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清
美術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課堂是實現學生對視覺形象感知、理解與創造的載體,教學教法則可以激發學生對美的感知、體驗、理解與創造的能力。
基于任務驅動開展美術教學就是以問題為索引,以學生的主體性意識為引導,讓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感受生活中的美,并能夠通過美術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美術的持久興趣,實現學生審美、情感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本文以小學高段美術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實踐中,打造高效美術課堂。
研究背景
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課堂中通過等待教師投喂式的學習模式,被動地接受美術的知識、原理、技能等。這樣的教學模式不斷弱化著學生求知的渴望,與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相悖,與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發展規律和特點相左。當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下。
學生的構思能力較弱 在美術學習與實踐中,學生普遍對文本的依賴性較強。他們盡管已經掌握了一些美術材料、工具等的簡單用法,但是在美術創作實踐中,習慣了依賴教師選定主題、模仿教師講解的步驟和方法進行具體的美術實踐,因而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構思創作能力、方案設計能力等較弱。
對學生的興趣激發不足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美術教學,主張以學生的興趣為基點,達到學生自我興趣的激發,驅動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從而讓學生在主觀能動性能夠被充分激發的基礎上,展開生動而形象的學習實踐。但是,在長期的美術教學實踐中,由于美術課的課時有限,教師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兼顧教學內容和過程的雙重精彩,真實的教學過程往往顧此失彼,故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隨著年級的遞增而衰減。在長此以往的美術學習與實踐中,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不但不會增加,甚至有可能因為長期的興趣支持不足,而導致學習動力下降等。
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缺失 在開展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受傳統美術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為了在短時間內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也更傾向于依葫蘆畫瓢、照貓畫虎的“捷徑”。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責任在于教師,他們沒有順應時代的要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尤其在引導課堂實踐教學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這正是目前美術教學的明顯狀態。
任務驅動理念下的美術課堂有效教學
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圍繞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多維度任務驅動,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立足學生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學習過程是知識的建構過程,教師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梢?,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在主動的信息加工和意義建構的過程中實現學習方法和能力等的提升?!叭蝿镇寗咏虒W法”正是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主張學生是問題探索和解決的實踐者。
關注氛圍 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式”“聽命式”學習的課堂氛圍,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學習行動,讓學生能夠充分地參與到學習實踐的具體過程中。通過對問題的探索和發現,實現學生的動手能力、理論知識等的發展。
提升自我 在問題驅動式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查和了解學生的興趣,考慮學生在特定的問題驅動下的心理活動和實踐活動的走向,從而設計不同類型的引導方案,以確保有效的課堂展開。這就要求教師對問題的把握能力和對課堂的駕馭能力的有效提升,在教師尋求自我發展、自主生長的基礎上,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任務驅動型課堂創建的意義
給孩子一個機會,他們能夠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美術課程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的課程,學生在具體的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掌握足夠的理論知識,還要將理論性的知識體系與現實性實踐相結合,在與實踐接軌的過程中,實現對理論的創造性的應用和實踐。任務驅動型美術課堂的創立,能夠為學生的美術學習帶來豐富的心理和行動上的刺激,讓學生在心理和行動雙驅動力的支持下,展開積極的學習探索和實踐。
