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芬
(民樂縣中醫醫院口腔科,甘肅 張掖 734500)
牙體牙髓病是臨床常見的口腔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牙齒劇烈疼痛、牙齒出血、牙髓息肉、根部瘺道等,嚴重影響患者的進食和身體健康[1]。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為根管治療,多次法根管療法是臨床治療牙體牙髓病的常規療法,但由于治療周期比較長,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易反復發作[2]。隨著醫療技術提升,一次性根管療法被逐漸運用到臨床中,其可一次性完成根管消毒、根管預備和根管填充等操作,有效縮短了患者的治療療程,為醫生臨床操作與患者接受治療均提供了方便[3]。本研究旨在探討一次性根管治療與多次法根管治療對牙體牙髓病患者咀嚼功能與骨保護素(OPG)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民樂縣中醫醫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牙體牙髓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式進行分組,將其分為多次組(40例)與一次組(40例)。多次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21~43歲,平均(31.50±2.50)歲;慢性牙髓炎、急性牙髓炎、齲齒分別為14例、16例、10例。一次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齡20~42歲,平均(32.46±2.50)歲;慢性牙髓炎、急性牙髓炎、齲齒分別為13例、15例、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牙體牙髓病學》[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自發性陣發性痛、夜間痛、放射痛者等。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根管中度彎曲者;根管不通暢或鈣化者等。
1.2 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前均行X線檢查,準備牙體,并調整牙齒咬合度,修復牙冠,全程無菌操作,并給予消炎處理,避免交叉感染。多次組患者行多次根管治療,取10~15號根管銼進行3~4次治療,定位根管位置,計算長度,填充甲醛甲酚棉暫封,7 d后復診,并取出甲醛甲酚棉,對根管進行牙膠尖與根管糊劑填充。一次組患者行一次性根管治療,取10~15號根管銼進行一次性治療,定位根管位置,對根管長度進行測量,做根管潤滑等預備工作,并在干燥情況下完成牙膠尖與根管糊劑一次性的填充,后使用側壓法對其實施固定。7 d后影像學檢測觀察填充效果。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評估,顯效:臨床癥狀消失,X線檢查牙體牙髓病變完全消失,牙間隙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X線檢查牙體牙髓病變明顯改善,牙間隙縮小;無效:未達以上標準者[4]。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7 d咀嚼功能、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5]評分,采用電子數位咬合分析儀檢測咬合力;采用篩分稱重法計算咀嚼效率;VAS評分滿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③治療前、治療后7 d采集患者靜脈血5 mL,以3 5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OPG、破骨細胞分化因子(RANKI)水平。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包括咬合不適、牙齦腫痛、感染、疼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P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計量資料以[例(%)]、(±s)表示,采用χ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7 d一次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多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咀嚼功能、疼痛反應 治療后7 d兩組患者咬合力、咀嚼效率均較治療前升高,一次組高于多次組;兩組患者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一次組低于多次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疼痛反應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疼痛反應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組別 例數 咬合力(lbs) 咀嚼效率(%) VAS( 分 )治療前 治療后7 d 治療前 治療后7 d 治療前 治療后7 d多次組 40 77.91±13.65 117.94±12.58* 48.75±5.53 75.25±5.42* 7.45±0.35 5.58±0.25*一次組 40 78.04±13.58 131.42±14.53* 48.88±5.49 92.92±6.83* 7.43±0.37 3.34±0.31*t值 0.043 4.435 0.105 12.817 0.248 35.573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OPG、RANKI水平 治療后7 d兩組患者OPG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一次組高于多次組;兩組患者RANKI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一次組低于多次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OPG、RANKI水平比較(±s, pg/mL)
表3 兩組患者OPG、RANKI水平比較(±s, pg/mL)
注:與治療前比,*P<0.05。OPG:骨保護素;RANKI:破骨細胞分化因子。
組別 例數 OPG RANKI治療前 治療后7 d 治療前 治療后7 d多次組 40 69.87±12.29 86.32±13.26*53.12±6.64 43.71±4.29*一次組 40 70.25±13.13 100.14±14.31*53.02±6.87 36.48±3.35*t值 0.133 4.480 0.066 8.400 P值>0.05<0.05>0.05<0.05
2.4 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一次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多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牙體牙髓病是人類的重點防治疾病之一,牙體牙髓病的情況比較復雜,分為急性、慢性牙髓炎、齲齒等多種癥狀,患者常伴有牙齒出血、牙齒劇烈疼痛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飲食和心理健康,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為根管治療,可徹底清除根管內感染,同時充填根管,封閉牙冠,對根尖病變治療作用突出。其中多次法根管法多次填充根管,療程比較長,給患者帶來了諸多不便,使臨床治療受到一定限制。
一次性根管可將根管預備、根管消毒以及根管充填一次完成,減少了治療療程,同時因對患牙周圍組織的刺激減少,減輕了患者的術后疼痛,也避免多次治療造成的重復細菌感染,通過加以嚴密地封閉根管系統,減輕根尖周圍組織的刺激,同時起到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的作用[6]。一次性根管治療還可避免藥物對牙周組織多次重復性刺激,減輕牙體損傷,有助于減輕牙根尖病變,改善患者咀嚼功能[7]。本研究結果顯示,一次組患者臨床療效、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多次組,VAS評分、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多次組,提示一次性根管治療牙體牙髓病患者,可緩解疼痛反應,恢復咀嚼功能,提升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
OPG與RANKI與口腔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密切相關,其水平可直接表達牙體牙髓病的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一次性根管治療過程中可通過其良好的封閉性,有效清除齦溝液中的病原菌,并且阻斷根管與外界環境接觸,徹底去除感染的牙髓,嚴密填塞根管,隔絕細菌進入根管再感染,防止根尖周病變的發生,促進根尖周病變愈合,抑制骨吸收[8]。本研究結果顯示,一次組患者OPG水平高于多次組,RANKI水平低于多次組,提示一次性根管治療牙體牙髓病患者,可抑制骨吸收,促進骨新生。
綜上,一次性根管治療牙體牙髓病患者可恢復咀嚼功能,緩解疼痛反應,促進骨新生,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