,于2005年啟動城鄉教師雙向輪崗交流實驗,現已實現所有中小學、所有學科、所有校級干部全覆蓋。從學校層面來看,密云區立足于改善,實施“互補型”交流,針對各中小學校相對薄弱的學科,選派教師進行“補強”;對輪崗教師個人而言,則立足于鍛煉,力推“培養型”交流,從鄉村交流到城內的教師,區教委要求學校安排出1/3的時間鍛煉學習,同時安排一名骨干教師做指導教師,幫助鄉村教師快速成長。此外,密云區建立了動態督導評價機制,采取領導小組定期檢查和隨機抽查等方式對交流輪崗工作進行輔導,對校長管理工作與教師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面考核,以優先參加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等措施激勵教師參與。
四川省成都市認真執行校長任期制,即校長(含副校長)在同一學校任職超過9年的必須交流。同時,選派優秀校長跨行政區域任職,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學科帶頭人、名師和骨干教師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將先進的理念、方法進行“本土化”實施。此外,針對鄉村學校師資力量不足、結構不均等問題,探索推進緊缺學科教師多點任教(走教)模式,教師待遇在績效考核中予以傾斜;鼓勵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合作組織師范專業學生到鄉村學校實習;持續實施“常青樹計劃”,面向全國招募名優退休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大力宣傳“常青樹計劃”教師先進事跡,不斷提高支教教師待遇。
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直接關系到教育的公平和人民的利益,是事關全局的大事,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和各地實情,合理制定實施方案,落實到校、到人。
(綜合整理自《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