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
社會情感能力影響個體適應環境能力,關系個體未來成就與福祉,作為非認知能力,近些年受到國際組織和各國的高度重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經合組織”)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和國際成人能力評估(PIAAC)內容都涉及對社會情感能力的測評。2017年中期,經合組織開始嘗試實施社會情感能力評估(SSES),針對10—15歲學生展開測評,研究影響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因素。
近些年,不少國家在教育政策和人才培養目標中充分重視學生的社會情感學習。新加坡將學生社會情感能力視為21世紀核心素養,將其整合在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里。美國不僅強調“全人教育”重視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而且日益重視“準教師”的社會情感素養與教學能力的培養。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學校也關注并積極采取干預措施提高學生社會情感能力。
經合組織指出,影響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家庭、學校、同伴和社區。支持型、溫暖型家庭利于學生社會情感發展,進而促進認知能力發展。學校則通過課內外活動影響學生社會情感發展。同伴關系作為學生探索社交和發展認同感的一種途徑,成為學生獲得有關習俗、社會規范和意識形態的信息來源。安全的、支持型的、友善的社區及社會環境對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具有正向作用。在這其中,學校是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最重要的場域,可以從學校領導力、教師、學校課程與環境以及家校關系方面入手,為學生發展社會情感能力奠基。
學校范圍內的社會情感學習,是指整合學校所有的學術、社交和情感學習情境因素為一體,提供全系統的學習支持環境,將社會情感學習滲透到教學的各個方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美國學術與社會情感學習聯盟提倡的構建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的學校支持系統,對于培養社會情感能力具有借鑒意義——
加強學校社會情感培養領導力。學校應高度重視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形成共識,制定實施計劃。首先是組建學校的社會情感培養領導小組,指派專人負責學生社會情感培養數據收集、整理與使用,校長或副校長參與相關工作會議和決策。小組中有每個年級或學科的教師代表,學生作為核心參與主體也應包含在小組內。同時,還包含一些支持性人員,如心理咨詢教師、社工、學校其他管理人員等。最后,校外參與者,如家長代表、社區心理或行為健康工作人員、提供課外活動設施的工作人員等,也應被納入小組。
總之,由于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所需場域的多元性,領導小組也應充分彰顯多元性。在此基礎上,領導小組要在不同成員的想法中尋求最大公約數,形成學校關于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的共識。針對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應制定目標任務和年度進展計劃,明確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的優先任務。最后,將形成的共識在學校官網和家校平臺上進行公布,將其融入日后的教學實踐。
提高教師社會情感教學能力。要給學生一杯水,首先教師應有一桶水。教師自身關于社會情感的知識和教學能力,對于學生社會情感的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學校要重視教師能力建設和培訓,形成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的模式,構建合作信任的關系,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是促進教師自我評估和反思。針對自己在社會情感方面的強項,分析如何影響自己與學生及同事的關系、這些強項與哪些能力有關、哪些強項可以幫助學校實施社會情感發展項目。對于自己的弱勢或短板,探索如何改進,形成策略,加以嘗試和實踐。
二是使教師形成社會情感培養的共識或模式。教師在社會情感方面的共識包括尋求理解、在任何場合保持專業性、鼓勵創新、尊重多元性等。具化表現在師生交流上,就是理解學生、回應學生需求、對學生耐心、對學生反饋持開放態度,在校內用適恰的學術語言、尊重學生、準時、上課有準備且友善,鼓勵學生創新、在課室積極運用科技、鼓勵學生特別的回應,了解學生自身的文化、讓學生認識同伴關系、讓學生使用自己的語言;給學生提供談論生活的平臺、傾聽學生、了解學生校外的生活經歷等。
三是為學生樹立榜樣。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應對壓力,保持健康的人際關系,還要思考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讓學生習得并發展社會情感能力。如在自我管理方面,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自己如何制定計劃并實現目標,以及自己情緒管理的例子等。
優化學校課程與環境。除顯性的社會情感課程外,教師還要將社會情感能力融入日常學科教學。學生可以在所學學科知識和社會情感方面建立關聯,教師可以將學生生活經驗融入教學內容。教師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為課室、學校和當地社區貢獻才智。課堂時間,教師講授、學生發言、互動及反饋或練習之間要做到平衡。學生在參與課堂討論時,要積極傾聽同伴意見,尊重彼此觀點。教師可以通過開放型問題引導學生細化觀點,創造支持性的學習環境。
學校要將學生社會情感培養滲透在各種育人環境中,要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治理,創造良好的學校氛圍,制定指導性的學校紀律,對學生學業和行為給予支持;還要形成全校范圍內的學生行為規范,創造積極陽光的校風。
創造良好的家校關系。學校在社會情感能力培養中,要與家庭做到雙向溝通,引導家庭了解社會情感能力對高質量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學校應及時將所開展的社會情感項目以及政策通知家長,家長針對學校方案,結合學生情況予以反饋。教師應增強家校溝通合作能力,家長也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的決策、活動和資源支持中。例如,學校可以指導家長如何通過輔導家庭作業培養學生社會情感能力,收集家長關于學生社會情感方面的進展和建議,組建工作坊,促進學校、家長和學生交流,滿足學生需求。此外,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和合作伙伴來深化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培養。對于社區中有益于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的機構和個人,學校可對資源支持進行分析和歸類,進一步與其形成長期合作關系,并就學校的社會情感培養策略和目標達成共識,為學生社會情感學習拓展校外實踐資源。
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的國際趨向為人才培養提供參考。首先,培養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關口不斷前移,有的國家開始重視教師教育中的社會情感能力培養,將提升學生社會情感能力提前到教師培養階段。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圣何塞州立大學的小學教師培養項目,在碩士課程中,一方面注意培養碩士自身的社會情感能力,如抗壓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等;另一方面,將兒童發展理論、動機理論、學習理論糅合在兒童發展相關課程中,開設專門課程和社會情感教學項目,教授師范生如何應對未來教學對象的社會情感學習與發展,如何通過教師的教學和日常工作促進學生社會情感習得。
其次, “以評促建” 推動社會情感能力教育。全美州教育廳聯盟發起了全美社會情感能力學校網絡,并選取不同州進行調查。調查內容主要是學校對社會情感教育的優先度與認知、教育行政部門如何在學校推進和實施社會情感教育等。結果顯示,90%的公立學校都認為應該將學生社會情感培養放在優先地位,且校長和教師在社會情感方面的知識與培訓至關重要,應將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教學納入教師培養環節。此外,還要將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發展作為學生發展考核、學校績效、學區問責的重要指標,不斷建立、健全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與評估標準。
最后,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測評結果需謹慎解釋。由于學生社會情感發展的連續性和影響因素的多元性,關于學生社會情感的測評和比較,經合組織尚處于探索和試點階段。其中指出,對于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解釋會十分謹慎。美國在學生社會情感學習方面十分重視,一些州和學校也結合自身情況開發了部分測評工具,但大范圍的結果比較仍較為謹慎。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