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玉鳳
(民樂縣中醫醫院兒科,甘肅 張掖 734500)
小兒腹瀉為臨床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其癥狀多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性狀改變等。小兒腹瀉是由多種病因誘發,誘發因素包括喂養方式、病毒感染等,應當明確其影響因素,有效預防小兒腹瀉。對于小兒腹瀉臨床多采用腸道益生菌藥物治療,可有效緩解患兒臨床癥狀,治療效果顯著,然而長時間服用益生菌可使腸道耐藥性增加,且伴隨多種不良反應,降低治療依從性,從而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1]。中醫認為,小兒腹瀉屬“泄瀉”范疇,應以調理脾胃為主要治療原則。中藥敷臍貼由干姜、肉桂、木香等多味中藥材料組成,能夠發揮清熱、抗炎、抑菌、抗腹瀉的功效[2]。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藥敷臍聯合腸道益生菌藥物治療對腹瀉患兒炎癥狀態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民樂縣中醫醫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200例腹瀉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100例)與研究組(100例)。對照組中男患兒43例,女患兒57例;年齡2個月~11歲,平均(5.33±1.93)歲;病程 2~5 d,平均(3.56±1.09) d。研究組中男患兒45例,女患兒55例;年齡3個月~10歲,平均(5.32±1.96);病程 2~6 d,平均(3.47±1.12) 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小兒腹瀉的診治與預防》[3]與《小兒泄瀉中醫診療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治療前期未進行相關藥物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異常者;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先天性心臟病者等。該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致病因素分析 詳細統計所有患兒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喂養方式、使用抗生素情況等,隨后,收集患兒糞便,實施輪狀病毒抗原檢測。
1.2.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應用腸道益生菌藥物治療:使用雙歧桿菌乳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內蒙古雙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80004,規格:0.5 g/片)口服,若患兒年齡<6個月,則0.5 g/次,3次/d;若患兒年齡為6個月~3歲,則1 g/次,3次/d,若患兒年齡>3歲,則1.5 g/次,3次/d。持續用藥3 d。研究組患兒應用腸道益生菌藥物聯合中藥敷臍治療,敷貼藥物組成:干姜2 g、肉桂、蒼術各8 g、木香3 g、丁香10 g,將以上藥物研制成粉末,取姜汁調配,制作為濕潤藥丸,使用溫水棉簽對患兒臍部進行清洗,在肚臍眼神闕穴敷藥丸,取無紡布進行敷貼固定,1次/d,持續用藥3 d。
1.3 觀察指標 ①詳細統計所有患兒的致病影響因素。②評估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療效,其中大便性狀正常,大便次數每天<3次,即為顯效;大便次數減少,但每天≥3次,但不超過5次,即為有效;不滿足以上情況即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3]。③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癥狀主要包含:大便、發熱、小便赤灼,根據每項癥狀程度不同記為0~3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4]。④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兒空腹靜脈血2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致病因素 在200例患兒中,致病因素:病毒感染182例(91.00%),喂養方式不佳120例(60.00%),濫用抗生素128例(64.00%),腸道外感染90例(45.00%),其他32例(16.00%)。
2.2 臨床療效 研究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癥狀積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大便、發熱、小便赤灼等中醫癥狀積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癥狀積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兒癥狀積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大便 發熱 小便赤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00 2.88±0.11 2.35±0.21* 2.79±0.14 1.98±0.11* 2.88±0.04 2.36±0.01*研究組 100 2.89±0.07 1.06±0.25* 2.77±0.09 1.03±0.13* 2.87±0.06 1.90±0.03*t值 0.767 39.510 1.202 55.786 1.387 145.465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炎癥狀態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TNF-α、IL-6、IL-2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炎癥狀態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炎癥狀態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介素-6;IL-2:白介素-2。
組別 例數 TNF-α(pg/mL) IL-6(ng/L) IL-2(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00 4.65±1.19 3.54±0.74* 34.71±6.25 12.62±3.47* 7.25±1.37 5.47±2.04*研究組 100 4.54±1.21 2.09±0.83* 34.84±6.18 9.17±3.23* 7.26±1.56 3.69±1.21*t值 0.648 13.040 0.148 7.277 0.048 7.505 P值>0.05<0.05>0.05<0.05>0.05<0.05
小兒腹瀉是腸道感染輪狀病毒引起大便次數增多、性狀改變現象的一種疾病,其發病急,且病程長,主要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發熱、食欲不振等,對患兒的生命健康產生較大影響。小兒腹瀉主要原因包含兩種,分別是非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的病原體主要有病毒、弧菌、沙門菌、志賀菌、大腸埃希菌。臨床在治療小兒腹瀉時多采用腸道益生菌藥物治療,可直接補充機體正常生理細菌,對腸道菌群平衡進行調節,消滅或者抑制體內細菌,促使胃腸道功能有效改善,促進消化吸收,但單一長期使用可能使患兒產生耐藥性[5]。
中醫理論認為,小兒腹瀉為“泄瀉”范疇,因脾胃虛弱,外邪入體引發疾病,治療關鍵為清熱燥濕、健脾養胃,當以止吐、止痛、驅寒治療。中藥敷臍藥方包括干姜、肉桂、木香、丁香、蒼術,其中蒼術可燥濕健脾,聯合干姜、肉桂、木香、丁香可驅寒暖胃、清熱燥濕、健脾消食,從而有效改善腹瀉癥狀[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大便、發熱、小便赤灼中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表明中藥敷臍聯合腸道益生菌藥物治療小兒腹瀉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
TNF-α參與腹瀉患兒機體炎癥反應、免疫反應,其水平升高促進炎性因子分泌,加重腹瀉;IL-6、IL-2是一種細胞因子,由巨噬細胞等產生,其能夠刺激參與免疫反應細胞增殖,增加C-反應蛋白釋放,加重炎癥反應。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蒼術健脾消食效果顯著,聯合腸道益生菌治療時,可補充機體所需生理細菌,促使胃腸道功能有效改善,同時有效改善炎癥狀態,丁香能夠有效控制病原菌的擴散,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7-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兒TNF-α、IL-6、IL-2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中藥敷臍聯合腸道益生菌能夠降低腹瀉患兒機體炎癥反應,促進患兒病情康復。
綜上,小兒腹瀉致病因素較多,包括病毒感染、濫用抗生素、喂養方式不佳等,采用腸道益生菌聯合中藥敷臍治療,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炎癥水平,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