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淼,李翠琴
隨著“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的發展與深入推廣,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體育需求在日益增長,人們對體育資源的需求也在逐漸提高,體育資源的短缺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的矛盾逐漸顯現。有著社會服務職能的高校,應該擔當起服務社會、促進全民健身的職責,將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尤其是人力資源的共享,體育人力資源是指導和服務體育活動的支撐條件,用以引導人民群眾形成健康意識和終身體育的意識,養成和學習正確的體育鍛煉方式和理論知識,增強體質,提高身體機能水平。《“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體育資源的校社共享顯得尤為重要。
運用文獻資料法和訪談法,為文章的完成奠定科學的基礎。
體育資源校社共享,是指在社會體育資源緊缺的情況下,社會機構和個人以體育健身鍛煉、體育學習為目的,對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和體育教師的指導等在內的各種資源的合理利用,將學校的體育人力資源、物質資源與社會共享[1];同時社會向學校提供緊缺的體育資源,促進學校體育的發展。
體育物質資源主要指體育設施設備,包括體育場館和器械等。
學校體育人力資源是指參加過體育專業培訓,從事體育教學、訓練、科研和管理的專業人員,起到推進體育服務或推進體育事業發展的體育專業人才。主要包括體育教師、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和學生體育骨干等[2]。
3.2.1 學校能為社會體育提供專業而多樣的體育場館,社會體育能讓學校閑置的體育場館再利用。
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學校的體育場館的建設更加專業、標準,且設備齊全,種類繁多。尤其是高校的體育場館,是按照成年人的需求建設和配置,有很強的專業性;而開設有體育專業的高校,其體育場館的種類更加多樣豐富,設置標準也更高。學校在沒有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的節假日和寒暑假,將閑置的體育場館有償或無償的提供給有體育鍛煉、大型體育活動或體育比賽需求的個人或者組織,讓閑置的體育場館再利用,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根據2019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的“體育場地面積情況(分機構類型)”(圖一)中顯示,居委會的體育場地面積有2億平方米、村委會的體育場地面積有4.31億平方米,而在2014年《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的“各單位體育場地及面積情況”(圖二)中,并未提及居委會和村委會,這表明居委會和村委會體育鍛煉的場地從無至有,越來越多。但居委會和村委會的體育場地主要以全民健身路徑(指社區、公園等公共場合設置的、供民眾健身、娛樂使用的一系列體育器械。)、健身步道和籃球場為主,滿足個人進行非專業的體育鍛煉基本可行,但在開展專業體育運動、大型體育活動和體育比賽方面,學校標準而專業的體育場館,無償或者低收費的服務,更能滿足社會組織或個人的需求。

圖一 體育場地面積情況(分機構類型)

圖二 各單位體育場地及面積情況
3.2.2 學校能為社會體育提供專業的體育指導人員,社會體育能為學校體育提供教學實踐、改革和科研平臺。
《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8)》中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全國社會體育指導員超過200萬人,其中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21萬人。數據看起來大,但是相比擁有14億人民的泱泱大國來說,社會體育指導員還比較緊缺,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更加緊缺。缺乏體育專業人士的指導,群眾體育的多元功能和綜合價值不能得到充分體現,群眾的體育鍛煉只局限于“出出汗”、活動一下筋骨,達不到很好的鍛煉目的和鍛煉效果。
即使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寫寫散文、研究研究哲學的柳宗元,也曾在他的詩作《江雪》中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來描寫天地極寒時的嚴冬景象,讓我們想象出那鳥兒飛絕、人跡罕至的冰雪寒江之上,一位老翁在扁舟上垂釣的孤獨剪影。
學校擁有一批體育技術素質強、理論水平高的教師隊伍,高校內還有體育技能突出的學生群體,這支教師隊伍和學生群體,在服務體育比賽和指導群眾體育健身方面具備充足的能力,他們可以利用教學和學習的閑暇時間,為社會體育貢獻力量,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體育指導員相對短缺的問題。學校的體育人力資源融入社會體育,在校學生充當指導員的角色,為學生群體提供教學實踐和實習的平臺,將理論和技能與實踐相結合,發現自己在校學習中的弱點,激發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提高組織管理水平,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學校的體育人力資源融入社會體育,接觸到全民健身類、民族傳統類體育項目[3],能促進學校體育的教學改革和課程拓展;學校的體育人力資源融入社會體育,社會體育擁有豐富的科研對象和平臺,能夠為學校體育科研人員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和基礎,發揮科研作用[4]。
3.3.1 明確的目標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標志。”“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群眾體育是實現全民健身計劃的載體,學校體育是推進全民健身的主要實施者。校社資源共享,首先要能推動全民健身的良性發展,維護群眾的健身利益;其次是在確保學校體育的和諧發展和維持體育教學的正常秩序的前提下,實現體育資源公共效益的最大化[5]。
3.3.2 科學的決策管理機制