此外,在新課程理念的驅動下,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也在得到不斷更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網絡時代的迅速發展,基于網絡信息的普遍性,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來源不再單純依附于教師,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優化課堂教學,調整傳統的備課模式,借助現代化的手段帶給學生更深的知識挖掘和邏輯思維的引導。
任務驅動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實施策略
情景再現式教學策略 以《傳統門飾》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以講故事的方式引出圓明園,展示當前圓明園廢墟的實景圖,并講述相關的歷史背景,激發學生對了解其原貌的渴望,再利用電腦技術制作的動畫,一點點復原圓明園舊日的面貌。至此,學生不禁驚嘆“原來廢墟之前這么恢弘壯觀”“這些門窗、柱子、石階……”,學生被復原的3D場景所震驚,好奇心一下就被激發起來了。
學生高漲的情緒正是打開“門飾”知識大門的驅動力。接下來,教師可以從門的結構、彩繪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寓意,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提出問題、大膽設想、解決問題等環環相扣的探究。
觀察借鑒式教學策略 在《中國扇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圖片觀察和欣賞蘇州園林的“一步一景”“以景借景”的妙趣:宅園合一,可賞,可游,可居。此時,教師出示兩幅圖片(如圖1),引導學生透過園林的窗戶看外面,如同一幅早已設計好的畫卷。觀察后,學生也不自覺地伸出自己的手比劃著框一框教室里的場景。
此時,教師正好借機引出本節課的扇子,手持一把扇形框,讓學生擺弄取景,順便講解扇文化: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它與竹文化、道教文化有著密切關系。觀察借鑒蘇州園林窗景的構圖,和扇面取景構圖也有異曲同工之處。這樣學生對于扇面的理解就不會那么空洞和無知,并能夠認識到藝術是源于生活的景物,又不同于實景,需要經過藝術的加工。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自然就會很有興趣想要學習怎樣用國畫的技法來裝飾扇面了
創意表現式教學策略 例如,在開展“好看的裝飾畫”的美術實踐中,因為學生對于裝飾畫的概念比較陌生,教師不能強行對學生輸入“裝飾畫”的概念,而應以“創意表現”為任務驅動,開展課堂:教師先請學生伸出左手,再拿出一張紙放在后面,引導學生觀察手的影子。之后,再進一步引導同桌之間把手放在一張紙上,并說說發現了什么?!翱梢辕B在一起”“還可以做剪刀手”“兔子的造型”學生興奮地表達著自己的意外發現,興趣也不斷高漲。有的學生還加入了雙手,同桌之間用三只手創作出畫面,并不知不覺地產生了探索的興趣:“好漂亮啊,好像一幅影子畫?!薄袄蠋?,真好玩,這真的是用手來做的畫?!薄處煷藭r便可引出裝飾畫的概念:裝飾畫與寫實繪畫不同,它偏重表現形式的裝飾性,不強調真實的光影效果和透視關系,注重色彩的象征性及整體的和諧,多以夸張、變形的手法,給人以簡潔、明快、強烈的藝術美感。所以,手的影子在紙上也不再是手了,可以進行變形,可以填充五彩繽紛的色彩,可以大膽地裝飾花紋,玩著玩著就畫出來了很有趣的裝飾畫啦!(如圖2)
通過任務驅動型美術課堂教學實踐,讓學生獲得全方面發展,打造高效美術課堂。
合作創作式教學策略 格式塔心理學者認為:“整體大于局部之和,事物的性質由整體決定,而不是各個元素部分之和?!睋{查顯示:在美術教學中,68%左右的學生不能在一節課內完成32開的繪畫作業,這是大部分美術教師面臨的實際問題。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合作創作式教學提高學生完成美術作品的效率。
首先,合理分組,根據學生的繪畫能力進行分組。以教學四年級下冊《線條的魅力》為例,本課雖然屬于簡單的線描造型,但是如果將一張32開畫紙畫滿,最終的呈現效果不會出彩。于是,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并將32開畫紙裁剪成三角形、菱形、心形等形狀分發給小組成員,拿到小卡片的成員用線描去填充。畫紙的個性尺寸和形狀都能夠幫助學生在小組展示時獲得特殊的合作創作體驗(如圖3)。
同時,在合作創作的模式下,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小組合作需要組長的組織和指揮,要先選定外向型、思考型的學生成為組長。一方面,小組中內向型的成員比較擅長收集和整合資料信息,而組內的“調皮鬼”則具有比較敏銳的捕捉力。因此,組長在分配任務時,會針對組內成員的特點進行科學安排,保證在小組合作中實現人人有事做、人人有目標,促使不同人格的逐步形成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小組合作創作的模式,能力差一點的組員會在小組內得到相應的幫助,組長會安排幫扶小隊,一幫一扶,順勢也解決了學困生沒人幫的問題。讓學困生在美術課上找到歸屬感,美術課再也不是令他們喜歡卻又不敢靠近的科目了。
總之,任務驅動型美術課堂教學實踐以問題情境、以學生的興趣為支點,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問題的驅動下,合理運用學習資源,相互探究,展開豐富的美術行動和實踐,在豐富的審美理解和感受中,實現審美觀察、鑒賞、品評、創造等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時,學生也能夠感受到合作的快樂,獲得人格的健全發展。未來,我們還將繼續不斷開拓任務驅動:通過課堂與課外豐富的教學活動來拓展驅動力;通過線上與線下多種渠道的學習路徑,開闊學生視野;通過教材與生活形式多樣的應用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表現力。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塘棲鎮第三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