決策機制制定的主導和核心單位是政府,應由政府組織,組建政府、社區、企業、高校的共享小組,明確各部門、各組織的責任和義務,便于溝通配合與規劃管理;組織專業人員對體育資源校社共享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阻力進行調研,從決策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出臺科學的文件和政策,并根據文件、政策精神和實際情況,由各單位制定健全的、具體可行的管理制度,將體育資源校社共享的工作落到實處[3]。例如在體育人力資源共享方面,高校的體育教師服務社會,可由社區、企業或相關部門通過學校來組織和派選,符合要求的教師提交申請和相關資料。這樣教師服務社會便得到了認可和支持,而不再是個人行為,極大地提高了教師服務社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6]。
3.3.3 系統的培訓機制
針對體育資源的校社共享,制定科學系統的培訓計劃和方案,定期組織人員培訓。首先是培訓體育管理人員,提高體育專業知識的儲存量,提升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滿足資源共享的需求;其次是培訓體育專業學生和體育骨干,將健身、服務和管理的有關課程納入培訓體系,提高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開展全民健身工作,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健身指導人員;再次是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為其開設系統的體育理論課程,提升其傳播健康知識的能力,更好地服務于全民健身工作。
對體育資源的校社共享的成果評價,建立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對于評價結果好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并將他們的經驗進行宣傳和推廣;對于評價結果不好的單位要共同尋找問題和對策,限期整改。評價能起到約束作用,目的是通過評價找出體育資源的校社共享的問題與不足,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案,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3]。
3.4.1 體育場館的校社共享
(1)學校體育場館可逐步開放,先對學校學生、教職工和家屬開放,根據校內開放的情況,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再逐漸過渡到校外,使學校體育場館的管理有個適應和緩沖時期。
(2)社會上的專業體育場館資源與學校共享,有償或者無償為學校提供服務,能有效解決校內資源不足的現狀。比如沒有開設體育專業的高校,其體育場館資源并不齊全,只能滿足體育教學和日常代表隊訓練,但像游泳、武術、跆拳道等代表隊賽前集訓需要專業的比賽場地和器械,很多學校無法滿足需求,社會專業體育場館資源能有效解決這一困境。
3.4.2 體育人力資源的校社共享
(1)開發符合大眾健身的體育健康課程,對外開展技術和理論的授課。
根據社會群眾和企業職工的具體需求,組織教師和學生團隊開發大眾健身、健康課程,由社區、企業、其他組織的邀請和學校委派相結合,通過讓教師學生團隊走出去,或讓社會群眾、企業職工走進來的方式,開展健身、健康的理論講座和實踐課程,并為服務對象制定運動處方,提升大眾自主鍛煉的積極性和終身體育的意識。發揮移動信息化的優勢,開展“云課堂”,進行體育理論、技術和健身方面的直播教學和視頻教學,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線上教學、線下打卡和線上糾錯。并可開發一系列網絡健身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免費開放,在滿足群眾健康健身需求的同時,還能提高體育教師信息化的能力。
(2)成立各體育項目的俱樂部,組織開展專業培訓和活動。
高校都有自己的體育類的俱樂部或社團,每個俱樂部和社團都有專業的指導老師,遵照章程辦事,形成了固定的組織結構、活動和模式。在《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8)》新書發布會上,新書副主編、上海體育學院教授鄭家鯤指出:“……健身人群依然主要集中在城市和鄉鎮的中心,集中在老年人和婦女,農村地區以及中青年、企事業單位職工的健身意識相對薄弱……”學校俱樂部對外開放,固定對口企事業單位或鄉鎮、村委會,根據需求,定期開展專業培訓和活動,也可為對口的單位提供比賽、訓練和體育表演方面的技術指導。或吸收學校附近中青年興趣愛好者并能遵守俱樂部章程的成員加入,根據這些群眾的需求,固定活動的時間和地點,開展專業活動。或對接政府部門或體育協會,利用學校的專業教師資源,組織開展教練員、裁判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通過學習考試,取得由政府部門或協會頒發的資格證書,服務于社會,向社會補充大眾健身指導員。
(3)組織各項體育活動,承接社會體育比賽工作。
學校為所服務的社區、企業組織開展各項體育活動,比如趣味運動會、親子類比賽、體育文化節等等;或承接社會上的體育比賽工作,比如籃球賽、排球賽、羽毛球賽等等。在組織策劃活動時,要注意對所有年齡段的群眾鋪開,特別要注重中青年人的需求。通過不同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感受體育運動的魅力,激發了健身意識薄弱的中青年人進行運動的興趣。通過組織、承接比賽,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樹立學校的形象,同時也促進了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發展。
(4)邀請社會專業人士進校園開展教學和指導
邀請大眾健身項目的優秀指導員,進校對體育工作者和學生開展實踐教學和講座,增加校、社間的溝通交流,使教師和學生了解社會體育工作的情況,適應社會發展。邀請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人或團隊,與學校共建傳統體育項目課程,拓展了學校體育課程內容,豐富了學生的體育課程學習資源,為學校體育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走向。
1.明確目標機制,制定科學的決策管理機制、系統的培訓機制和多樣的評價機制。
2.學校的體育場館從校內向校外逐步開放共享,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社會體育場館,有償或無償與學校共享,解決學校體育資源不足的困境。
3.學校的體育人力資源通過不同的方式對社會群眾或企業職工進行健身、健康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傳播,提升社會群眾自主鍛煉的積極性、專業性和終身體育的意識;社會專業體育人士進學校交流,拓展學校體育課程內容,豐富學生的體育課程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